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越
諸越
諸越,拼音為zhū yuè,即是百越。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
自秦朝統一嶺南后,百越部落演化為今天的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民族。
目錄
zhū yuè
諸越(百越),包括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東越”(浙南閩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自秦朝統一嶺南后,這些百越部落演化為今天的漢族、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出處:
(1). 春秋時越國。諸,助詞。后指今浙江紹興一帶。《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郭慶藩集釋引李楨曰:“諸越,猶雲於越。《春秋》定五年《經》‘於越入吳’,杜註:‘於,發聲也。’《公羊傳》:‘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註:‘越人自名於越。此作諸者,《廣雅·釋言》:諸,於也。《禮記·射義》註:諸,猶於也。是疊韻假借。’”
(2).史記漢書指南越閩越甌越等,統稱諸越。《北史·列女傳·隋譙國夫人洗氏》:“夫人幼賢明,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宋 沈括 《夢溪筆談·葯議》:“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