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四首
宋代蘇軾的詞作
《漁父四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組詞(一說為組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組作品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第一首寫漁父以魚蟹與酒家換酒喝,彼此不計較價錢;第二首寫漁父飲歸,醉卧漁舟,任其東西,醒來不知身在何處;第三首寫漁父在落花飛絮中醒來已是中午時分,醒復飲,飲復醉,醉復醒;第四首寫漁父在風雨中與江鷗相伴,逍遙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四篇作品既獨立成篇,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運用了描寫、記敘和議論結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動地展示了漁父超然物外、悠閑自得的情景,充滿了生活情趣。
漁父四首
其一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其二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
其三
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
其四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⑴漁父:原為《莊子》和《楚辭》篇名,後用為詞牌名。
⑵一時:同時。分付:交給。
⑶為期:為限。
⑷蓑(suō)衣舞:指漁父穿著蓑衣醉行之狀。
⑸卻:往回走。
⑹短棹(zhào):小槳。
⑺午:正午,晌午。
⑻夢斷:夢醒,酒醒。
⑼今古:古往今來。
⑽輕鷗舉:輕盈的鷗鳥飛起來。
⑾漠漠:雲煙瀰漫。
其一
漁父想飲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魚和螃蟹同時交給了酒家換酒喝。飲酒不計多少量,一醉方休。漁父的魚蟹與酒家的酒彼此之間何必談論錢數。
其二
漁父酒醉了,披著蓑衣走路跌跌蹌蹌像跳舞。醉酒的漁父想尋找回去的歸途。短槳小船無人執掌,任它隨意漂流。酒醒以後,漁父不知身在何處。
其三
漁父酒醒以後,春江上時光已是正午。醒來只見陣陣落花飛絮。醒了以後還會再喝醉,醉了以後又會再醒。將古往今來人間的功名利祿付之一笑。
其四
漁父仰天大笑、吟唱,輕飄飄的江鷗在飛翔,寬闊的長江上吹灑滿江風雨。江邊騎馬奔波的當差的小官,現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過長江。
學術界一般認為這組作品創作於蘇軾貶謫黃州(今屬湖北)時期。有人認為這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今屬河南)的途中創作的。蘇軾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后,因怕詩成為政敵攻擊的把柄,竟至於在貶謫黃州期間不敢作詩,所以借這樣看似無關政治的題材,用這種長短句形式創作了《漁父四首》。
這組作品展示了漁父超然物外、悠閑自得的生活情景,這幅情景是蘇軾在黃州時期“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答李端叔書》)的思想寫照,表現了其思想深處疏離政治、悲己憫人的觀念。作品中的漁父飲而醉、醉而醒,於飛絮紅塵中閱盡世事之滄桑悲涼與無常,正包含著蘇軾對自己多年來迷於政治是非而致人生峻厄的嘲訕與悲憫。
其一
作品一開頭,就以發問的句式“漁父飲,誰家去”,突出烘托漁父以魚蟹換酒的寧靜氣氛,到底想去哪個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魚蟹換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質最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父的貧苦狀態,也隱含了作者對漁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緊接著寫漁父與酒家的和諧與體貼的良好關係,“酒無多少醉為期”,這是酒家發出的敬言,讓漁父只管飲酒,飲多飲少,酒家不在乎。
最後一句“彼此不論錢數”,是作者的評論,也是點題之筆,充分反映了當地漁父與酒家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民最寶貴的品質:善良、純真和質樸。用淺易的語言說世俗的生活,盡顯日常生活的狀態與趣味。
第一首詞先敘述后議論,明快自然,寫出了漁父以魚蟹換酒來飲的愉悅心情。突出了漁父“飲”酒中以魚蟹換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漁父與酒家特有的淳樸的人際關係。
其二
前兩句點化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獨迷舞短蓑”詩意,寫了漁父狂飲爛醉而忘形的神態。“漁父醉,蓑衣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漁父狂飲爛醉以致神魂顛倒、身不由己的詼諧狀態。“蓑衣舞”三字逼真傳神,漁父醉后那踉踉蹌蹌的行走模樣躍然紙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醉里卻尋歸路”,進一步渲染了漁父醉后神不附體、欲歸無路的昏沉狀態。連東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輕舟短棹任斜橫”。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時,也狂飲爛醉過,結果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此詞里漁父的狂飲爛醉,其結果比作者游赤壁時的境況好不了多少,同樣會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所不同的是:相與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處?”最後兩句為點題之筆,反映了漁父那種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態。
第二首詞先描寫,后敘述,描寫與敘述融會運用,集中渲染了漁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詞隱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凈無為的思想,反映了詞人隨緣放曠、任天而動的達觀胸懷。
其三
“漁父醒,春江午”,描敘漁父從醉到醒經歷的時間。春江正午,生機勃勃,自然清新。由爛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時間長達半天,表現了漁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樂天而動的。“夢斷落花飛絮”,漁父一覺醒來,只見楊柳依依,“落花飛絮”,一派春光滿江濱,令漁父賞心悅目。
“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為畫龍點睛之筆。醉—醒,醒—醉,醉—醒,反覆傳遞,刻畫了醉翁漁父的處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傳》:“又飲數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復醒,醒復吟,吟復飲,飲復醉。醉吟相仍,若循環然。”此處點化運用了白居易這段關於詩人飲—醉—吟“循環”式的人生真諦的妙筆,道出了在封建社會裡,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漁父,是漁父一類的詩人。是漁父們每飲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境界就升華一次。循環往複,不斷進行,最終自然精闢地發出“一笑人間今古”的深沉感嘆。至此,詞人思想上出現了飛躍,由“莫問世間何事”(《好事近·煙外倚危樓》)進到“俯仰人間今古”(《西江月·重九》),再進到“一笑人間今古”。從“莫問”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詞人貶謫黃州后思想變化的歷程。“一笑”便突出詞人此時此地的高潔而自適的坦然心態和清醒的人生觀。
第三首詞寫漁父隨緣放曠、與世無爭的超然心態。先描寫,后議論,景理融合,將漁父置於大好春光中來看世界,強化了漁父的“醒”眼與“笑”態,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思想。
其四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寫漁父從酒醒之後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閑適的神情。仰天而笑“輕鷗舉”,隱喻漁父如海鷗那樣自由飛翔。平視而笑“漠漠一江風雨”,隱喻漁父如江闊那樣的心胸,無視風雨。這是自然的壯觀,也是漁父的身影。漁父與自然融為一體了,恬淡悠然。
“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寫實對比的手法,進一層以官人的奔波映襯出漁父的悠閑,突出了官人高貴反而累贅、無能,漁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騎馬的官人,這時也不得不借漁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詼諧之情,表現在最後兩句中。
第四首詞先描景,后敘事,景事相綴,以“笑”為中心線,貫串全詞,寫出了漁父的閑適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一股逸然超脫的思想情趣:靜謐的荒野江邊,質樸的莞爾而笑的漁父與輕盈自由的江鷗為伴,跟風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構成鮮明的對照,作者的美醜標準也在這裡明顯地得到標示。這一點,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現出來,顯示出一種“真態”的村野氣息。
中國古典文學評論家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酒無多少醉無期’,一個出魚、一個出酒、‘彼此不論錢數’的漁人和酒家,或者是一個一個,或者是逐對逐對的出現。詞讀起來心曠神怡,有活力。”
蘇軾研究專家孔凡禮《三蘇年譜》:“當輕鷗飛舉、漠漠一江風雨之際,騎馬江邊之官人,借漁父之孤舟南渡,其時漁父笑。其所以笑,當以此時可為此官人效力,此種效力,不為金錢,而為自覺之幫助,並以此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