北路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內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當地紮根后,逐漸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調更高亢。後來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響,特別注重唱功,創造了很多花腔。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0。
北路梆子
演出圖
演出圖
北路梆子的曲牌,來源頗雜:就其曲名看,有來自南、北曲者,有來自廟堂音樂者,也有來自民間吹打樂以至民間小曲者;還有兩首“老勾腔”,又可能是清初山西勾腔遺響。曲牌用場不同風格各異,均歸“絲弦曲牌”與“嗩吶曲牌”兩類。
演出圖
北路梆子的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結合使用。真嗓俗稱“本音”,假嗓俗稱“背股音”,只有個別嗓音特別好的演員才能用真嗓演唱(如鬚生焦生玉、李萬林、花臉李存富等)。清同治以前無“坤角",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員扮演(稱“男旦”),為追求女性色彩,連念白都真假嗓並用。民國之後,女演員漸多,甚至已出現“女扮男妝”現象,她們全用真嗓演唱,男演員則仍多真假嗓並用。
北路梆子的傳統劇目,現存抄本達400多個。如《血手印》、《火焰駒》《一捧雪》、《李三娘》等。“三國戲”、“水滸戲”、“列國戲”、“隋唐戲”、“西遊戲”等,如《八義圖》、《鳳儀亭》、《春秋配》、《打金枝》、《古城會》、《未央宮》、《黃逼宮》、《武家坡》、《二堂舍子》、《王寶釧》、《金水橋》、《訪白袍》、《劈殿》、《梵王宮》、《百花公主》、《九件衣》、《九龍峪》、《梅伯闖宮》、《寧武關》《文書記》、《穆柯寨》、《四郎探母》等。
北路梆子在戲曲發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北路梆子對繁榮當地戲曲事業起著主導作用。同時,它對板式唱腔的完備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對梆子戲發展史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北路梆子和許多地方戲曲一樣同時代拉開了距離,那種萬人爭睹的景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傳承乏人、演出市場萎縮等問題長期困擾著北路梆子,這個古老的劇種正盼望著有關方面能對其加以搶救和保護。
董存虎
翟效安,男,漢族,1943年生,山西代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北路梆子。
楊仲義,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北路梆子。
成鳳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北路梆子。
2017年12月6日,北路梆子《王寶釧》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資助,從山西省各地劇團遴選的30多名學員進行為期40多天的專業培訓,並聘請14位專家和表演藝術家授課。
2018年4月,忻州市文化局與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共同創辦了北路梆子傳習中心,確定每年培養20人。
2019年11月12日,北路梆子項目入選調整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同市北路梆子劇種傳習中心、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獲得“北路梆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榮譽表彰
2007年,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中,北路梆子《黃河管子聲》獲得山西省歷史上首個“文華劇目獎”’,並將導演、表演、音樂三個單項獎收入囊中。
重要演出
2018年6月5日至6月6日,作為“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山西省唯一的入選劇目,大同市北路梆子劇種傳習中心創排的新編歷史劇《平城賦》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