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虎頭蘭的結果 展開

虎頭蘭

蘭科蘭屬植物

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hookerianum Rchb.f.):附生草本;假鱗莖狹橢圓形至狹卵形,長3-8厘米,寬1.5-3厘米,大部分包藏於葉基之內。葉4-8枚。花葶從假鱗莖下部穿鞘而出,外彎或近直立;總狀花序具7-14朵花;花大,直徑達11-12厘米,有香氣;萼片與花瓣蘋果綠或黃綠色,基部有少數深紅色斑點或偶有淡紅褐色暈,唇瓣白色至奶油黃色,側裂片與中裂片上有栗色斑點與斑紋;花瓣狹長圓狀倒披針形。蒴果狹橢圓形。花期1-4月。

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100-2700米。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特徵


虎頭蘭
虎頭蘭
虎頭蘭是附生草本植物;假鱗莖狹橢圓形至狹卵形,長3-8厘米,寬1.5-3厘米,大部分包藏於葉基之內。葉4-6(-8)枚,長35-60(-80)厘米,寬1.4-2.3厘米,帶形,先端急尖,關節位於距基部(4-)6-10厘米處。
花葶從假鱗莖下部穿鞘而出,外彎或近直立,長45-60(-70)厘米;總狀花序具7-14朵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3-4毫米;花梗和子房長3-5厘米;萼片近長圓形,長5-5.5厘米,寬1.5-1.7厘米。
花瓣狹長圓狀倒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寬1-1.3厘米;唇瓣近橢圓形,長4.5-5厘米,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達4-4.5毫米;側裂片直立,多少有小乳突或短毛,尤其接近頂端處,邊緣有緣毛;中裂片外彎,亦具小乳突,有時散生有短毛,邊緣嚙蝕狀並呈波狀;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以上,沿褶片生有短毛;蕊柱長3.3-4厘米,向前彎曲,腹面近基部有乳突或少數短毛;花粉團2個,近三角形。
蒴果狹橢圓形,長9-11厘米,寬約4厘米。花期1-4月。

分佈範圍


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100-2700米。產中國廣西西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察隅)。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東北部也有分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夏季要求蔭蔽環境,忌陽光直射。生長適溫15~22℃,越冬溫度8~12℃。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於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晒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生長繁殖


虎頭蘭可用分株法繁殖。分株時間多於植株開花后,新芽尚未長大之前,這一短暫的休眠期內進行。分株前應適當乾燥,根略發白、綿軟時操作。生長健壯者通常2-3年分株一次,分切后的每叢蘭苗應帶有2-3枚假鱗莖,其中1枚必須是前一年新形成的。為避免傷口感染,可塗以硫磺粉或炭粉。放乾燥處1-2日再單獨盆栽,即成新株。分栽後放半陰處,不可立即澆水,發現過干可向葉面及盆面少量噴水,以防葉片乾枯、脫落和假鱗莖嚴重干縮。待新芽基部長出新根后才可澆水。虎頭蘭可用蕨根2份、炭類蘚1份或直徑1.5-2厘米的樹皮塊作盆栽基質,亦可添加部分碎磚、木炭等粒狀物。

栽培技術


選盆

花盆宜選擇直徑15-20厘米的高筒花盆,每盆2-4苗。虎頭蘭喜較高的空氣濕度,春夏秋三季,在給予根部充足水分的同時,應經常葉而噴水。但在早春開花后,虎頭蘭的短暫休眠期內,必須少澆水,待新芽生長出較大的新根時才能多澆水。虎頭蘭植株大,生長繁茂,需要肥料比一般明顯多,故生長季節應加強施肥。一般可將發酵過的餅肥等與1/3粘土混合,再加水做成直徑2厘米左右的球,曬乾備用。澆水時要達到一澆即瀉,盆內無積水或滲水過慢的現象。家庭用盆不宜過大,用直徑25厘米左右的瓦盆較好,每盆3-4株成齡蘭,2年後便可增至8-9株,分盆時可一分為二,每盆仍留3-4株。把分盆掰下的老假磷莖進行繁殖若要培養株型較大的蘭花,可選用直徑30厘米以上的瓦盆,排水層一定要設計好,至少佔盆深的1/3,這是栽培虎頭蘭成功的關鍵。於春季放在盆面,離開新芽有一定的距離,肥料可緩慢放出養分供蘭花生長。每年可施用兩次,每盆數粒,也可施用發酵好的液體農家肥,每1-2周一次,還可用噴霧器向葉片及盆面噴灑氮磷鉀複合肥,濃度應在3-5%,每周1-2次。秋末停肥。

光照

虎頭蘭原產於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生長適溫為10℃至25℃,越冬濕度不宜高,夜間在10℃左右比較合適。虎頭蘭性喜光,除盛夏高溫季節外,均可接受直射光照,高溫時節應遮光30%左右,以促進花卉的形成,同時防止曬焦葉片。虎頭蘭生長需充足的散射光,夏秋季應用遮光網遮陽50%左右,陰天或冬春季陽光柔和時要打開遮光網接受直射光。但在開花期應將蘭株置於較弱光照的地方,以便其開花鮮麗。

澆水

虎頭蘭對水分的要求較高,在生長期間不可過干,原則上是見干即澆,澆必澆透。春、秋、冬三季可三四天澆一次,隨著溫度升高應逐漸增加澆水次數。炎夏時一天需澆水2至3次,並經常噴灑葉面水,增加空氣濕度,以免黃葉。多數虎頭蘭品種需要較高的濕度,因此一年四季皆需對成株充足給水(幼株宜適當減少澆水)。

施肥

在每次澆水的同時進行1次葉面噴水生長旺季用腐熟的餅肥,稀釋成0.02%濃度的液肥澆施1次;平時用發酵過的油粕類有機肥混合骨粉或過磷酸鈣配製成直徑約2厘米的丸粒置於盆面(可隨水分的滲透慢慢釋放肥力),並每周結合澆水澆施濃度0.1%-0.2%的複合肥液一次
虎頭蘭生長期間應薄肥勤施,可追施稀薄的化學肥或複合肥,若施較多的骨粉,腐熟的豆餅肥,就能使花大而多。液肥應按1∶1000稀釋,每10天施1次,開花前應施足肥,開花期和盛夏季節不要施肥。

養護

日常養護虎頭蘭需要注意通風,澆水時注意寧干勿濕,每半月採用浸底法施一次1%的複合肥溶液,夏季適時遮陰,選用50%的遮陰網,暫停施肥,加強通風,溫度高時要加強噴霧。秋季天涼后,加強肥水管理,每十天施一次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也可配合葉面施肥。一般在11月中下旬即可看到新芽冒出,此時的芽有花芽和葉芽兩種,花芽寬、粗,葉芽尖、細,可摘除葉芽,控制營養生長,出現花芽后,溫度可保持在10℃至26℃之間,繼續追施磷酸二氫鉀溶液,當花箭拔出后,花苞即將開放時,綁支柱,就可以準備觀賞了。

防治方法


病蟲防治

虎頭蘭常見病蟲害有灰霉病、蘭炭疽病、介殼蟲等。

白絹病

多發生於梅雨季節。初發病時、葉基布滿白色菌絲.導致根莖腐爛。防治方法: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嚴重的病株要燒毀。

炭疽病

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獗,而以建蘭感染尤多。病斑先從葉尖向根莖處延伸,初為褐色,然後逐漸擴大增多,出現許多干黑點,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積極改善環境條件外,在發病期內,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每7-10天一次;然後再輔以1%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一次,連續噴3-5次。

介殼蟲

俗稱“蘭虱”。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可於孵化期內用1%氧化樂果或1500倍50%馬拉硫磺噴治。如盆數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預防方法
1、溫室栽培要控制濕度在85%以下,雨季室外(蔗陰棚)要及時排水,盆內無積水。
2、栽種密度適宜,及時分盆。
3、發病初時剪除病部或病重葉片,病殘體徹底清除,均裝入袋內處理。
4、園藝操作中減少傷口。
5、及時防蟲、防日灼及凍傷。
6、運輸途中應通風除濕,最好發貨前噴一次葯。
治療方法
發病初期噴葯。常用藥劑有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或50%使百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炭必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300~500倍液等。10天左右1次。

主要用途

可垂吊窗前或用於裝點居室環境,尤其在新春佳節,更增添節日氣氛。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