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街道位於漳州市區東部,轄16個社區。辦事處駐蒼園路。勝利東路、新華東路、新浦路和元光南路、新華南路縱橫交錯。名勝古迹有唐岳廟、明建接官亭、清建蘭里、許風石碑坊。
巷口街道
巷口街道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東部,轄16個社區。辦事處駐蒼園路。勝利東路、新華東路、新浦路和 元光南路、新華南路縱橫交錯。名勝古迹有唐岳廟、明建接官亭、清建蘭里、許風石碑坊。1954年置巷口街道,1964年改公社,1980年復置街道。1996年,將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村,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劃歸
龍文區管轄。1997年,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霞埔、巷園、
東園、岳口、
中山、新華北、新
華東、龍機、巷口、
新民、
霞浦、園圈、勝利東等26個居委會。
巷口街道 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人居。市區主幹道勝利東路、南昌路、新華東路、新浦路、騰飛路橫貫東西,東出立交橋直上324、319國道和漳廈、漳福、漳龍、漳沼高速公路;九龍大道、元光南路、丹霞路、
新華北路縱穿南北,北通漳州火車站。轄區內交通呈五橫四縱交錯井字布局,十分方便快捷。
巷口街道
巷口街道位於市區東部,因古城東門裡巷路口交錯,清以來就有“巷口”地片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系城東 轄5街2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系城東廂10保。民國24年屬
龍溪縣第一區,民國28年屬文元區,民國36年為丹霞鎮。1949年屬城關二區。1951年屬漳州市二區。1955年2月建置巷口街道辦事處,作為
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60年改稱巷口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7月復稱巷口街道辦事處;1968年11月成立巷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7月恢復巷口街道辦事處;1985年市改區后,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1995年,巷口街道東與
芝山鎮市尾、詩浦村連接,西和東鋪頭街道相鄰,南接
新橋街道,北靠
南坑街道,總面積4.3平方公里,轄16個
居民委員會,有13962戶,居民人口44516人。辦事處駐市區元光南路5號2幢。
轄內名勝古迹有宋代岳廟、元迭理彌實(
達魯花赤)古墓碑、石牌坊、接官亭、州主廟,還有江西會館遺址。有名勝古迹(岳口街清代石坊位於漳州市新化東路東端,有“勇壯簡易”和“閩越雄聲”兩座石坊。)、紀念地、遺址、遊覽地(
九龍公園、武當宮等)、歷史名人等。
巷口街道
轄區集房地產開發、商業貿易、金融證券、科技文化和服務娛樂為一體的繁華區域。商貿發達,商業網點遍布轄 區,東南商貿城、機動車市場、丹霞園古玩市場、悅華燈具市場、閩南花鳥市場、天福園奇石市場等一批專業市場彙集於此,特別是零售巨頭
沃爾瑪落戶轄區,為構築東部繁華商業圈再添亮點。地產開發強市,鑫榮小區、丹霞星城、
世紀廣場、東南商貿城、
麗園君悅、天下廣場等一批高尚住宅小區相繼落成,有效促進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轄區企事業單位運用信息技術和資源加強對內管理和對外服務,大力推進社會信息化建設。如協助天下美食街啟用信息服務系統和LED電子門楣,通過管理中心平台實現統一的信息發布、商家優惠活動告知、與會員或員工的互動交流等,節約成本,提升商圈形象。街道緊扣“五抓五促進”
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圍繞街道經濟建設的主攻重點,找准位置,主動介入,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重點項目建設、
工業園區、優化投資創業環境、招商引資”等戰役性宣傳活動,開展招商引資工作。2008年,街道實現
工業總產值9.78億元,財稅入庫13717.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