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戰

教戰

太公答道:“凡是統率三軍,必須用金鼓來指揮。太公曰:“凡領三軍,有金鼓之節①,所以整齊士眾者也。 ③麾:同“揮”,指揮。

百戰奇略-教戰


簡介
《教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它認為,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只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採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戰爭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打勝仗的。“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在戰爭環境下提高部隊作戰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條件下,抓好平時的教育訓練,乃是提高部隊軍事素質的基本途徑。平時教育訓練卓有成效,戰時才能多打勝仗,否則,就要吃敗仗。孔子所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是這個道理。
吳起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他在長期的軍事實踐活動中,積累了治軍與作戰的豐富經驗,並撰寫兵法《吳子》一書流傳後世。本篇所引吳起關於教育訓練問題的論述,雖然由於時代的發展變化,他當時所主張的某些訓練內容,已經不能實用於今天,但是,他所強調的“教戒為先”,即把教育訓練擺在治軍首位的戰略思想;他所創造的“一人學戰,教成十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抓骨幹帶全體的訓練方法,對我們今天抓部隊教育訓練,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將士只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號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眾去作戰,就意味著白白拋棄他們的生命。”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說:“將士常常戰死於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於缺乏靈活的戰術。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決條件。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向左轉向右,由向前轉向後,由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才可以給部隊配發兵器。這就是為將帥者的職責。”
原文
凡欲①興師,必先教戰。三軍②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③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④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⑤
戰國時,魏將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⑧
註釋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諳(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將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六韜-教戰


簡介
《教戰》是古代軍事著作《六韜》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記錄在“犬韜篇”——論軍隊的指揮訓練。本篇論述了軍隊訓練的內容和方法。關於訓練的內容,包括:要讓士兵明確指揮的信號和方法,掌握“金、鼓之節”,保證行動一致,步伐整齊;三令五申,強調訓練紀律,使士卒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教會兵士起居、操持兵器以及不同的陣法。關於訓練方法,應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原則,先單兵后合成,由點到面,逐步推廣。這樣訓練出來幻軍隊,就“能成其大兵,立威於天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譯文
武工問太公說:“集合紀成全軍部隊,要使士卒嫻熟戰鬥技能,其訓練方法應該怎樣?
太公答道:“凡是統率三軍,必須用金鼓來指揮。這是為了使全軍的行動整齊劃一。將帥必須首先明確告訴官兵應該怎樣操練,並且要反覆申明講解清楚,然後再訓練他們操作兵器,熟悉戰鬥動作,以及根據各種旗幟指揮信號的變化而行動的方法。所以,訓練軍隊時,要先進行單兵教練,單兵教練完成後,再十人合練;十人學習戰法,教練完成後,再百人合練;百人學習戰法,教練完成後,再千人合練;千人學習戰法,教練完成後,再萬人合練;萬人學習戰法,教練完成後,再全軍合練;全軍教練作戰的方法,教練完成後,再進行百萬大軍的合練。這樣,就能組成強大的軍隊,立威無敵於天下。”
武王說:“好啊!”
原文
武衛問太公曰:“合三軍之眾,欲令士卒練士,教戰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領三軍,有金鼓之節①,所以整齊士眾者也。將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③之變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十入學戰,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合之下人;千人學戰,教成,合之萬人;萬人學戰,教成,合之三軍之眾;大戰之法,教成,合之百萬之眾。故能成其大兵,立威於天下。”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節:節制,指揮。
②操兵起居:操兵指使用兵器,起居指坐、站、進、退、分、合等,意為操持兵器,練習各種戰鬥動作。
③麾:同“揮”,指揮。
例證
訓練是為了提高部隊戰鬥素質而進行的教練活動,在軍事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驅使沒有經過訓練的部隊同敵人作戰,無異於驅使牛羊投入狼群。因此,訓練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必要手段。在軍事訓練中,必須貫徹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的原則。在這方面,民族英雄戚繼光給人
們做出了榜樣。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書,次年任浙江都司參將,負責寧(今寧波)、紹(今紹興)、台(今臨海)三地防倭事宜。面對明軍“望賊奔潰,聞風喪膽”的現狀,戚繼光感觸很深。他清楚地看到,受倭害最深的是民眾,對倭寇最恨的是民眾,抗倭最力的也是民眾。當官軍臨陣敗北之時,各地的民兵、義勇自發組織起來的鄉勇民團,則常常能給倭寇出其不意的打擊。但這種民眾武裝,不曾經過軍事訓練,打仗時缺乏指揮,缺點很多。於是上書請求練兵,認為只要選擇驍勇健壯之士三千人,“時加操備,居常教練”,就能夠抵禦倭寇的騷擾。幾經周折,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的建議才被採納,戚繼光於是到義烏招募了礦工和農民四千多人。對這支新募的隊伍,戚繼光從思想上、武藝上、紀律上等各方面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戚繼光首先從政治思想上對他們進行保國衛民教育,向士兵講明老百姓用血汗供養士兵,就是為了“殺賊,保障他”,讓士兵懂得為誰打仗,激發士兵奮勇殺敵。在武藝上,戚繼光從難從嚴要求,按實戰要求進行訓練。他對士兵們講:“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又如何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也決殺了你。”要求士兵練真武藝,不搞花拳繡腿。規定各種武器的使用方法,讓士兵結合陣法進行操練,並加以考核,獎優罰劣,使人人專心練武,個個有實戰本領。戚繼光還訓練士兵聽從號令,制定了各種條令,從行軍住宿到練武擺陣、殺敵擒賊,都有極其詳盡而明確的規定,要求官兵對這些條令“務要記熟”,嚴格遵守,使這支軍隊真正做到今行禁止。
經過嚴格的訓練,戚繼光終於使這支來源於礦工和農民的部隊,成為一支武藝精湛、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威武之師,並依靠他們基本肅清了倭寇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