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方言

保留濁音的西南官話

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西南官話的內部也存在著諸多差異。湘西處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交界之處,又是土家族、苗族、漢族以及回、瑤、侗、壯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園,在造

湘西方言

就了湘西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同時,也就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西南官話。

特色


湘西方言除瀘溪縣之外均屬於西南官話,但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各縣市的西南官話有一定的區別。湘西最初是純苗區,後土家族和漢族先後遷入。土家族遷入時間較久遠已不可考,漢族遷入時間較為明確。最初是明朝大移民時期,中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官方大移民,最典型的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和“江西填湖廣”。在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潮中,只有少量漢族進入,因此影響有限。而這些漢人大部分語言被苗族同化,如花垣縣原道二鄉的王家寨,就是江西移民的後裔。
明朝被農民軍滅亡后,明朝遺將和對他們有滅國之恨的張獻忠在四川相互攻伐,導致四川民不聊生,後來清軍也趁機入川作戰,張獻忠滅亡前大肆屠殺四川百姓導致清朝接管四川后全川僅剩少量人口,所以康熙發起了“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而“湖廣填四川”南線的湘粵贛移民陸路入川的入口就在湘西自治州花垣縣的茶洞鎮,也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由於湘粵贛移民之間無法使用自己的方言交流,所以均使用帶有方言口音的官話交流。而且清朝前期使用的仍然是明朝官話,所以今天的西南官話在聲調上跟明官十分接近,有明官的“嫡長子”之稱。這種帶有方言口音的明官話被湘西人稱為“客話”,就指移民帶來的外地語言(不標準的明朝官話)。著名的湘西趕屍趕的就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屍,所以趕屍通常是在四川境內進行的,而且香港由趕屍改編的殭屍片也穿的是清朝的官服。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方言十分複雜,也使得今天的湘西西南官話內部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不過從各縣的方言可以看出各縣聚集的移民差異,如鳳凰縣的西南官話可以找到大量贛語吉茶片永新小片的辭彙,吉首保靖花垣三縣市又可以找到很多曾被認為是粵語獨特發音的發音方式。
湘西西南官話跟四川的西南官話有一定的統一性,也有很明確的不同,聲調上一致性較大,但湘西西官的準確調值應為44,21,53,213,很多土詞與四川西官通用,但是也有很多日常辭彙跟四川完全不同。比如四川人喜歡稱呼小孩為“娃”,湘西則使用的是湖廣味很濃的“伢兒”(音nga21 er或連讀為nger21)。在對人的稱呼上花垣縣保留的較多,如叫叔叔為"晚晚"(音man53 man),叫姑姑為"娘娘"(音niang44 niang),與桂柳西官較為相似。稱呼奶奶為"婆"(音po21 不送氣),對父親的非正式稱呼為“老頭兒/老豆兒”這點與廣府粵語一致,區別在於湘西西官跟明官一樣喜歡兒化。
湘西西官在聲調型上是屬於成渝型,入聲歸陽平(另一說法是陽平歸入聲,但同長沙話一樣有入聲調無韻尾),不過通常分片時會分入湖廣,關鍵點在於湘西西官有全濁。因為這個湘西西官差點被“唯濁聲論”者拉出西官,因為這完全顛覆了部分學者們腦海中的“官話”=“清化”的教條思想。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湘西西官都有全濁,永順龍山就是濁音清化的代表,保靖花垣保留的較好,吉首由於現代的外地人太多,所以正在清化中,吉首方言整體走上了普化的不歸路,如果你是個正宗的吉首人,讀“全局集齊渠群筆皮錢”等音的時候就不要送氣,中國的漢語使用者已經有80%的人發不出這種濁聲了!
保護方言和推廣普通話並不衝突,湘西方言已經向所有的方言學者證實了除了吳語之外,官話也可以有全濁,莫讓小時候耳畔的鄉音漸行漸遠。

現狀


而又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發達,文化的繁榮,社會生活的不斷開放,特別是廣播電視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普通話的逐步普及,許多方言詞也正在被普通話的詞所代替,湘西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小,這是不容置疑的總的發展趨勢。

相關信息


作家沈從文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不少湘西方言。文章對這些方言的真正含義加以註釋,井引用該詞語出現的句子作為例句。在所註釋的三百多方言詞中,有的是湘西人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有的是展示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湘西人民的生活習慣,乃至迷信禁忌等。這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欣賞沈先生的作品和了解當時的湘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