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的抉擇
2001年伊斯特凡·薩博執導電影
《指揮家的抉擇》是2001年上映的劇情片,由伊斯特凡·薩博執導,哈威·凱特爾、斯特蘭·斯卡斯加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德國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在戰後接受“非納粹化調查”,負責調查工作的是美軍少校史蒂文·阿諾德,在整個過程中,阿諾德一直深信福特溫格勒和納粹一樣有罪并力圖找到確鑿的證據。然而,在調查中阿諾德發現自己的兩個助手包括盟軍上校在內的很多人都對福特溫格勒抱有好感。面對這種情況,阿諾德反覆為自己播放集中營處理屍體的錄像來加強自己的判斷。但是事與願違,阿諾德找不到福特溫格勒協助納粹的證據,卻看到人們對指揮家的的仇恨很多來源於不了解內情。最後他發現,“非黑即白”的理論無法適用在這位在納粹政權下堅持履行藝術家職責的指揮家的身上。
主演:
伊斯特凡·薩伯 Istvan Szabo
哈維·凱特爾 Harvey Keitel
Garrick Hagon
Hanns Zischler
更多外文片名:
Fall Furtwangler,Der
Taking Sides - Der Fall Furtwangler
Taking sides - Le cas Furtwangler
片長:108 min / Germany:142 min (TV version)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立體聲
級別:Argentina:13 / UK:15 / France:U / Germany:12 / Netherlands:16 / Mexico:C / Iceland:12 /New Zealand:M
洗印格式:35 mm
膠片長度:3021 m(Germany)
國家/地區:奧地利 / 法國 / 德國 / 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 法語 / 德語 / 俄語
發行公司:Alamode Film
上映日期:2001年9月13日 加拿大
羅納德·哈伍德 Ronald Harwood ....play
羅納德·哈伍德 Ronald Harwood ....screenplay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哈威·凱特爾 | Major Steve Arnold | |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 Dr. Wilhelm Furtwängler | |
莫里茲·布雷多 | Lt. David Wills | |
波奇特·密尼梅雅 | Emmi Straube | |
烏爾里奇·圖克爾 | Helmut Rode,2nd violinist | |
R·李·艾爾米 | General Wallace | |
奧古斯特·席納 | Captain Ed Martin |
Adam Betteridge ....associate producer: Great British Films
Fritz Buttenstedt
Michael Cowan
Udo Happel ....line producer
Jeremy Isaacs ....co-producer
Alex Marshall ....associate producer
Maureen McCabe ....co-producer
Rainer Mockert ....co-producer
Michel Nicolini
Yves Pasquier ....producer
Jason Piette
David Rogers
Jacques Rousseau ....co-producer
Rainer Schaper ....co-producer
Gisela Waetzoldt-Hildebrandt ....associate producer
Michael von Wolkenstein ....co-producer
Sylvie Landra
Gillian Hawser
Caroline Hutchings
Heta Mantscheff
肯·亞當 Ken Adam
Anja Müller
伯恩哈德·亨里奇 Bernhard Henrich
Györgyi Szakács
Thorsten Binte
Claudia Anton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Thorne Mutert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leksandrs Petukhov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Ralph Remsted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Oliver Schnug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Canal+[法國]
Studio Babelsberg[德國]
MBP (Germany)[德國]
Great British Films
Spice Factor2y Ltd.[英國]
Enterprise Films
Jeremy Isaacs Productions Ltd.[英國]
Little Big Bear Filmproduktion GmbH[德國]
Maecenas Film- und Fernseh GmbH[德國]
Paladin Production S.A.[法國]
Satel Film[奧地利]
TwanPix Ltd.[英國]
France 2 Cinéma[法國]
法國第4電視台[法國]
New Yorker Films[美國](2003) (USA)
Mikado[義大利](2002) (China) (TV)
ContentFilm International[英國](2001) (worldwide) (all media)
VCL Communications GmbH[德國](2003) (USA)
Alamode Film[德國](Germany)
E Stars Films[美國](2002) (China) (TV)
Mondo Films[法國](2002) (China) (TV)
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 (AAA)[法國](2006) (France) (DVD)
Guerilla Films Ltd.[英國](2003) (UK) (all media)
Duboi[法國]
Effectory GmbH[德國]
Arane[法國]titles
Duran Duboi Services[法國]editing equipment
Eurocostumes[法國]costume rental
Studio Coprapost-production sound equipment
Theaterkunst GmbH[德國]costume rental
Montage Films Thauvinnegative cutting
Angels & Bermans[英國]costume rental
Dennis Davidson & Associates Public Releations[澳大利亞]publicity
Lyps Inc.[英國]adr voice casting
International Recordings S.p.a.,Roma[義大利]adr voice casting
Sturm Handels GmbH Kostümverleih[德國]costume rental
一部反映德國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在戰後接受“非納粹化調查”的影片。富特文格勒是納粹時期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二戰結束后,他被作為前納粹分子進行調查。負責調查工作的是美軍少校史蒂文·阿諾德,在戰前是個保險調查員,他對福特溫格勒一無所知。當他看到納粹在集中營犯下的罪行的錄像后,被眼前凄慘的景象震驚了,因此他懷著懲治罪人的堅決態度展開了他對福特溫格勒的調查。在整個調查過程中,阿諾德一直深信福特溫格勒和納粹一樣有罪——因為他為納粹演出,并力圖找到確鑿的證據。然而,在調查中阿諾德發現自己的兩個助手對調查對象均懷有深深的敬意,包括盟軍上校在內的很多人都對福特溫格勒抱有好感。面對這種情況,阿諾德反覆為自己播放集中營處理屍體的錄像來加強自己的判斷。但是事與願違,在對樂團的其他人的調查中,阿諾德發現自己找不到福特溫格勒協助納粹的證據,卻看到人們對指揮家的的仇恨很多來源於不了解內情。最後他發現,“非黑即白”的理論無法適用在這位在納粹政權下堅持履行藝術家職責的指揮家的身上。
影片導演是匈牙利籍伊斯特萬·扎布根據該國劇作家哈威德(Ronald Harwood)的同名話劇所改編,威廉·富特文格勒的原形就是世界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富特文格勒。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20世紀最偉大指揮家,德國指揮學派集大成者,音樂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巔峰。1886年1月25日,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出生於柏林一個書香世家。童年時代,他的雙親離開柏林,他是在南巴伐利亞的鄉下長大的。父親是一位考古學家,早年的教育中就讓富特文格勒了解了音樂和藝術史。其實富特文格勒最早學習的並不是指揮,在他小的時候,音樂學院還沒有設立指揮系。他感興趣的是音樂創作。7歲時,他寫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顯露了作曲方面的才華。他還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以及音樂理論和作曲。在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他的音樂才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庭的滋養。富特文格勒早期的指揮生涯是從地方歌劇院開始的。19歲時,他先在布雷斯勞國家歌劇院擔任排練員。翌年在慕尼黑,,他首次登上指揮台,指揮凱姆管弦樂團演出貝多芬的《獻堂曲禮》序曲、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以及他自己的《B小調交響曲》廣板,初露鋒芒,成績尚可。從此真正開始了多姿多彩的指揮生涯。
1911年25歲時,他擔任呂貝克(Lubecd)歌劇院指揮一職務。在此,他首次指揮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1915年,富特文格勒被選為鮑丹茨基(A.Bodanzky)的繼承人,一躍成為曼海姆歌劇院的指揮。1920年,富特文格勒繼理查·施特勞斯之後接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指揮。從此,在他的指揮生涯中開拓了成功之路。1922年36歲的富特文格勒上了世界聞名的柏林愛樂樂團的指揮寶座。1925-
1927年,富特文格勒3次赴美國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出。1927年出任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一人就統率著德奧3大樂團,成為國際樂壇一霸。1954年9月19日和20日,在柏林音樂節上,他帶病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和自己的《第二交響曲》,成為富特文格勒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9月28日-10月6日,他在維也納為EMI灌錄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這是他最後一次的指揮工作。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發作,病逝於巴登,享年68歲。
面對成千上萬的屍骨,我是否還有勇氣追求信仰,是否還相信這人間並非地獄,是否還能相信美、藝術、音樂,是否還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物種——人類。你的罪惡在於你為什麼沒有死,為什麼活了下來,這同時也是我的罪惡,見識到慘絕人寰的場景,為什麼還要活下來。既然這已是無數人的末日,那麼我希望它也是這個世界的末日,山崩地裂,一剎垂暮,而後是萬古寂靜。灰飛煙滅,連時間都不存在,不會有人逃脫罪惡的懲罰,也不會有人背負傷痛與憎恨活下去。可是,末日最可怖之處即在它並不存在,沒有一了百了,總有人要活下去收拾殘局,重新生活。我終究要生活下去,在這地獄一般的人間,此時,音樂。他為我指出一條道路,我清晰的看見那通往天堂。我依然需要尋找天堂,為了活下去,在這地獄一般的人間尋找天堂。我們即使見識了地獄,依然在尋找天堂,或許這人間真的既是地獄也是天堂,而又並非地獄並非天堂。影片涉及了藝術與政治相衝突的主題。宣告了藝術將永遠超越政治,豐富展示了指揮家所處在藝術中的人格魅力。影片將兩種不同的人(一是,自覺淪為政治工具,喪失靈魂;另一是,藝術讓人的靈魂閃光)進行了絕妙的對比和諷刺。藝術,可以使人富有良知,充滿同情和憐憫。這也讓我想起另一部影片《鋼琴師》,納粹德國軍官之所以會救助猶太鋼琴家,不僅僅是源於對音樂的熱愛,還因為那經音樂熏陶過的靈魂充滿了悲憫之心。
影片開頭威廉·富特文格勒在金色大廳指揮演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起伏的旋律像迂迴的激情和孤獨,他傳遞到正襟危坐的每一位聽眾和影片的每一位觀眾的心裡,此時,偉大和自然的生命力和諧一致,他是那樣專註和忘情。在那時刻,戰爭的飛機所發出的光,從穹頂透射進來也沒有引起他絲毫注意。影片結束時,仍然是《命運交響曲》,但就像是一種變異的吞噬,它由那間審訊他的憂悶的屋子裡傳出,彷彿在為指揮它的這位天才指揮家進行聲嘶力竭的吶喊,它升起又沉下,飄蕩在黑暗和深不可測的歷史的上空。
2002年
Valencienn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ction and Adventure Films Jury Prize
伊斯特凡·薩博
2002年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ADF Cinematography Award
拉喬斯·科泰
2002年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Kodak Award
拉喬斯·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