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黴菌

錘舌菌綱柔膜菌目細菌

灰黴菌(Botrytis cinerea),又稱灰葡萄孢菌,是一種廣寄主性的、能夠引起多種植物幼苗、果實及儲藏器官的猝倒、落葉、花腐、爛果及爛窖。潮濕時病部表層產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稱為灰霉病。其在空氣中廣泛分佈,不僅能夠侵染田間作物,同樣會給植物的采后階段造成巨大損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果蔬放一段時間會長毛,多數就可能是受到了灰黴菌的侵染。截止2013年,世界上尚未發現有任何一種植物對灰黴菌產生抗性。

形態特徵


灰黴菌子實體從菌絲或者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280~550*12~24微米,叢生,灰色,後轉為褐色,其頂端膨大或是尖削,在其上有小的突起;分生孢子單生於小突起之上;分生孢子亞球形或卵形,9~15*6.5~10微米。

劃分標準


灰黴菌是葡萄孢屬中的一個最大的類群,由於真菌種級劃分標準一直沒有統一的尺度,如能進行PCR檢測,則有可能區分出不同種或種下單位,或歸為不同型種。灰黴菌作為一個複合種,種內不同菌株之間在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和抗藥性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菌種特性


灰黴菌能夠在低溫條件下(0℃)生長,靠產生大量的灰色分生孢子進行傳播,與其它采后病原真菌相比,具有潛伏侵染和低溫致病的優勢。同時,其還具有繁殖快、遺傳變異大和適合度高的特點。

傳播途徑


葡萄灰霉病實例
葡萄灰霉病實例
灰黴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地方,灰黴菌秋天在枝蔓或漿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絲體在樹皮和冬眠芽上越冬,其抗逆性強。翌年春季溫度回升、遇雨或濕度大時從菌核上萌發產生分生孢子,或是其他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花穗上。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幾乎不萌發,在花器上有外滲物刺激時很容易萌發侵染,通過傷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組織侵入寄主,實現初次侵染。發病後又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灰霉病。

研究成果


灰霉病最初只是流行於歐洲美洲,自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發生蔓延。由於溫室和大棚種植技術的推廣普及,作物灰霉病害嚴重,已成為蔬菜、花卉和林業苗培育基地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
2013年10月4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金海翎等人在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灰黴菌除了會輸送特殊蛋白質進入植物細胞內部,以抑制植物免疫防衛機制,從而達到有效侵染的效果外,還會利用一種叫做小分子RNA的分子進入植物細胞內部,從而抑制植物免疫系統,這也是首次發現有病原菌利用小分子RNA來達到有效侵染的效果。同時,研究人員懷疑,除了灰黴菌外,其他侵染力比較強的真菌同樣擁有這種利用小分子RNA的侵染機制。他們表示,這一研究不僅發現了新的致病機理,而且很有可能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