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體玉龍

蜷體玉龍

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又名紅山文化玉龍,又名玉雕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物品信息


中華第一龍——蜷體玉龍

出土信息

蜷體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高26.3厘米 最寬29.3厘米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物品介紹

龍,是我們祖先臆造的一種神奇的動物形象,它構成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是我國的象徵。可是,中國這種傳統的龍到底是什麼時候孕育而出的?龍的原始形態究竟是什麼樣子?紅山文化玉龍的出土為我們探索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實證。
紅山文化距今已有5500年的歷史
蜷體玉龍
蜷體玉龍
特雕工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從其出土位置判斷,已經具備宗教祭祀和象徵主人權利的作用。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玉雕作品。
最常見的三類紅山文化玉龍都像英文子母“C”。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龍,玉龍由綠色岫岩玉圓雕而成,龍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翹,嘴緊閉,鼻端截平,有對稱的雙圓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形。龍體捲曲呈“C”形,但剛勁有力,龍的頸部長鬣上揚,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
由此我們可以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豬龍慢慢首尾分離,頭上長出了鬣或角,至此,一條真正的原始的龍被我們祖先創造出來了。可以說,首尾銜接如環形的玉豬龍,屬於早期;三星他拉C形玉龍首尾分離,屬於晚期。
觀賞“C”字龍,我們可以發現其頭部具有豬首的特徵: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鼻端截平,有並列鼻孔。而身子又具備蛇的特徵。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這種帶有豬首蛇身特徵的龍是由豬和蛇演變而來的,答案是肯定的。古諺就有“豬乃龍象”,現在看來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遠古時期,豬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豬作為食物以外,還把它作為“水獸”,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經常把它作為祭品來祈求農業豐收,並逐漸把豬抽象神化。這些觀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豬首龍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玉豬龍很可能是“豬乃龍象”最早的源頭。那麼,龍體的形狀為什麼源於蛇的身軀呢?有專家認為,這是紅山人對蛇崇拜的原因。因為,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於是兩者結合起來,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豬形龍與豬這種和我們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關係最密切最熟悉的動物有關。我們狩獵豬、畜養豬、食用豬,以至用豬創造我們“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實在是太緊密了,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這樣豬的形象就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必然是原始農業逐步發展的過程,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也是宗教祭祀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
龍首來源於豬首,它說明了這種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並非單純幻想的產物,而是原始先民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形象,只是被後人神化罷了。
紅山文化玉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繫繩佩掛。考古發掘告訴我們,高度達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玉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是主人在宗教祭祀中的通靈之物。

特點


狼圖騰和龍圖騰
狼圖騰和龍圖騰相同的特點
根據我的研究,我認為狼圖騰和龍圖騰至少有以下七個相同的特點:
其一,最早的狼圖騰和龍圖騰都出現在內蒙古草原或接近蒙古草原的地方。這裡恰恰是世界上最大最多最兇猛的蒙古草原狼的故鄉,而且草原狼又是游牧民族的同鄉,人與狼互相搏殺,互相依存,又共同生活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因此,狼的精神和性格對草原人的影響最大,不像北極圈和俄羅斯森林裡的狼遠離人群,以捕食野生動物為生,對人的影響不大,因此在那裡也難以產生狼圖騰崇拜。
其二,原始的狼圖騰和龍圖騰的頭部和頸部相同,長筒形的身體相同。內蒙三星他拉的原始玉龍是狼首龍身,也就是說,在新石器時期原始狼圖騰和龍圖騰頭部頸部完全相同,身體也相同,都無鱗片。這表明龍圖騰不是由魚或蛇演變而來的。那時候,極有可能狼圖騰就是龍圖騰,龍圖騰就是狼圖騰,兩個圖騰還沒有分家,而它們的家還都在草原。
其三,狼圖騰和龍圖騰都是採用身體上下拱動的姿態飛行。在傳說中,無論在蒙古草原還是華夏大地,這兩個民族圖騰都是飛翔的圖騰。在草原,狼圖騰可以飛天,把人的靈魂帶上騰格里,而華夏的龍圖騰則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但是世界上和中國許多民族的圖騰並不會飛,例如崇拜熊、虎、牛、猴等等的民族圖騰。中華大地上的草原民族和華夏農耕民族的圖騰都有飛翔的特點,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
更為相同的是狼圖騰和龍圖騰的飛翔姿態,狼在草原上飛奔的姿態是上下起伏的,狼皮筒被掛在高高的木杆頂上被大風吹動的時候也是上下起伏、身體拱動著“飛翔”的;而中華龍在各種古代壁畫和雕刻中都被塑造成躬著腰,上下起伏拱動著“飛翔”。這種飛行姿態與狼圖騰飛奔和“飛行”的動作相同,但與水中的魚、蛇和鱷,以及陸上的蛇和蟒的遊動動作完全不同。魚蛇蟒鱷都是靠身體和尾巴左右擺動而前進的。一種行動是“上下拱動”,另一種行動是“左右擺動”,這兩種不同的動作和姿態,清楚地表明狼是比魚蛇蟒鱷更高級的動物,龍圖騰不是由魚蛇蟒鱷這些卵生較低級的動物演變而來的,而是由草原陸地的哺乳動物——狼演變而來的。而多數中國人卻認為龍是水中的魚和蛇變來的,有的人還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這些觀點沒有看出龍與魚蛇蟒鱷在類別上的本質區別,沒有看出“上下拱動”與“左右擺動”的根本區別。因而也就把龍圖騰精神的本來面目掩蓋得越發模糊不清。
其四,狼圖騰和龍圖騰雖然都會飛,但是都沒有翅膀。在中國人的傳說中有“飛虎”、“飛馬”等神話形象,其他民族也有“羽蛇”等圖騰形象,可是那些會飛的動物都是有翅膀的,50年代飛馬牌香煙的煙盒上就有長著巨大翅膀的飛馬形象。那麼為什麼龍圖騰沒有翅膀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由於狼圖騰沒有翅膀,所以由狼圖騰演變而來的龍圖騰也就沒有翅膀。而狼圖騰之所以沒有翅膀,是因為原始的草原人相信神出鬼沒,神通廣大的狼會飛,不用翅膀也能飛。
其五,狼圖騰和龍圖騰都與中國兩個民族的最高崇拜——天崇拜有密切關係。在草原上,草原民族相信狼是騰格里派到草原來保護草原的,還會把崇拜騰格里的人的靈魂帶上騰格里;而在華夏,農耕民族則認為龍是天的化身,而皇帝就是“真龍天子”,神聖不可侵犯。既然漢族的天崇拜是游牧先民從游牧區帶到華夏農耕大地的,那麼他們也就把狼圖騰一同帶來了。
其六,狼圖騰與龍圖騰都是兇猛可怕的猛獸形象。世界上各民族的圖騰有猛獸也有溫良的草食動物,許多民族都把牛作為民族圖騰。但是為什麼華夏民族卻把面目如此兇猛猙獰的龍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呢?這是因為,那時華夏先祖還是狩獵採集游牧部族,還不是溫良敦厚的農耕民族,而中國的絕大部分游牧民族都把狼作為圖騰。由於狼的形象兇猛可怕,所以由狼圖騰演變成龍圖騰的龍的形象也就異常兇猛可怕了。
其七,狼和龍都具有不可馴服性。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可以馴服的動物,甚至以家畜為圖騰。而中國的兩大民族的圖騰——狼和龍,都具有不可被人馴服的性格。狼是猛獸中最倔強、從不屈服的動物,熊虎獅鷹大象都可馴,而蒙古草原狼不可馴。由於狼不可馴服,那麼由狼圖騰演變而來的龍圖騰也就具有不可馴服性。龍是狼精神的承襲者和強化者,它不僅不可被人所“馴化”,相反它還將馴化它的一切臣民。而狼的不可被馴化的精神後來被儒家皇權至高無上的精神所利用,並神化了。
根據上述狼圖騰和龍圖騰這些關鍵性的相同之處,我推測,中華龍圖騰很可能就是從草原狼圖騰演變而來的,就像華夏農耕民族是由草原游牧民族演變而來的一樣。由於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沒有離開草原,所以草原民族的狼圖騰也一直沒有變形,草原民族從古到今也一直崇拜狼圖騰;而在遠古,一部分游牧民族離開了草原,進入華夏農耕區,也就把騰格里崇拜和狼圖騰崇拜帶到華夏農耕生活中。由於,在古代無論牧業和農業都是靠天吃飯,因此,轉移到農耕地區的天崇拜也就被保留下來,但是游牧部族變成農耕族以後性格逐漸軟化,慢慢變得怕狼恨狼了,那麼從草原上帶來的狼圖騰崇拜就不適應農耕生活和精神,於是原來的狼圖騰就慢慢被農耕生活所改造,改成具有耕雲播雨功能的龍圖騰新形象了。

圖騰


在遠古,東亞草原一定有崇拜狼圖騰的游牧民族;在傳說中,伏羲時期的圖騰是“人首蛇身”形象的圖騰,伏羲神“本人”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後來,經過部族的融合,華夏先人們大概以狼圖騰和“人首獸身”圖騰為主幹,再吸收了游牧部族和原土著農耕族的圖騰形象的某些局部,加上了魚鱗、鷹爪和鹿角等部件,於是狼圖騰就變成了龍圖騰。在龍圖騰創造和融合的過程中,狼圖騰的形象起著關鍵作用,因為“人面蛇身”的形象與後來的威猛可怕的龍形象相差太遠。我看過考古出土的仰韶時代的“人面蛇身”陶式圖形,那哪是龍啊?簡直就像一隻壁虎,或者像大頭蜈蚣那樣的小爬蟲,形象陰暗猥瑣噁心,毫無審美價值和神聖感。而蛇蟒身上加上狼頭,那就不一樣了,“狼首蛇身”就基本上有龍的威猛的藝術雛形了。後來的中華龍的形象之所以威猛可怕,震懾人心,並具有審美價值,就在於它具有狼一樣猛獸的形象和性格特徵。“抽象”的龍一定會有具象的根據,而中華各民族中歷史中最悠久又最具象的兇猛圖騰只有狼圖騰。因此,沒有狼圖騰的形象、性格和精神的參與,中華龍就不能成其為龍,而只能是中華蟲。
陳陣讓楊克上車,他也上了車並打開車內燈,看了看錶,又看了看卡片說: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就是華夏傳說中那個神秘的饕餮神獸。我認為饕餮也很可能是由狼演變而來的,後來饕餮再演變為龍。《辭海》說: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註:‘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上面幾段話里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兇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兇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倆養過狼,太知道狼的這個天性了,咱倆可以舉出無數個狼貪食的例子。天下再沒有比狼更貪食的動物了。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咽”,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族可能還仍然崇拜狼圖騰,至少是猛獸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而周朝時期的華夏族受狼圖騰的影響更深,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游牧族。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徵王權的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而且,當時周天子也還沒有坐龍座,那時還延續著炎黃游牧遺風,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紋飾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以饕餮為中心,雲紋環繞其周圍。顯然,饕餮神獸在天上,從雲層里探出頭,俯看人間。它的身體則藏在雲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龍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腦袋後面續上龍身,那就與後來的標準龍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認為,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過渡階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後來龍的猙獰面目。
以前我始終不理解為什麼青銅時代的華夏族,會崇拜那麼貪吃的饕餮,竟然把它捧上國家神器的地位。難道那時的中國人就那麼貪吃嗎?因而也就那麼崇拜貪食的惡獸?而饕餮貪婪的吃相真是毫無神聖可言。但是後來當我發現饕餮有可能是狼圖騰的變形的時候,我立即想通了。貪食只是狼的一個特徵,是狼精神和性格的表象。商周時期的華夏族對饕餮神獸的崇拜,是對游牧先祖狼圖騰崇拜的承續,狼雖然貪食,但是它的兇猛進取、威武不屈、寧肯戰死、不願病終的精神才是早期華夏族崇拜它的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只有深刻了解狼以後才能理解,而後來恨狼怕狼的農耕民族和儒家就難以理解,所以無法給人以信服的解釋。再後來,當農耕和儒家越來越占統治地位的時候,貪吃的惡獸——饕餮,就必然從國家神器上退位,被改造成龍,讓位給龍。
歷史上的狼精神曾征服了無數個游牧民族,而無數個游牧民族又是那麼強烈地崇拜狼圖騰。為什麼入主中原或中國的游牧民族的帝王,到後來也那麼喜歡穿中華的龍袍,坐中華的龍座,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在龍圖騰里看到了他們民族的狼圖騰的變形或影子,龍圖騰實際上就是改形換面不變心的草原民族的飛狼圖騰。然而,正像游牧民族來到華夏農田以後,他們的游牧精神被改造成農耕意識那樣,游牧民族的圖騰精神也必然被農耕存在所改造,於是保護草原的狼圖騰也就變成主管農耕的命脈——呼風喚雨的龍圖騰,於是狼就變成了龍。而且,在龍圖騰上又加上了許許多多的農耕民族的觀念和意識,把龍圖騰的原始精神實質改得面目全非,蠻好的強悍進取的狼圖騰民族精神,竟被改造成象徵帝王權威的專制暴力精神。龍圖騰成為中國歷代專制帝王狐假虎威,鎮嚇人民的帝王圖騰。龍袍只屬於皇帝一人,九龍九爪。其他七龍七爪,五龍五爪的官袍不能稱之為龍袍,只能叫作蟒袍。進入現代社會的中華民族,特別需要清除民族圖騰裡面后加上去的專制帝王的糟粕,而應當還其華夏民族圖騰的本來面貌——狼圖騰精神。
中華龍令人恐懼的兇猛形象和身體裡面,最初蘊含的很可能就是令人敬仰的狼圖騰精神和靈魂。中華龍圖騰與中華狼圖騰也可能具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係,但是,在精神實質上,中華龍已完全異化:自由的狼變為專制的龍,全民族的精神楷模變成了獨裁者的化身;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圖騰演變成了毫無生命力的龍舞道具空殼、紙龍紙老虎。
只有抽掉中華龍圖騰中的封建帝王專制精神,而重新“注入”狼圖騰自由強悍的進取精神,那麼,未來的中國巨龍才有可能真正騰飛,飛向全球,飛向太空,去為中華民族和整個人類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它呈墨綠色,由綠色岫岩軟玉雕成,整體捲曲似C字,龍首吻部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兩個並排的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頸部長鬣上揚,與彎曲的體形一起,呈現飛升的動感。龍身大部分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顎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在同類器物中,體型最大。其細部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光潔亮麗,工藝精湛。
玉龍背部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我國原始圖騰崇拜密切相關的一種神器,在祭祀中顯示通靈之能。
龍的起源與中華文明、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密切相關。關於龍的原型說法不一,有蟒蛇說、蜥蜴說、鱷魚說等等,從身體形態上分,有獸身龍與蛇身龍之別,之於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我們從紅山文化玉龍身上彷彿看到了5000多年遼河文明曙光初現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