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落子

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上黨落子,山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流行在山西東南部的戲曲劇種,上黨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個支流,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當地語言,民歌相融合,逐步發展為具有上黨鄉土風貌的劇種。由於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別受到上黨梆子蒲州梆子的影響,因而在清光緒年間,上黨落子形成南路、西路兩個藝術流派,后兩者在藝術上又相互進行借鑒和吸收、逐漸統一了風格。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潞城市、黎城縣申報的“上黨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699 Ⅳ-98。

歷史淵源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源於河北武安落子。約在清道光年間吸收民歌小曲及上黨梆子的藝術營養而形成。
清同治年間,潞城縣潞河村有人組織合義班,將“打地圪圈”落戲搬上舞台。上黨落子搬上舞台後,為與上黨梆子爭奪觀眾,於光緒十年(1884)從河北請來平調演員王四虎(又名韓寶台)任教多年,使黎城落子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發展,由只演民間生活小戲轉變為也能演朝代大戲。
光緒二十八年(1901),藝人王三和將蒲劇表演技巧帶回上黨地區,又吸收河北梆子三岔口》等武戲技藝,使落戲劇目更加豐富,音樂唱腔、表演藝術日臻完善,其活動範圍擴展到上黨多數地方及臨汾、太原、芮城、永濟、永和、大寧及河北涉縣、武安、磁縣、河南林縣、陝西延川等地。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至民國24年(1935)年,在黎城、潞城壺關、長子、屯留和晉南地區有抓班、興勝班、平盛班等20多個班社,經常上演的劇目達100多個,劇種興盛。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
民國27年間(1938),王聰文在黎城組織落戲藝人編演反映抗日鬥爭生活的新戲,並向上級領導提出改革戲劇的計劃。民國28年,在山西五專署專員戎伍勝(戎子和)和犧盟會長治中心區負責人王興讓的支持下,成立了主要編演現代戲的抗日劇團,創作、演出了《八路大戰平型關》、《大戰神頭嶺》、《天津衛》、《汪逆叛國》、《婦女殺敵》、《台兒庄》等10多個新戲。民國31年抗日劇團編入太南勝利劇團,繼續排演配合抗日鬥爭、減租減息、生產自救的劇目《反掃蕩》、《春耕運動》、《雙轉意》等。王聰文因改革戲劇成績卓著,在民國34年5月舉行的太行區文教大會上獲得一等模範戲劇工作者稱號。
民國29至民國38年,先後組建的落戲職業劇團有長治勝利劇團、屯留絳河劇團、黎城黎明劇團、潞城大眾劇團、平順農民劇團、壺關人民劇團等,排演了《血淚仇》、《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王秀鸞》、《赤葉 河》及《石寸金》、《圈套》等劇。劇團除在農村活動外,還經常為部隊進行慰問演出。
1950年,屯留絳河劇團改革落戲的表演、音樂及化妝,移植排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臨汾演出成功,名聲大震。在這一改革潮流的影響下,高平、壺關、沁縣襄垣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落子劇團。

傳統劇目


據統計,到2003年,上黨落子的傳統劇目計有200餘個。經常上演並在群眾中有較大影響的有本戲《打鸞英》、《下邊廷》、《搜杜府》、《密松林》及小戲《轅門斬子》、《賀后罵殿》《三關排宴》、《茶瓶計》、 《程嬰救孤》移植古裝劇、《朱元璋斬婿》新編歷史劇、《隋宮案》古裝連本戲、《狸貓換太子》古裝連本戲、《醉陳橋》傳統戲、《忠保國(二進宮)》傳統戲、 《兩狼山》傳統戲、《六郎招親》傳統戲、《文王訪賢》傳統戲、《司馬庄》傳統戲、《罵殿》傳統戲、《斬子》傳統戲、 《重圓》傳統戲、《土炕上的女人》現代戲、 《丑嫂》現代戲、《太陽花》現代戲《智取威虎山》選場現代戲、《紅燈記》選場現代戲、《痛說革命家史》 、 《金榜題名時》小話劇、 《書記住店》小話劇、《熬腦情》現代小戲、《寸草心》現代小戲、 《拆照壁》現代小戲、《定計》 、《深山問苦》、 《打虎上山》、血劍、甘露寺、深宮幽怨、竇娥冤、成敗蕭何、《楊七娘》、《對花槍》、《趙二舍登基》、《洛陽會》《黃金嬋》、《淮都關》、《計陽關》、《忠保招親》、《火燒慶功樓》、《穆桂英大戰洪洲》、《程咬金招親》、另有新編歷史劇《大腳皇后》、《三關明月》、《白羅衫》及現代戲《懷兒計》 《楓葉正紅》等。

知名演員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
王三和、李福鎖、胡玉珍、王淼榮、楊福祿、王現才、郝毅、徐喜堂、王虎城、李翠花、李民權、李杉、王鳳鳳、王志敏、申支平、原河亮、張英英、韓寶玉、趙迷則、崔金柱、宋沙牛、郝聘之、郭明娥、傅永亮、衛小馬、劉志芳、宋明生、王萬麗等。

文化特徵


唱腔特點

上黨落子唱腔的音階為七聲清樂宮調式,旋法中級進使用較少,多為跳進,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後的反向進行是上黨落子唱腔中的一大特點,整體上呈現出粗獷奔放、激越慷慨的藝術風格。傳統用調多為E調或D調。
上黨落子唱腔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板式有【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滾白】【垛板】【老套板】等。
【流水】是上黨落子唱腔的基本板式,一板一眼,2/4記譜。上句可以落在“2、3、5、6”各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根據行腔速度,【流水】又被分為【慢流水】【流水】和【緊流水】。腔少字多,結構緊湊,多用於敘事與抒情並重的唱段。
【清流水】是在【流水】的基礎上將速度放慢、節奏擴展、旋律加花而成。一板三眼,4/4記譜。敘述性很強,多用於生、旦角的大段唱腔。
【霸王鞭】是從上黨梆子吸收而來,上句落“2”或“6”音,下句落於“1”音。一板三眼,4/4記譜。長於表現深沉、嚮往的感情。
【悲板】是依附於【流水】的“緊打慢唱”唱腔,多表現悲憤的情緒。
【念板】是似念似唱、以念為主的一種板式,唱詞靈活、敘述性較強。有板無眼,1/4記譜。
【散板】是將【流水】的曲調在速度上做自由處理,分為【慢散板】【散板】和【緊散板】。上句多落在“6、2”兩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
【哭板】是專用於劇中人物悲傷哭泣時的板式,無板無眼的散板結構。
【滾白】是【哭板】中的似說似唱一個插段。
【垛板】是從上黨梆子吸收而來。根據行腔變化,分為【慢垛板】【垛板】和【緊垛板】。
【老套板】是從河北老調梆子中吸收而來,一板一眼,2/4記譜。旋律多圍繞“1、5”兩音進行,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
上黨落子的曲牌體唱腔有【八板】【贊語】【釘缸調】【戲牡丹】【撲燈蛾】【鎖板】等曲牌,藝人們稱為“雜腔小調”。
在上黨落子的演唱中,十分注重吐字的清晰。為更好的傳遞感情,演繹戲文做準備,由於上黨落子中所有行當在行腔時都是以真聲也就是大嗓為主,像是用平時說話那樣來唱戲文,所以唱詞吐字十分清晰。但受到上黨地區和黎城縣方言的影響,想做到如同京劇或者民族聲樂那樣行腔圓潤有很大的難度,所以上黨落子的行腔還是以字正生硬,音調平直為主,因黎城方言沒有后鼻音,所以潤腔用的就少,聲音缺乏圓潤,太過硬朗。

伴奏樂器

上黨落子的文、武場起初非常簡單,所用樂器只有板鼓、挎板、大鑼小鑼和胡呼(頭把)幾件。後來漸漸加入了二把、嗩吶、笛子、堂鼓大鑔小鑔,及彈撥樂器月琴琵琶等。頭把漸漸被中音板胡替代,二把又被二胡替代。專門用於器樂演奏的絲弦曲牌和嗩吶曲牌,有的源於南、北曲,如,【點絳唇】【風人松】【泣顏回】等,有的源於明清俗曲和上黨民間音樂,如【傍妝台】【小八板】【賞蓮花】【鬧五更】【備馬牌】等,有的源於上黨梆子等梆子戲,如【迎仙客】【一枝花】【普天樂】等。鑼鼓經基本上從上黨梆子、京劇和民間吹打樂中借鑒而來。

角色行當

上黨落子形成初期演的是“三小戲”和“家生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行當。後來經過發展,形成了比較齊全的角色行當,且比其他劇種多一個二套鬚生,有“七緊、八慣、九消停”之說。隨著演齣劇目的變化,各行當有了明確的分工,一人兼演兩個行當的現象不復出現。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黨落子與民俗文化上黨宮調、上黨皮簧及上黨儺戲、上黨隊戲流行於同一地區,底蘊深厚,具有民俗、宗教、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現代生活快節奏的影響和網路文化等衝擊,老藝人的陸續離去,剩下的老藝人已悉數作古,眾多的後起之秀也風雲四散,上黨落子的傳承後繼乏人。

傳承人物

李仙寶,男,漢族,1935年生,黎城黎明劇團落子演員,工丑角。2009年6月,李仙寶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黨落子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77年6月16日,黎明劇團招收了40餘名學員,舉辦了第六期上黨落子藝訓班。
1995年,黎城縣組織黎明劇團名角,在該縣賓館由縣電視台對黎明劇團的名段《訪崑山》《二進宮》《十五貫》《斬子》進行集中錄像。
2006年,黎城縣成立民間劇團——黎城落子劇團。
2011年,黎城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出版了《上黨落子音樂》。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潞城市紅旗落子劇團、黎城縣人民文化館獲得“上黨落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77年,當地劇團著手排演歷史劇《逼上梁山》演出一場門票收入竟達一千多元,創賣票以來最高紀錄。

榮譽表彰

1984年4月,黎明劇團等新編現代戲《趙老笨》參加長治市新編現代戲會演並獲獎。
1986年,黎明劇團參加長治市戲曲調演,展演劇目《齊王拉馬》獲一等獎。
1991年,黎明劇團代表長治市赴北京參加“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泰山特曲杯”,地方劇種展演,獲一等獎。
2002年11月,黎明劇團參加長治市新編歷史劇調演,展演劇目《薛剛反唐》獲優秀獎。
2006年,黎城落子劇團參加長治市新編現代戲,展演劇目《酷城》獲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