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龍鳳圖
戰國時期本淡設色畫
《人物龍鳳圖》是戰國時期佚名創作的一幅絹本淡設色畫。該畫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圖》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尾羽向上捲起。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所繪的龍的形象,因初發現時龍的左足破損,只見右側足,而一度被認為是夔,該作品也曾定名為《夔鳳人物圖》。該畫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
《人物龍鳳圖》
《人物龍鳳圖》是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屬於非衣性質的繪畫作品。《楚辭·招魂》有“像設君室”的話語,明確記載戰國時期已經有為死者繪製肖像以招魂的風俗,《人物龍鳳圖》的創作目的是使墓主人能被引領升天或在陰間繼續陽世繁華的生活。
戰國時期,楚國巫風盛行,正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記,“普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此圖描繪的正是溝通人神世界的巫女,正虔誠恭敬地為墓主祝禱。《越絕書》有招魂入魄之說,認為只要善保魄體,就可以引魂升天,魄體對於靈魂再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楚人對此有著相當深厚的信仰,所以才有這一類非衣繪畫的不斷出現。
人物龍鳳圖
這幅繪畫用流暢挺勁的線條進行勾勒和物象造型,線條極為概括洗鍊,剛健古拙,沉凝有力,造型生動,具有相當的藝術表現力。全幅線條雖然頗為簡括,但變化非常豐富,疏密對比、粗細對比恰當、自然。如鳳、龍用線對比、人物用線對比,都很有特色。鳳鳥之用線,明顯比龍紋豐富、變化得多,線條主要突出風的動感造型和優美姿勢的表達,在疏密對比上也加以留意,詳略得當。如翅膀用線,細密完整,不惜精心刻造,具有裝飾性的成分:鳳鳥的爪、尾羽輪廓線則粗獷有力,大膽概括,見其尾羽的勁挺和腳爪角質層的瘦硬和堅實。龍之用線,則較為纖細、簡略一些,突出其較為安靜的靜勢,與鳳鳥的劇烈升騰所形成的飛動之勢對比,更顯鳳鳥的勃勃生機。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顯然也是作者突出強調的部分,用非常嫻熟的線條將站立舟船中冉冉上升的側面女性形象繪製出來,造型準確生動,令人叫絕。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輪廓線,勾畫出女性的外部造型,無論髮髻還是臉部以及身軀、手臂服飾,幾乎都是一筆勾勒而成,充分發揮線條的表現力,以之來進行衣飾紋理的刻畫、安排。作者除透過塗染黑色以突出衣裙胸、袖口以及拖地部分的重色外,還將衣裙的花紋服飾也細緻地描繪出來,這些裝飾性紋樣的用線以及塗染的重墨的出現,不是可有可無的,除具有裝飾性的效果外,對於衣紋的質感表達和畫面空間的處理,也有相當重要的鋪排和烘托作用,豐富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作者似乎還感意猶未盡,對有些部分畫面進行墨色填寫,並有染色痕迹的出現,為進一步突出線條的表現力度,起到相當的輔助作用。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法,以其他方法作為輔助手段進行繪畫創作,在戰國時期顯然已經相當熟練了。
整幅畫以線描造型,線條挺拔有力,簡勁流暢。黑白關係的處理、人物位置的安排,都別具匠心。此外,作者在人物嘴唇、衣袖等處略點朱彩,在鳳鳥、人物衣飾上添加紋飾,都使作品富有濃厚的裝飾味。
在《人物龍鳳圖》中,巫女佔據了主要位置,她頭館重髻,側身向左肅立,兩臂前伸,拱手合掌,似念念有詞。所著長袍飾有拳曲的雲紋圖案,衣長及地,下擺前後分張如倒牽牛花形,細腰寬袖,袖口、腰身內斂,袖口有黑白相間的斜紋。人物體態婀娜清麗,吻合“楚王好粗腰,宮中多餓死”的審美時尚。
巫女前方和上方,有一龍一鳳。龍體白身黑章,體形細長,兩爪外揚,正蜿蜒上升。鳳鳥昂首張喙,目光炯炯有神,翅膀上舉,頭頂上是長飄帶形的冠,尾部羽毛向左倒卷。鳳鳥兩腿向前彎曲,一朝後直伸,好像在振翼奮起,姿態極為嬌健。龍鳳意氣風發,直衝雲霄;巫女則莊重沉穩。
人物龍鳳圖
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長沙席畫圖,靈鳳斗惡奴,善者何矯健,至今德不孤。”
1949年2月,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盜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畫。隨後,這幅帛畫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新中國成立之初,蔡季襄將全部文物捐獻給國家。最負盛名的當屬《人物龍鳳圖》,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