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荊州張丞相

唐代王維創作的五言律詩

《寄荊州張丞相》是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詩作。此詩為寄贈張九齡被貶荊州而作,寄託作者對張九齡的深切懷念,抒發世無知音,自己也將歸老田園的情懷。全詩樸實無華,自然天成,處處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意。

作品賞析


這首詩首聯起筆疑問,設置懸念,然後用腦海中的想象做答,並點題,表明對張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詩人“思”那名動一時的名相在哪裡,接著“悵望深荊門”,既表達了對張九齡的深深懷念,又寫出了對當時黑暗政治的不滿。
頷聯則是加深了這種不滿的感情,在抒情上更進一層。“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追憶往事,訴說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對張九齡賞識、提拔自己的感激。“無相識”略顯誇張,有明顯的奉承之意;或有雙關意,指別的丞“相”不“識”己的意思。
頸聯表明自己的立場:“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說明自己不會與昏暗的官僚門同流合污,將隱居于山川田園之中。那山水田園就是詩人在紅塵中一直所沉吟嚮往的地方,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決心。
尾聯講寄言,“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著南飛雁,一直看它們飛到天邊的盡頭,消失為止,與“悵望”首尾呼應。此處用了“雁”“言”諧音,似乎也是在說或許那南飛雁能幫詩人捎帶去吧。詩人寄思念之情於南飛大雁中,更以鴻雁過盡,無從寄書,抒發自己難言的隱痛,意在言外。
全詩以景結束,蘇軾贊王維“詩中有畫”,“目盡南飛雁”有這個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轉,更覺深沉。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次年擢王維為右拾遺,是年王維三十五歲。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恩人。當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後,舉朝之士但求自保,王維卻不避權貴,寫成此詩表達對張的知遇之恩。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參禪悟理,學庄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