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賜故居

徐天賜故居

白鷺洲歷史上曾稱為徐太傅園、徐中山園、東園,因為它曾為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花園。

目錄

正文


故居簡介
白鷺洲位於南京城區東南隅,南臨長樂路,北接長白街,東貼明城牆,西止石壩街,佔地約270畝,其中水面約70畝,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徐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臣,開國元勛,累官太傅、中書左丞相等職,封魏國公,死後追嶒中山王。洪武初年,朱元璋將自己為吳王時的舊邸賜予徐達,徐達惶恐不受。於是在舊邸對面為之另建新第(今瞻園),並在左右各建一牌坊,名曰"大功坊"。永樂初年,徐達長女仁孝皇后就把位於中山王府東面靠城牆的一片土地賜給徐家,作為王府的菜園,故此稱為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徐天賜是成化(1465-1487年)年間魏國公徐館(徐達五世孫)所鍾愛的幼子,字申之,"能文章,喜賓客",極喜風雅之舉。他從襲封魏國公的長侄徐鵬舉(徐達七世孫)手裡,奪取了該由徐鵬舉繼承的太傅園,佔為己有,大興土木,拓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私園,並改名為東園。徐天賜經常在東園"招名流嘯詠其中",著有《東園集詩》,人稱東園公子。以後,徐天賜把東園授予第六子繼勛(錦衣衛指揮)。
明萬曆年間(1573 ~ 1620年)、文壇領袖、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其《游金陵諸園記》中有對東園的詳盡描寫:"初入門,雜植榆、柳,余皆麥壠,蕪不治。逾二百步,復入一門,轉而右,華堂三楹,頗軒敞,而不甚高,榜曰:'心遠'。前為月台數峰,古樹冠之。堂后枕小池,與'小蓬萊'對,山址瀲灧,沒於池中,有峰巒洞壑亭榭之屬,具體而微。兩柏異於合杪,下可出入,曰:'柏門'。竹樹峭茜,於蔭宜,余無奇者。已從左方竇朱板垣而進,堂五楹,傍曰:‘一鑒’,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兩楹以憩從者。出左楹,則丹橋迤邐,凡五、六折,上皆平整,於小飲宜。橋盡有亭翼然,甚整潔,宛然水中央,正與'一鑒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樹盡而萬雉層出。右水盡,得石砌危樓,縹鰍翬飛雲霄,蓋纘勛所新構也。畫船載酒,由左溪達於橫塘,則窮。園之衡袤幾半里,時時得佳水。"從中可看出,當時的園主徐繼勛還在其父造園的基礎上又有新構。至嘉慶末年,東園大部分巳淪為菜園,"然溪流曲折,塔影山光,頗有幽趣",仍為遊人探幽賞景、品茗觴詠的勝境。
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京發生特大洪災,園內"屋宇傾頹,花木凋謝,當年風景,消歇無存",一代名園就此圮廢。不過,遺址池沼地形尚在,時過境遷,形成了獨具野趣的自然景觀。正如清末有人評價:"園雖廢,然垂楊春媚,蘆雪秋飛,雉堞近環,鐘山遠產,小池倒浸,塔影宛然,至今尚為詩境。"
民國十三年《1924年人有金氏父子在東園故址設立義興善堂(一種民辦慈善機構),當地士紳又集資開設了一個茶社。同年,在修葺東園遺址內的鷲峰寺時,發現牆內有塊鐫有李白名詩《登金陵鳳凰台》的石碑,其中有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雖然所指的白鷺洲是南京江東門外長江邊的白鷺洲,但此時東園故址湖中有洲,洲邊也多植蘆葦,秋日時白鷺翔集,景觀與長江邊的白鷺洲極為相似。茶社的經營者又仰慕李白的詩句,便引用了李白詩句中的地名,稱為白鷺洲茶社。其後在東園故址又進行了拓建,築有煙雨軒、藕香居、沽酒軒、話雨亭、綠雲齋、吟風閣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小型園林。
現在的白鷺洲公園,根據歷史環境和現狀特點,形成以自然山水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建築採用明清江南園林的傳統風格,與夫子廟地區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相得益彰,互為映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