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果

檳榔的成熟種子

檳榔果(SEMEN ARECAE)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乾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檳榔果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形態特徵


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喬木,高10~18米,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頂端叢生;羽狀複葉,長1.3~2米,光滑,葉軸3棱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7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較狹,先端小葉癒合,有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雄蕊6,花絲短小,花藥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3,長圓狀卵形,長12~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紅色。每年二次開花,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檳榔果
檳榔果

分佈範圍


分佈在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廣東等地。主產廣東、雲南、海南,台灣。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用法用量
3~9g;驅絛蟲、薑片蟲30~60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檳榔《*辭典》
【出處】李當之《葯錄》
【拼音名】Bīnɡ Lɑnɡ
別名
仁頻(《上林賦》),賓門(李當之《葯錄》),賓門葯餞(《南方草木狀》),白檳榔(《藥性論》),橄欖子(《食療本草》),檳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寧極《葯譜》),大腹子(《嶺表錄異》),大腹檳榔(《本草圖經》),檳榔子(《綱目》),馬金南(《花鏡》),青仔(《中國樹木分類學》),檳榔玉、榔玉(《中藥志》)。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