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方戲曲
中國山西的戲曲藝術
山西地方戲曲是山西的戲曲藝術,不只歷史悠久,其劇種繁多,也可居全國首位。據1980年普查,全省有大小劇種五十二個之多。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卻因此而保留了許多古老劇種。如晉北的“賽戲”(又名賽賽),晉南的“鑼鼓雜戲”,晉東南的“對子戲”,這類戲沒有唱腔曲調,尚屬“吟誦體”戲劇,與古代的村社故事社火相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態的村社百戲表演。也有一些是反映當地原始風情的劇目。
如晉北地屬大陸性氣候,童山禿嶺,十年九旱,群眾常為旱災所苦,賽賽戲有個劇目叫做《斬旱魃》,又稱《斬趙萬牛》。
過去天旱祈雨敬神要演這齣戲,從台上演至台下,裝扮旱魃的演員是光膀子,頭戴羊肚,可以在食品攤上隨便抓東西吃。攤販們不以為然,反倒認為有益於他的“利市”。然後戲再演至台上,表示斬了旱魃之後,可以風調雨順。這當然是迷信了,同時也曲折地反映了舊時代塞上農民戰勝乾旱災害的願望。
晉南地區有一段民間傳說,說蚩尤當年被黃帝殺死,變成了刺牛怪,依然興風作浪,為害一方。每遇天旱狂風,群眾就認為是刺牛怪又在作亂,製造旱情。尤其是運城鹽池一帶,是著名產鹽區,淡水寶貴,最怕天旱。於是,他們寄希望於神。晉南人最崇拜的神是關羽,因為關羽是本地人,肯為他們解除災難。因此,鑼鼓雜戲有一個神話劇目,叫做《關公戰蚩尤》,同樣寄託了晉南人民戰勝乾旱的要求。
“耍孩兒”、“道情”、“弦子腔”、“清戲”、“眉戶戲”,都是較老的聯曲體劇種。山西的地方戲以“道情”名者很多,有“晉北道情”(包括神池、右玉等縣道情)、“晉西道情”、“洪趙道情”和說唱形式的“陽城道情”、“永濟道情”、“太原道情”、“大同道情”等。
“耍孩兒”也叫“咳咳腔”,流行於山西北部,“耍孩兒”對全國人民來說,雖然比較生疏,但它的歷史卻要比南昆北戈,東柳西梆要古老得多。“耍孩兒”劇種,有它自己獨特的唱腔,獨特的劇目和獨特的表演藝術。它至今仍然獨樹一幟,紮根在山西北部的人民群眾之中。“耍孩兒”曲調古樸、婉約、豪放、細膩,充滿鄉土氣息,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更加優美動聽、悅耳感人。“耍孩兒”的優秀傳統劇目有《千里送京娘》、《獅子洞》、《劉家莊》、《繡鞋記》等十餘種。
眉戶戲相傳出自陝西省的眉縣和戶縣。傳來晉南后,逐漸發展豐富成為具有晉南特色的戲曲劇種之一。眉戶起初用於彈唱故事,以後才演變為登台扮演的形式。它的曲調豐富,鄉土氣息濃郁,以樸素的語言表現人民生活,易記易唱,琅琅上口。72大調、86小調、沒有死板的格律限制。晉南眉戶的念白沿用蒲白,但在節奏上略有差異。在表演上,吸收了蒲劇的帽翅、水袖、手帕等技巧,行當齊全,以生、旦、丑為主。主要傳統劇目有:《張連賣布》、《隔門賢》、《抬萬金》、《反大同》、《三進士》、《泰山圖》、《紫荊關》、《珊瑚墜》等。眉戶戲的形式更接近於現代生活。晉南臨猗眉戶劇團自從建團以來,三十年來堅持演現代戲,除了別的原因外,與這種戲劇形式也頗有關係。
“清戲”是“青陽腔”的異枝,已呈衰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