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質

有機物分解轉化形成的膠體物質

腐殖質是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的膠體物質,一般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50%~65%)。腐殖質主要由碳、氫、氧、氮、硫、磷等營養元素組成,其主要種類有胡敏酸富里酸(也稱富麗酸)。腐殖質具有適度的黏結性,能夠使黏土疏鬆,砂土黏結,是形成團粒結構的良好膠結劑。

性質


元素組成

腐殖質可分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后二者合稱腐殖酸。腐殖質主要由C、H、0、N、S等元素組成.還有少量的CaMgFeSi等元素。各種腐殖質的元素組成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腐殖質含C 55%~60%.平均為58%;含N 3%~6%.平均為5.6 %;其C/N為10:1~12:1。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的元素含量範圍大致相同,胡敏酸的C、N含量高於富里酸(FA)(表3—13),而O、S的含量低於富里酸(FA)。HA的C/H高於FA,即說明HA的縮合度較高,氧化程度低於FA,分子結構較FA更複雜。

物理性質

腐殖質在土壤中的功能與其分子形狀和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腐殖質的分子質量因土壤類型及腐殖質組成的不同而異,即使同一樣品用不同的方法測得的結果也有較大差異。
腐殖質整體呈黑褐色,但不同腐殖物質的顏色因不同組分的分子質量大小或發色基團(如共軛雙鍵芳香環、酚基等)組成比例的不同而不同,其顏色有深淺之別。富里酸的顏色較淡,呈黃色至棕紅色;而胡敏酸的顏色較深,為棕黑色至黑色;吉馬多美朗酸的顏色比胡敏酸淺,一般為巧克力棕色。腐殖質的光密度與其分子質量大小和分子的芳構化程度大體呈正相關。

化學性質

胡敏酸不溶於水。呈酸性,它與K、Na等離子形成的一價鹽溶於水,而與Ca、Mg、Fe、A1等的多價鹽基離子形成的鹽類溶解度相當低。胡敏酸及其鹽類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如乾旱、凍結、高溫及與土壤礦質部分的相互作用等都能引韶蠻件,成為不溶干水的、較穩定的黑色物質。

穩定性


腐殖質的穩定性腐殖質不斷地遭到微生物的吞食,如果沒有每年植物殘落物的增加,微生物的作用將會導致土壤中有機質的減少,而且腐殖質抵抗腐解的能力強於植物殘落物中所發現的大多數化合物。每年都新合成一些聚合物,幾月前、幾年前或更早腐解形成后,就將參於每年新的聚合物的合成,對腐殖質有機碳的研究看出,數百年前形成的腐殖質仍在土壤中,顯然,一些腐殖質能頑強地抵抗微生物的吞食,這種抵抗是重要的,因為它能保持土壤有機質水平,而且還有助保障氮和其它必需營養,這些都存在抗分解的腐殖質複合體結合中。

有機質


土壤腐殖質和有機質屬於不同的概念,腐殖質是指已經腐殖化的有機物質,屬於土壤中比較穩定有機物質。有機質包括腐殖質和沒有分解和沒有完全分解的有機物質,如動植物殘體。
簡單說來,如果蘋果掉到土壤里,那麼這個蘋果可以粗略的認為是土壤中的有機質,而不是腐殖質。但是經過一定時間后蘋果腐爛了,剩下的部分就漸漸的變成了腐殖質。

生成過程


土壤有機質通過微生物作用形成複雜、較穩定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的過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產生構成腐殖質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種形態和狀態的有機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為各種簡單的化合物;第二階段為合成階段,即由微生物為主導的生化過程。將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質的單體分子,進而再通過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複雜環狀化合物。影響腐殖質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濕度和通氣狀況、溫度、土壤反應及土壤有機質碳氮比值。腐殖質化過程使土體進行腐殖質累積,結果使土體發生分化,往往在土體上部形成一個暗色的腐殖質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