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3條詞條名為李博的結果 展開

李博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名生態學家。男,漢族,山東夏津縣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

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教研室主任、生物學系主任,內蒙古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農業部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曾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專家委員會生命科學專業組成員、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兼職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家教委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開放研究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草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植被圖編委會副主編、《中國草地》主編、《生態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副主編、《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等社會兼職。

1929年4月15日生於山東夏津縣,於1998年5月21日逝世。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1929年4月15日生,1949年就讀北京農業大學
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李繼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攻讀植物生態學
1959年2月隨李繼侗教授支援邊疆到內蒙古大學任教
1959-1984年任內蒙古大學地植物學教研室主任
李博[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博[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9-1984年任內蒙古大學地植物學草原生態教研室主任
1984-1986年任內蒙古大學生物系主任
1984-1988年任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
1984-199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
1992-1997年任農業部“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研究室主任
1993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1月至1998年5月任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
作為我國著名的草地生態學專家,多次應邀出席國際會議作報告。1994年在美國鹽湖城召開的第六屆國際草原學術會議上,當選為該會議第六屆常設委員會委員。還應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和內蒙古科委委派,先後14次率領科學考察團出訪美國、日本、阿根廷、俄羅斯、印度、比利時、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 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屆歐洲草地管理學術會議,5月21日不幸殉職,享年69歲。
李博教授支援邊疆40等年來,兢兢業業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隨時注意本學科動態,忠於祖國的教育事業,在科技第一線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和自治區的教育與科技的發展進行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對生態學教學與乾旱、半乾旱區植被與草原研究,對生態學人才培養與草地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8年的春天,李博院士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屆歐洲草地管理學術會議期間,途經一個小鎮,休息時,他獨自走到草地上採集標本,並一路拍照,當他舉著相機倒退著踏上鐵路,一列火車從他的背後駛來……。
初次踏上大草原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1953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學,給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李繼侗當助教,從事植物生態教研工作。
當時李繼侗先生正致力於生態學研究,成立了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專門組,並且招收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為使李博得到深造,李繼侗先生親自為他制定聽課與讀書計劃,讓他和大學生、研究生一起參加考試,並且承擔基礎課實驗。這時的李博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每天學習工作達16個小時以上,每月工資除生活費外全部用於購買專業書籍。
1955年起,李博開始對北京西山植被進行研究,先後隨李繼侗先生參加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龍江大慶、河北壩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內蒙古籌建第一批國營牧場,李博隨李繼侗先生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踏上呼倫貝爾大草原時,李博感嘆道:“這是一片處女地,一片天然傑作!”說這話時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後半生會與大草原緊密聯繫在一起,他熱情讚美的地方成為他傾注畢生心血的地方。
從北大來到內大
內蒙古大學是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綜合大學,建於1957年。創辦初期,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建校事宜,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兼首任校長,李繼侗先生應邀執教並且擔任副校長。一天,李博對妻子蔣佩華說:“李繼侗先生已經帶領北大生態地植物學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參加內蒙古大學的建設,李繼侗先生讓我在北大把生態地植物學專業本科教學搞完,待這屆學生畢業后,我也要去內蒙古。”
就這樣,李博懷著對草原的熱愛,毅然放棄了北京大學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於1959年初同妻子蔣佩華一同調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任教。這一年,他帶領18個人,租用了72隻駱駝,攜帶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進行考察。
這裡流沙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夏季烈日如火,沙面溫度高達70攝氏度。為了揭開這一神秘區域的面紗,他們每天黎明就開始行動,採集標本、描述樣地、記筆記,直到天黑才安營紮寨,接著大家又得支帳篷、撿薪柴、煮飯菜,飯後還要壓標本、寫標籤,討論下一步行動方案。在考察中,有一次大風突起,黃沙蔽日,李博和駱駝被流沙掩埋,多虧駱駝奮力掙扎,從沙土中鑽了出來,他才得以逃生。經過20多天的考察,他們終於縱穿巴丹吉林沙漠,獲得了這一地區動植物區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資料,填補了這一地區的研究空白。
1977年,李博率先在內蒙古大學建起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專業,並且親自主持制定教學計劃,承擔起植物生態學、普通生態學、現代生態學等課程的授課任務。此後,李博又相繼在內蒙古大學建立了生態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樑之才。
用雙腳丈量內蒙古土地
蔣佩華和李博在北京農業大學讀書時同系同年級,他們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屆大學生。蔣佩華說:“在校期間,李博一直是學習班長,他樸實憨厚,成績優異。我們結婚後,他一直忙於工作,我們3個孩子出生時,他沒有一次在我身邊。”李博的同事這樣評價他:“他幾乎到過內蒙古的每一個地方,走過許多沒有人煙的地帶,他是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
1983年,李博與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陳凱共同主持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遙感在內蒙古草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前後組織了全國9所高校的近百名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展開研究,撰寫了近百篇論文和專題報告,編製出了草場資源系列圖。1991年,他在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期間,提出以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建立了草地資源資料庫,利用NOAA氣象衛星信息與GIS,成功進行大面積草地估產、草畜平衡評估和監測,建立了我國北方草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
該監測系統在錫林郭勒盟試運行獲得成功,1993年8月通過了由農業部畜牧獸醫司主持的有中外專家參加的鑒定,專家們認為該系統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李博建成我國北方牧區221個縣旗、300萬平方公里的草地遙感估產與草畜平衡監測系統,使我國草地資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1980―1998年,李博先後21次出訪進行國際學術活動。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省吃儉用,乘坐“灰狗”巴士考察了美國21個州,行程8000多公里,攝製幻燈片千餘張,收集購買的圖書資料重達200多公斤。
曾任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理科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態學組評審委員,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專家委員會生命科學專業組成員,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兼職教授,四川大學生物防治工程國家實驗室兼職教授,中山大學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東北師範大學國家草地生態工程專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主任,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教委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開放研究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草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植被圖編委會副主編:《中國草地》主編,《生態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副主編,《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主要貢獻


在科學研究上,李博院士對乾旱、半乾旱區植被與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統的研究,而且把生態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把傳統研究與近代研究相結合,並有意識地與當前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如持續發展、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聯繫起來。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專題4項,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專著4部,專題地圖5套,主編科學文集9部。
李博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課題3項,專題4項,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與參編專著21本,發表論文百餘篇;
李博教授於70年代中期在內蒙古大學生物系地植物學專門組的基礎上,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生態學專業,提出了整套教學計劃和專業建設方案,主編教材4本,主持翻譯教材5本,先後建立了碩士點和博士點,培養了大批生態學專業人才,受到國內外用人單位的好評。

獲獎記錄


李博[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博[中國科學院院士]
先後獲“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表彰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多項一等獎4項三等獎3項。1992年獲烏蘭夫基金會自然科學特等獎。
全國科學大會表彰獎,“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表彰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還獲得內蒙古第二屆烏蘭夫基金獎基礎科學特別獎
1989年獲得國家高教優秀成果獎及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