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鴨梨
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泊頭鴨梨的栽培歷史遠溯至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境內梨的品種繁多,種類不下百餘種,其中以鴨梨最著,黃梨次之。鴨梨源於形似填鴨而得名,歷史上曾因地理方位有“交梨”、“瀛梨”等名稱。隋唐時期梨樹種植已較為普遍。更為廣泛的種植是在明代,宣德年間,交河知縣林俊頒令境內民家務種梨棗,以備飢荒。后經自然災害和戰亂,梨業發展瀕臨絕境。清末民初時期受運河航運和津浦鐵路影響,梨業得以迅速發展。
泊頭鴨梨
歷史上黃河、漳河、滹沱河等河流的變遷與泛濫不但造就了泊頭鴨梨的土壤條件,也造就了泊頭梨區梨樹栽培的水利條件。古河道的長期歷史變遷也是泊頭市成為沖積平原上僅有的埋藏淺層淡水的縣市之一,豐富的淺層地下淡水和海拔較低的情況決定了泊頭水位高於其他梨區的特點,而地下水位較高,極易開採和被梨樹直接吸收,這種特殊的地理水利條件為梨樹栽培提供了較好的前提。
在光照資源方面,泊頭市屬於北方典型的常日照地區,多年平均日早為278.36小時,日均7.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3%,年平均輻射總能量為每平方裡面129.7千卡,日均每平方厘米355.3卡,成為河北平原上僅次與滄州、石家莊糧食周圍的強日照地區之一。豐富的關照資源為梨樹生長、果實發育、內部有機質的轉化,提高果實糖分、脂肪和各種有機酸的含量,以及果實著色提供了重要條件,也因此孕育出了馳名中外的鴨梨和胎黃梨。
泊頭梨樹種植起始於東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古老的梨區之一。清乾隆版《河間府志》記載:“物土之宜,任之作貢,作為民利,在肅寧者以桃著,尤交河者以梨著”,說明當時交河梨與肅寧桃在農業中如同糧食種植業一樣,形成一個單一的生產門類。
1958年9月,國家農業部在交河梨區召開果木樹木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交河縣梨果生產的經驗;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專程到齊橋拍攝了鴨梨生產大豐收的新聞簡報。
1962年,交河縣被省政府確定為外貿出口鴨梨生產基地。
1985年,農牧漁業部確定泊頭市為梨果生產基地,成為國家4個重點梨果生產基地之一。“運河牌”鴨梨同年被列為國宴特供果品。
1991年,泊頭舉辦首屆鴨梨節,時任國家政協副主席王任重親筆題詞:“中國鴨梨第一鄉——泊頭。
”2005年“泊頭鴨梨”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9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1年被評為“河北省2011年度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提高先進縣”。2012年我市被評為“河北省十大果品特色縣”。
1996年,泊頭鴨梨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2004年09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泊頭鴨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20年7月,泊頭鴨梨入選第二批中歐互保的175個中國地理標誌名單,在其後的四年內將受到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的保護。
泊頭鴨梨原產地域範圍以河北省泊頭市人民政府《關於申請對泊頭鴨梨原產地域保護的請示》(泊政請[2004]5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河北省泊頭市現轄行政區域。
無人機授粉
鴨梨。
(二)土壤條件
土層深厚肥沃的沙中壤土,PH值7.5至8.0,有機質含量1.0%以上。
(三)栽培管理
1.種苗的培育。
選用以杜梨為砧木的,無病害的品種純正的優質苗木。
2.苗木定植。
行向南北,株距3至4米,行距4至5米,並按1:8的比例配置授粉樹。
3.施肥。
畝施有機肥5000公斤。
4.花果管理。
人工授粉。每隔20至25厘米留1個果,每果台只留1個果,或百枝留果40個,或每畝留果1.2至1.3萬個。盛果期梨樹畝產不高於2500公斤。
泊頭鴨梨
長期貯藏用梨可於盛花期后145至155天左右。
用於短期貯藏和直銷的可於盛花后160天左右採收。
(五)品質特色
1.感官特徵。
果肉色澤乳白,皮薄細脆多汁,石細胞少,味甜,清香。
2.理化特徵。
單果重175至265克。總糖含量≥9.1%,可溶性固形物≥11.5%,可食率90%以上,固酸比≥58.5,硬度指標6.5/平方厘米。
在泊頭鴨梨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需要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的,應向泊頭鴨梨原產地域保護的申報機構―當地的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