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區

山西省長治市下轄區

屯留區,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介於北緯36°13′~36°30′,東經112°28′~113°03′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南北寬25千米,東西長60千米,總面積1142平方千米。屯留區屬黃土高原大陸性溫暖帶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季風強盛,冬長夏短的特點。截至2019年,屯留區轄1街道、6個鎮、4個鄉、3個開發區和1個工業園區,區政府駐麟絳街道。

屯留區歷史悠久,自西漢置縣至今已2300餘年,於2018年11月撤縣設區,是長治市四個市轄區之一。屯留區自古有“古韓要地”“三晉通衢”之稱,長太、長邯、長臨高速以及208、309兩條國道貫穿全境。屯留區有“后羿射日”“張良得兵書”等歷史傳說和“屯留道情”、“瞪眼傢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屯留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30059萬元,同比增長7.1%。

2021年6月,長治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253756人。

歷史沿革


風景
風景
《輿圖志》記述:屯留夏代屬冀州。
商、周時代為黎侯領地。
左傳》宣公十六年(前593年)和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春,分別有“晉人滅赤狄潞子國,留吁歸晉,改稱純留”,“晉人執孫蒯於純留”的記述,說明西周末期及春秋時期屯留為潞子國領地,稱為留吁,歸晉后又改稱純留。
《史記·趙世家》記述:“(趙)肅侯元年(前349年)奪晉君端氏,徙處(晉君)屯留。"說明戰國時期才稱為屯留。
西漢時,置屯留、余吾兩縣,都屬上黨郡。東漢,余吾併入屯留。
三國、魏、晉時,都沿襲東漢的建制。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置屯留、寄氏兩縣,皆屬上黨郡。不久,寄氏又併入屯留。
北齊,取消屯留建制,將屯留併入長子。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恢復屯留建制,仍屬上黨郡。
唐朝、五代,沿襲隋代建制,改屬潞州府。
宋朝,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屬河東路(故平陽府,今臨汾)隆德府(潞安府)。
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屯留併入襄垣,後於襄垣分治,皆屬潞州府。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屯留都屬潞安府。
中華民國初年,屯留屬冀寧道,后屬長治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屬太岳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劃分屯留、漳西兩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劃分屯留、襄漳(漳西、襄西兩縣合併為襄漳縣)兩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全縣解放,恢復屯留建制,屬長治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屯留屬晉東南專署。
1958年,與長子縣合併為屯長縣,屬晉東南地區。
1961年,屯長縣撤銷,重置屯留縣,仍屬晉東南地區。1985年5月,實行市管縣,撤銷晉東南地區,屯留歸屬長治市。
1985年5月,實行市管縣,撤銷晉東南地區,屯留歸屬長治市。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西省調整長治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8〕87號),撤銷屯留縣,設立長治市屯留區,以原屯留縣的行政區域為屯留區的行政區域,屯留區人民政府駐麟絳鎮東大街51號。
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屯留縣,設立長治市屯留區,以原屯留縣行政區域為新設屯留區的行政區域。同年11月23日,長治市屯留區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屯留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東臨長治市,南連長子縣,西據安澤縣,北依襄垣縣,地處並、潞、澤、汾四州之通衢。區境處在東經112°28′~113°03′,北緯36°13′~36°30′之間。地勢為西北高而東南低。西部多山、地廣人稀;東部平坦,居民稠密。南北寬25千米,東西長60千米,總面積為11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屯留區呈長方形,整個地形西高東低,由西向東逐漸傾斜,自然形成山區、丘陵、平川三個不同類型區域。海拔最高(摩坷嶺)1575米,最低(東史村下濕地處)900米,高差675米,全區平均海拔高度945米。
全區地貌可分山區、丘陵、平川三種類型:
山區:主要分佈在區境西部地帶,面積約459平方千米(合68.8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40.3%,辟山環嶺,溝谷交錯,梁垣緊連,坡陡溝深。土壤主要以山地褐土為主,土壤肥力趨於中等,植被條件較好。山區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人均土地面積大,有發展林、牧業的優越條件。
丘陵:分佈在區境中部地帶,面積約271平方千米(合40.6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23.7%,地形破碎,溝壑坡梁,黃土蓋頂,土地零散。土壤主要以褐土性土為主,自然土壤和耕地各佔50%左右,一般自上而下,分佈規律為紅土質褐土性土,紅黃土質褐土性土,黃土質褐土性土,溝淤褐土性土等,植被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農、林、牧業的生產。
平川:分佈在區境東部地帶,面積約412平方千米(合61.8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36%,距離城市和工礦區較近,土地連片,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是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基地。
屯留區土地,按其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覆蓋特徵等因素,可分為農耕地、園地、林地、牧地、居民點、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暫難利用地等10個類型。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各地土地的分佈表現明顯的地域性,農耕地主要分佈於平川、盆地周圍的丘陵;林地、牧地分佈於西半縣山區及靠山區的丘陵;未利用地、暫難利用地的分佈集中於山區。

氣候

屯留區屬黃土高原大陸性溫暖帶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季風強盛,冬長夏短。春季風多,氣候乾燥;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熱量水量不均;秋季涼爽,地方性風強,光照好,雨量多於春季,濕差大;冬季寒冷寡照,雨雪稀少等特點。
日照:屯留區全年日照時數由東向西減少,年平均日照時數一般在2504.1小時左右,最多年日照時數2745.7小時,最少年日照時數2291.3小時,日照百分率在57%左右。在一年中5、6月最多達618.3小時,2月份最少,只有176.7小時。
濕度:屯留區年平均相對濕度63%,最大在7、8月份,最小在4、5月份,極端最小濕度可達0%;年平均絕對濕度在9.2毫巴左右,在一年中7、8月份最大,12、1月份最小,一般隨溫度的增高而增大,反之亦然。年最大絕對濕度33.1毫巴出現在8月,最小絕對濕度0.1毫巴,出現在2月份。
蒸發:屯留區境內蒸發量在1710.9毫米左右,年最多蒸發量2001.1毫米,年最少蒸發量1408.8毫米由東向西增大。一年中,5、6月最大,1月最小。年蒸發量遠遠大於年降水量。
雲量:屯留區年平均總雲量在5.0左右,夏季雲量較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一年中晴天日數約佔98天左右,陰天日數亦在98天左右。秋冬多晴天,夏季多陰天。

水文

屯留區境內有三條較大河流,即:絳河、嵐河、谷河,位屬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濁漳南源支流,流經17個鄉鎮,河長110千米,20多條小溪遍布全區山區丘陵地帶,泉水較多。
絳河:水量大,發源於盤秀山、瓮城山,由西向東,橫貫全區,經宜林、八泉、張店、丈八廟、河神廟流經平川城關、李高、上村匯入漳澤水庫。全長81.2千米,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河床均寬10米左右,為常年泥沙河,年徑流量平均每秒0.5立方米。
嵐河:發源於盤秀山南麓,經西流寨、豐宜入長子縣匯合於漳河。年徑流量每秒0.2立方米,河長20千米,河床均寬7米。
谷河:發源於瓮城山東南側,經吾元、東坡流入襄垣縣后灣水庫。河長14千米,河床均寬7米,為常年沙石河。
三河兩岸土地肥沃,有較為優越的自流灌溉,同時還有季節性小河百餘條,網布西半區丘陵山區。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屯留區境內山區面積大,地形複雜,氣候土壤適合於各種植物的生長、繁育,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按照植物分佈特點,構成屯留植被的植物約有80餘科600餘種,按建群植物生活型和群落外貌,可分為針葉林植被、闊葉林植被、灌草叢植被、草甸植被。按科、種分有楊柳科、豆科、薔薇科、松科、柏科菊科禾本科等。按用途分有食用、藥用、工業用、觀賞植物等。
其中,食用類植物有:黃花菜、松峨、木耳、蘑菇、山桃等;藥用類植物有:黃芩、生地防風蒼耳、五靈指等等100餘種,主要分佈於山區;工業用類植物有:國槐、洋槐、楊、柳、榆等;觀賞類植物有:綉線菊、珍珠梅、黃刺梅、紅刺梅、紅景天等。

動物資源

屯留區境內野生動物資源,按全國動物地理區劃,屬於古北界,華北地區,黃土高原亞區,以北方型動物為主。
其中,獸類有:野兔、狐狸、青羊豹貓、黃鼬等,偶爾也有豹子出沒;禽類有:鷹、石雞雉雞、雁、燕等;兩棲類有:蟾蜍、青蛙等;爬行類有:烏龜、螃蟹、蛇、鱉、蜥蜴等;水生動物有:鰱魚、鯽魚、鯉魚、草魚、蝦等;主要昆蟲有:七星瓢蟲、赤眼蜂、金小蜂、蜜蜂、土蜂等;危害農作物及林木的嚙齒類有:黑線鼠、小家鼠、黑家鼠、黃鼠、山豬、獾等。

水資源

屯留區共有水資源總量2.05億立方米。主要分為地表水、地下水、地外水3種,可供開發利用的1.1億立方米,現已開發利用5344萬立方米,佔資源總量的26.6%,水資源發展潛力很大。水資源人均佔有量979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354立方米,高於全省,低於全國,屬於富水區。
屯留區境內地表水徑流量為1.18億立方米,從漳澤水庫可提取外水0.16億立方米,共計地表水1.34億立方米,現可蓄水利用0.66675億立方米。全區有中小型水庫25座,塘壩25座,蓄水5646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有屯絳水庫,總庫容量4500萬立方米,機電灌站可提庫塘水2622萬立方米,小型水利河道引水283.5立方米,地表水的利用近0.6億立方米。
屯留區境內地下水總貯量為0.728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受地質構造和沉積物組合的影響,由於屯留區地形複雜,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西半區山區丘陵主要是基岩裂隙地下水,多形成小泉淺水,分佈廣泛,可供山區人畜飲水和農業小型用水;東半區平川盆地主要是鬆散岩類地下水,分佈廣,地平水淺,水量豐富。據調查地下水可開發利用0.4億立方米,佔地下水總量55%,現已開發利用0.09855億立方米,佔地下水總量1.3%,其中:機電井提取地下水863萬立方米,城區及農村生活提取地下水122.5萬立方米。
地下水屬於淡水,只有盆地個別地區屬於微鹼水,鹼度在1克/升以下。1986年防疫站、城關醫院在西賈、城關、李高、豐宜、八泉等30多個點抽樣化驗,均屬水質良好,附質都在7~8之間,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均無負作用。

礦物資源

屯留區境內礦產資源已發現有煤炭、硫鐵礦、菱鐵礦、鉛土岩、鈦礦、泥炭、粘土、泉水等。其中以煤炭為主要礦產,蘊藏量豐富,煤質較好。
煤炭:屯留區地處沁水煤田中部東側。經地質勘探分為潞安礦區官莊井田、常村勘探區及屯留勘探區。截止1987年底,3個井田與勘探區探明儲量4154141千噸。
官莊井田:位於潞安礦區西部,包括西賈、城關、西窪、路村、余吾等鄉(鎮),北端跨入襄垣縣常隆鄉,南北長15.5千米,東西寬7千米,面積108.5平方千米。
常村勘探區:位於區境東部,包括路村鄉、上村鄉、北崗鄉全部或一部分,南北長17千米,東西寬4.4千米,面積約65.6平方千米。
屯留勘探區:位於區境東,南與二崗山北斷層交界,北與文王山南斷層分開,東至漳澤水庫西岸,西達東經112°48’45",南北長24千米,東西寬14千米,面積336平方千米。
硫鐵礦和菱鐵礦:在區境東部進行煤炭勘探時,在鑽孔中發現了硫鐵礦和菱鐵礦。礦層厚數10厘米,最厚達2.65米,硫鐵礦與菱鐵礦呈結核狀或透鏡體狀產於鉛土岩中。
鉛土礦(岩):鑽孔岩芯中發現鉛土礦(岩)層。礦石呈灰白色、灰色、產於石炭系上統本溪組中下部,為塊狀或鮞狀結構,常含硫鐵礦和菱鐵礦結核。礦層厚1~998米。
鈦礦(點):分佈於西流寨鄉四家窪村。鈦礦產於三迭系中統二馬營組黃綠色厚層中一細粒長石石英砂岩中。呈黑色磁鐵礦條帶密集。出露長12~15米,厚3~5厘米。
泥炭和粘土:區境東部平川及河流分佈區,時有泥炭灰和粘土產出。但由於未進行過專門的地質調查工作,資源狀況有待查清。泥炭和粘土分別可作肥料與磚瓦、水泥配料等用。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屯留區自建縣以來到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前),疆域基本未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縣城及東半縣較大的村鎮,屯留版圖遂支離破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為了便於抗擊日軍侵略,在城東寺底一帶設立了路東抗日辦事處,縣城之南設立了路南辦事處,為縣抗日臨時機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將濁漳河兩側,即屯留的北半縣、潞城的少數村莊、襄垣靠屯留的部分村鎮,劃為漳南、漳西兩縣,上屬太岳北專署(中共太岳北抗日地區委員會——簡稱岳北地委)領導。這個時期的疆域劃分有兩個特點:一是臨時;二是適應抗日的需要,所以區分界限不太分明。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原屯留縣版圖,加之潞城、襄垣、長子的部分村鎮,分為襄漳、屯留兩個縣。即將漳西、漳南兩縣合併為襄漳縣。其縣界為:東至潞城縣的石窟、安居;西到屯留縣的上蓮、老爺山、東坡;南到長子縣的東王坡、河村、大關,以嵐河為界;北到襄垣縣的土塔、廄亭、夏店、常隆。全縣設5個行政區。屯留縣的縣界是:東至城關一帶;西以良馬、小官道為界;南沿豐宜、西流寨;北和襄漳縣為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屯留縣解放,原襄漳縣廢,由襄垣劃出的部分村鎮,仍歸襄垣管轄,恢復屯留縣稱,縣政府正式搬入城內。屯留縣界為:東至王莊(即王莊煤礦)、東故縣(長治鋼鐵廠)、呈寺;西到林庄、良馬、小官道;南至高頭寺(駝坊)、豐宜、華寨、小寨;北到王家渠、嶺村。全縣下設5個行政區,共轄82個行政村,具體分佈是:1區駐城關,轄20個村;2區駐老軍庄,轄14個村;3區駐西村,轄22個村;4區駐河神廟,轄11個村;5區駐豐宜(后遷駐張店),轄15個村。這時屯留屬太岳1專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后,屯留縣隸屬於山西省晉東南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全縣設置仍為5個行政區,共轄265個行政村。1區政府駐東李高,轄48個村;2區駐上村,轄59個村;3區駐西村,轄68個村;4區駐河神廟,轄56個村;5區駐張店,轄34個村。全縣有8個集鎮,即:城關、余吾、張店、河神廟、吾元、良馬、豐宜、常村。縣界四鄰是東至喬家莊、良才、東故縣(長鋼)、王莊(王莊煤礦)、葛莊家,與襄垣縣、潞城縣、長治市為鄰;西到良馬、小官道、林庄、大洪溝、雕巢嶺,和安澤縣、沁源縣毗鄰;南到豐宜、西流寨、小寨、黑家口,緊挨長子縣;北至嶺村、老爺山、磨盤堖、王家渠,與襄垣縣接壤。
1953年到1955年,改設區鄉建制,全縣仍設5個行政區,劃分95個鄉。1區仍駐東李高,轄14個鄉;2區由原來的上村遷駐老軍庄,轄18個鄉;3區由西村改為余吾鎮,轄26個鄉;4區由河神廟遷移至豐宜,轄19個鄉;5區在張店不變,轄18個鄉;全縣8個集鎮除將常村改為路村外,其餘7個鎮未變。全縣疆域,除將東故縣等村劃為長鋼工礦區歸長治市管轄外,其它照舊。
1956年到1957年,取消區級政府,改設鄉鎮制,全縣劃分為29個鄉政府,383個行政村:城關鄉轄19個村;西賈鄉轄12個村;李高鄉轄15個村;嗚水鄉轄7個村;史村鄉轄11個村;中華鄉轄10個村;上村鄉轄14個村;常村鄉轄6個村;路村鄉轄11個村;許村鄉轄9個村;魏村鄉轄16個村;西故縣鄉轄18個村;崔郭鄉轄13個村;余吾鄉轄18個村;西村鄉轄21個村;上蓮鄉轄19個村;東坡鄉轄17個村;吾元鄉轄17個村;河神廟鄉轄22個村;豐宜鄉轄15個村;丈八廟鄉轄12個村;雁落坪鄉轄10個村;吳寨鄉轄11個村;張店鄉轄13個村;中村鄉轄12個村;七泉鄉轄11個村;西上村鄉轄7個村;邊寨鄉轄7個村;良馬鄉轄10個村。全縣分設7個集鎮:城關、余吾、吾元、路村、張店、河神廟、東李高。
1958年5月1日,屯留和長子合併,改名為屯長縣,縣委、縣政府機關設在屯留城。
1958年10月1日,屯長縣併入長治市,改名叫屯留聯社、長子聯社。隨之鄉、村也改變為人民公社、管理區。當時屯留聯社有7個公社、310個管理區,即屯留(城)衛星公社轄42個管理區;路村星火公社轄38個管理區;北張店上游公社轄36個管理區;余吾豐收公社轄39個管理區;吾元烽火公社轄24個管理區;鮑店紅專公社轄101個管理區;李高公社轄30個管理區。
1959年9月1日,屯留、長子由長治市劃出,復稱屯長縣,縣委、縣政府駐地仍在屯留城內。全縣為19個公社、576個管理區,其中屯留部分為9個公社、272個管理區。
1961年5月1日,屯長分縣恢復原來縣名。屯留共轄18個公社、283個大隊、1489個生產小隊。屯留(城關)公社轄28個大隊;河神廟公社轄29個大隊;丈八廟公社轄10個大隊;張店公社轄9個大隊;中村公社轄10個大隊;八泉公社轄12個大隊;良馬公社轄5個大隊;西流寨公社轄8個大隊;豐宜公社轄14個大隊;西賈公社轄16個大隊;李高公社轄16個大隊;駝坊公社轄10個大隊;上村公社轄21個大隊;路村公社轄26個大隊;上蓮公社轄10個大隊;余吾公社轄29個大隊;西村公社轄10個大隊;吾元公社轄20個大隊。
1962年,增設了東坡、東窪2個公社。大隊和生產小隊數未變。仍隸屬於晉東南行政專員公署。
1966年,“文革”初期,貢村、顧車、東古、崔蒙、寺底、峪里等7個大隊由長治市復歸屯留縣,增設了北崗公社,全縣共21個公社、292個大隊。
1971年,北崗公社的貢村又劃歸長治市;屯留的良馬公社劃歸安澤縣;沁縣西南靠近屯留的楊安公社和南泉公社的西溝、里庄、洞長溝、庶紀、下安庄5個大隊劃歸屯留。
1972年,楊安公社和南泉公社的西溝等5個大隊又復歸沁縣
1973年,全縣劃為20個公社,282個大隊、1367個生產小隊。至此屯留縣政區劃分基本定格.人民公社制一直延續到1984年。只是在1983年,為了避免地名的重複,更改了部分社、隊名稱,即:原東窪公社更名為西窪公社;原中村公社更名為宜林公社;原駝坊公社更名為高頭寺公社,同時有14個大隊也更換了名稱。
1984年,廢止了人民公社制,恢復了鄉(鎮)村政權。全縣劃分為20個鄉(鎮),其中有5個鎮,294個村民委員會、1389個自然村。
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屯留縣改由長治市轄。全縣下轄5鎮、15個鄉、294個行政村,1275個自然村。5鎮所轄行政村:城關鎮28個、余吾鎮33個、吾元鎮11個、張店鎮9個、豐宜鎮14個;15個鄉所轄行政村:李高16個、路村14個、八泉7個、上村20個、西村11個、上蓮14個、東坡8個、北崗10個、西窪10個、宜林10個、河神廟31個、高頭寺11個、西流寨8個、西賈16個、丈八廟11個。
2020年4月,撤銷麟絳鎮,設立麟絳街道。
2021年4月,撤銷西賈鄉,原西賈鄉的西賈、羅家莊、東賈、牛角川4個村劃歸麟絳街道。東庄、茶棚、崔郭、杜村、李家溝5個村劃歸豐宜鎮,五里庄、西魏、張賢、后宅4個村劃歸李高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3月,屯留區下轄1個街道、6個鎮、3個鄉:麟絳街道、上村鎮漁澤鎮、余吾鎮、吾元鎮、張店鎮、豐宜鎮、李高鄉、路村鄉、河神廟鄉。另轄3個開發區和1個工業園區:西流寨開發區、上蓮開發區、屯留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康莊工業園區,區政府駐麟絳街道。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屯留區總人口274245人,比上年增加516人。性別比(女=100)104.63。城鎮化率44.44%,比上年增加1.54%。出生人口2323人,出生率8.48‰,死亡率6.60‰,自然增長率1.88%。
2021年6月,長治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253756人。

經濟


綜述

風景
風景
2016年,屯留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6816億元,比上年增長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624萬元,增長2.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第二產業增加值576561萬元,下降1.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5%;第三產業增加值224631萬元,增長4.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9%。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9121萬元,下降1.5%;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553萬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954萬元,增長7.6%。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7.4:67:25.6調整為7.6:66.5:25.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891元,下降0.3%。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738916萬元,下降44.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530445萬元,下降24.6%。非國有投資208471萬元,下降67.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9715萬元,下降80.4%;第二產業投資545484萬元,下降35.7%;第三產業投資163717萬元,下降52%。
全年全縣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房地產項目27個,全年全縣在建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329.1億元,本年完成投資73.9億元。
2019年,屯留區地區生產總值1330059萬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499萬元,下降0.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08%;第二產業增加值897554萬元,增長6.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7.48%;第三產業增加值365006萬元,增長10.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27.44%。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0533萬元,下降3.4%;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0331萬元,增長6.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977萬元,增長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8545元,增長6.9%。
2019年,屯留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56元,比上年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0元,比上年增長7.4%。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屯留區固定資產投資581951萬元,增長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305593萬元,增長10.4%;非國有投資276358萬元,增長4.6%。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8176萬元,增長36.4%;第二產業投資318720萬元,下降9%;第三產業投資255055萬元,增長38%。
2019年,屯留區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3個,億元以上投資項目37個,其中,房地產項目16個,在建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3032067萬元,本年投資581951萬元。
2019年,屯留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29632萬元,比上年增長99.9%。其中,住宅投資105313萬元,增長108.6%。商品房待售面積89181平方米,比上年減少95104平方米。商品住宅待售面積50872平方米,比上年減少98499平方米。

第一產業

2019年,屯留區生豬存欄48537頭,出欄93896頭;牛存欄5194頭,出欄4338頭;羊存欄71840隻,出欄101673隻;家禽存欄1025463隻,出欄927454隻。
2019年,屯留區肉類總產量11476.56噸。其中,豬牛羊肉9879.43噸。禽蛋產量11800噸。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2280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8.9噸,農村用電量9993.1萬千瓦時,農用柴油使用量2510.9噸,農藥使用量99.2噸。

第二產業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0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8.89%;重工業增加值增長5.83%。工業產品銷售率93.59%,下降0.77%。
2019年,屯留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1151.7萬噸,下降1.24%;洗精煤669.63萬噸,增長38.16%;焦炭155.4萬噸,下降13.9%。
2019年,屯留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583000萬元,下降5.7%;利稅166787萬元,下降42.8%;利潤42152萬元,下降69.57%。
2019年,屯留區建築業總產值297904萬元,比上年增長12.96%。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營業利潤7322萬元,增長56.8%。
2019年,屯留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191.37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9.04%;原煤消費量1005.68萬噸,同比增長19.02%;洗精煤消費量203.05萬噸,同比下降17.7%。

第三產業

郵政業
2019年,屯留區郵電業務總量(不變價)1200.41萬元,郵政業務收入1654.29萬元;郵政單程長度170千米,農村投遞線路單程長度1200千米。
旅遊業
2019年,屯留區接待入境旅遊者423人,接待國內旅遊者535.43萬人次,分別增長6.02%和8.55%;旅遊外匯收入23.79萬美元,增長6.02%。國內旅遊收入55.65億元,增長16.03%;旅遊總收入55.65億元,增長16.01%。
國內貿易
2019年,屯留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920.7萬元,增長8.6%。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8424.6萬元,增長8.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496.1萬元,增長8.8%。
2019年,屯留區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377060.5萬元,增長7.7%;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0318.9萬元,增長7.5%。
財政
2019年,屯留區財政總收入337247萬元,增長4.7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079萬元,增長11.47%。地方財政收入139790萬元,增長9.85%。其中,稅務部門125543萬元,增長8.21%;財政部門14247萬元,增長26.78%。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6386萬元,增長19.96%。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137305萬元,增長36.12%,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66.53%。
金融業
2019年,屯留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24743萬元,比年初增加143951萬元。其中,住戶存款898786萬元,比年初增加70555萬元;非金融企業存款132028萬元,比年初增加4825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560305萬元,比年初增加63509萬元。其中,住戶貸款245901萬元,比年初增加46346萬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314405萬元,比年初增加17162萬元。

文化


特產美食

五里庄煎餅
五里庄煎餅
五里庄煎餅
五里庄煎餅,小吃風味獨特,選料考究,主要配有芝麻、杏仁、大棗、核桃和多種新鮮蔬菜等,製作時將其磨成粉料,打成糊狀,在烘好的鏊子上,用煎餅耙子將打好的漿料均勻攤開,經火烘烤,“薄如蟬羽之紙”的黃色煎餅,便伴隨著一股馨香應運而生了。然後將其疊成長方形,按個人口味夾以大蔥、牛肉等食之。
屯留水煎包
水煎包
水煎包
“屯留水煎包”是將麵粉發酵后,兌好鹼,揉勻,下劑,包入餡心做成包子,放入測過油的平底鍋裡面,加水麵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成品具有兩面色澤金黃,餡料味鮮,外皮酥脆,香味濃郁的特點。

風景名勝

廣泉寺
廣泉寺
廣泉寺
廣泉寺,古名廣川寺,位於屯留區漁澤鎮寺底村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朝貞明二年。據傳,宋太祖乾德六年,有一名高僧見寺院中有一清泉從八角池中清流而出得名,寺中有一石窟保存完好,此窟鑿於天然岩石上,坐東朝西,南北寬2.60米、東西長2.95米、高2.60米、進深1.75米,佔地面積7.67平方米。窟內共有大小佛像379尊,最大的高0.38米,最小的為0.13米,此窟屬北魏登國元年所鑿。門兩側有金剛立像,正壁雕雙佛,南北壁對稱雕有主尊與雙脅侍菩薩,周邊滿雕化佛。石窟外西側有石爐2件,石蓮座1件。
從太長高速屯留口下,上208國道向北行駛到常村口向右拐,沿309國道行駛5公里即可到達寺底村。
蓬萊宮
蓬萊宮
蓬萊宮
蓬萊宮,位於屯留區路村鄉石室村東,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南北長45米,東西寬26米,佔地面積117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正殿脊檁有清咸豐九年(1859)重修題記,現存戲台為清代遺構,其餘建築皆為明代遺構。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戲台(山門)、獻廳、正殿;兩側有東、西妝樓,東、西廂房,東、西配殿。廟內存碑4通。正殿建於高1.05米砂石台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六檁式構架,單檐懸山頂,灰板瓦屋面,裝修板門、直欞窗;山牆殘存清代壁畫4平方米,梁架彩繪金龍。山門由上下二部分組成,下為山門過道,明間設板門為入廟通道;上為倒座戲台。
蓬萊宮所在的石室村地處平川地帶,地平水淺,北依石室山,南鄰卧龍崗,村南有小溪由西向東匯入濁漳河。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寶峰寺
寶峰寺位於縣城東北10千米路村鄉姬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坐北朝南,東西寬20.8米、南北長46米,佔地面積957平方米。相傳姬姓宰相為孝母,仿故宮養心殿而建,後為避禍改為寺,成為方圓百里的主要寺院,清末香火鼎盛。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該寺結構嚴謹、布局得當、古樸典雅,屬縣境發現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木結構建築,為研究早期古建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寺內水陸殿中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壁畫每個畫面都表現一個典故。
亞獄廟
亞獄廟也稱府君廟,位於漁澤鎮寺底村村中,該廟始建於唐朝,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廟院坐北向南,佔地1600平方米,為上下兩院,上院正殿是真金裝裹的“府君爺”,東南殿上層是“藥王爺”,下層為儲金庫;西南殿上層是“雨王爺”,下層為儲糧庫;正殿前是東西廊房,上層為“小君樓”,下院正南是面朝北的15米高戲樓,戲樓前是東西長廊,其上層為木質結構有欄桿的“大君樓”,戲樓東南角和西南角有鐘鼓2樓,全院共計房屋73間。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及晉冀豫區委黨校曾駐紮於此廟,朱德、彭德懷、左權等中央領導親臨授課,為抗日前線及地方培養了大批幹部,是長治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白龍廟
白龍廟位於城區東北二十五里常村鎮(今常西村),據《屯留縣誌》記載,白龍廟創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據明弘治《潞州志》記載,“白龍神廟,在縣城東北二十五里常村。宋宣宗五年賜額‘義濟侯’”,元代至元十一年(1247年)重修。清同治庚年(1870年)邑人申聯甲科舉人,敕授修職猗氏縣儒學教諭,寫有“白龍池記”。白龍廟現存有方形盤龍石柱兩根,據專家考證為南北朝之前的石刻建築風格,據此判斷此廟可能建於南北朝時期或者以前。

交通


屯留區境內有太長高速公路、邯長高速公路、長晉高速公路和長臨高速公路以及208國道、309國道貫穿東西南北。截至2019年,屯留區公路通車里程1024.441千米,其中,國省幹線公路189.50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3.605千米、國道公路93.248千米、省道公路32.652千米),農村公路834.936千米(其中:縣道111.278千米、鄉道332.445千米、村道391.213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完全中學1所、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普通初中8所(其中:含民辦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普通小學100所(含67個教學點)、獨立設置幼兒園96所(其中民辦幼兒園52所、企辦幼兒園1所)。中小學有教職工2684人,其中專任教師2328人。在校普通高中生3442人;職中1415人;普通初中在校生8392人(其中:寄宿生5597人),小學在校生19173人(其中:寄宿生6001人);在園幼兒8710人(其中民辦幼兒園人數3903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864人,企辦幼兒園人數572人)。其他教育單位教職工數145人,其中教育科技局機關83人,電教館25人,教師進修校33人,青少年活動中心4人。高考二本及以上達線813人。

科學技術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1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30台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92160冊,農村書屋293個行政村全覆蓋。廣播電視台1座。接收數字信號用戶50000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83個。其中,綜合醫院7個、中醫醫院1個、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院17個、村衛生所337個、診所18個。病床位1028張。衛生技術人員84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36人,註冊護士408人。

體育事業

2019年,屯留區成立各類體育協會3個(含俱樂部),基層健身輔導站13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93人。共參加區級以上活動比賽32次,獲得各類獎項30個。其中,省級12個,區級18個。

社會保障

2019年,屯留區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858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592.86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104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2618.23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42894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400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24494人。
截至2019年,屯留區共有敬老院3所,床位238張,入住96人;光榮院1所,床位15張,入住5人。

代表人物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首。

獲得榮譽


屯留區曾先後榮獲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農機示範縣、綠色名縣、全省產糧大縣等榮譽稱號。
2020年3月,屯留區入選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0年4月,屯留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2020年7月,屯留區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級平安縣。
2021年1月14日,屯留區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21年1月18日,屯留區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