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邇冬

陳邇冬

陳邇冬,著名學者,詩人,古典文學評論家,廣西桂林人,民革成員,先後出版《蘇軾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蘇軾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和普及讀物《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等。

人物簡介


陳邇冬(照片1)
陳邇冬(照片1)
陳邇冬(1913—1990),原名鍾瑤,號蘊庵,筆名:沈東,廣西桂林人。1937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文法學院,后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多種雜誌或副刊,同時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短篇小說集《九紋龍》、新詩集《最初的失敗》、歷史劇《戰台灣》、敘事詩《黑旗》與傳記《李秀成傳》等作品。1949年10月應聘為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轉而從事學術研究。1954年10月調人民文學出版社,任二編室詩片語組長,主要致力於古籍整理,有《蘇軾詩選》、《蘇軾詞選》、《蘇東坡詩詞選》、《史記選注》、《韓愈詩選》及《宋詞縱談》、《它山室詩話》等,其蘇詞選獲錢鍾書好評。2同時涉獵說部,曾校注《拍案驚奇》,審訂《三國演義》,印行《閑話三分》,擔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顧問。另有撰述《閑話水滸》的計劃,因病未果。他一生喜好吟詠,有《十步廊韻語》傳世。

背景資料


陳邇冬(照片2)
陳邇冬(照片2)
陳邇冬陳邇冬童年讀私塾時,在同學中成績就算最好的,那時讀書要背誦通本,只有陳邇冬記憶力強又勤奮,背書時都獲得圓滿通過,後來進了學校,也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他1926年就讀桂林桂山中學,1929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高級中學,高中時就開始寫作,善詩文、燈謎,獲“桂林才子”之稱,與另一“桂林才子”朱蔭龍結下了深厚情誼。1929年陳邇冬高中未畢業,因父親經商破產而輟學,曾任小學和簡易師範教員。1935年考入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1936年9月師專併入廣西大學,1937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文法學院。陳邇冬在廣西師專讀書時,受業於陳望道、夏征農、鄧初民等名師,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他的聰明和才華日漸出眾。陳邇冬師專畢業后,歷任國防藝術社宣傳部副主任、主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西南劇展資料部主任等職。
《陳邇冬詩詞》
《陳邇冬詩詞》
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投入抗日文化運動。1944年秋日軍侵桂,陳邇冬與文化人宋雲彬端木蕻良等一道向西撤退,經貴州於1945 年初到達重慶,任《天文台》周報副刊、《新民晚報》副刊編輯。日本投降后,為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陳邇冬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志聯合會”,因擁護共產黨主張,反對內戰,被國民黨特務列入黑名單,不能公開活動,遂於1947年7月撤離重慶,輾轉回到桂林,任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講授藝術思潮史。
1949年初,因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轉移到香港。同年5月,應中國第一屆文代會之邀,自香港到了北京。10月1日他參加開國大典后,應山西大學校長鄧初民之邀,前往太原,任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1953年冬,陳邇冬隨赴朝鮮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4年10 月調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審,定居北京,直到逝世。

個人生平


《陳邇冬詩詞選》
《陳邇冬詩詞選》
陳邇冬,1913年出生。
1926年就讀桂林桂山中學。
1929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高級中學,同年陳邇冬高中未畢業,因父親經商破產而輟學,曾任小學和簡易師範教員。
1935年考入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
1936年9月師專併入廣西大學。
1937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文法學院。
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
1949年初,因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轉移到香港。同年5月,應中國第一屆文代會之邀,自香港到了北京。10月1日他參加開國大典后,應山西大學校長鄧初民之邀,前往太原,任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九紋龍》,歷史劇劇本《戰台灣》詩集《最初的失敗》,傳記文學《李秀成傳》等。與聶紺駑、黃苗子、舒蕪等交往甚密。
1954年調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蘇軾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蘇軾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和普及讀物《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另有《閑話三分》等論著行世。
1987年10月間,參加北京魯迅博物館等三單位召開的魯迅、周作人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
1990年逝世。

創作經歷


擅長寫歷史小說
陳邇冬《東坡小品》
陳邇冬《東坡小品》
陳邇冬陳邇冬偏愛文學,抗戰初期,就陸續在各報刊上發表作品。1935年還在師專讀書時,就寫了歷史小說《南華擬夢》、《枕中續記》,發表在1936年2月廣西師專校刊《月牙》第5期上的《瘟牛》,是他的小說處女作。抗日戰爭時期,陳邇冬出版了小說集《九紋龍》,共收入6篇作品,除兩篇是抗戰前所作外,其餘4篇都是抗戰時期寫的,《九紋龍》、《賁阿勾》是反映抗戰現實的,《當爐外史》和《潯陽小景》則屬歷史小說。陳邇冬知識淵博並擅長寫歷史小說,但此後不知為什麼他卻停止了這一創作,而轉到詩創方面去了。
早期以新詩為主
陳邇冬在其文學生涯中,被世人稱道的還是他的詩,無論新詩或舊體詩詞,他均擅長。
早期以新詩為主,代表作有《烏夜啼》、《雨淋鈴之一》、《自殺》(1939)、《空街》(1940)、《茶境》、《貓》(1941、《黑旗》(1942)等。《黑旗》是陳邇冬惟一的一首敘事長詩,共470多行,描寫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安南打“番鬼”的故事,取材於19世紀末黑旗軍援越抗法、捍衛祖國南疆的英雄事迹,宣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正當抗日戰爭進入持久和艱苦的階段,該詩藝術地再現了廣西子弟兵英勇抗法這段光榮歷史,具有激勵民族意識,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現實意義。《黑旗》脫稿於1942年初春,發表在《詩創作》月刊上,據端木蕻良回憶,後來被郭沫若帶去蘇聯,成為中蘇文化交流上的一例。他曾將抗戰初期所寫的新詩輯為《最初的失敗》,於1941年由生活書店出版。
致力於中國古代詩詞的研究
陳邇冬《韓愈詩選》
陳邇冬《韓愈詩選》
陳邇冬自出版《最初的失敗》后,再也沒有寫新詩了,從新詩集的命名推想,似乎他並不滿意這些詩篇,認為這是初次嘗試的“失敗”之作,另懷有新的文學志趣,他後來的文學實踐,就是致力於中國古代詩詞的研究,並創作了大量的舊體詩詞。這一方面有他的歷史淵源,年青時,閱讀古典書籍較多,而且以“善詩文燈謎”而獲“桂林才子”之稱,他對桂林前人的詩詞格外留心收集研讀,如王半塘、況蕙風等人的作品,都了如指掌,又能融匯各家之長,所以寫起古典詩詞來,可稱捷才快手。另外,對文虎燈謎,居然毫不費思索,隨手扯下如風卷落葉,沒有猜不中的。1943年春節,端木蕻良、孟超、張慕辛等人為歡度佳節,特意製作了好多謎語,在嘉陵川菜館聚餐並設燈謎擂台助興,許多朋友都認為不容易猜中的文虎,卻一一被陳邇冬猜中,大家都佩服他思路敏捷,知識面廣。
從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編輯研究工作
陳邇冬後來由於工作的變動,他長期從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編輯研究工作,這樣就和舊體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也陸續寫下了不少的舊體詩詞。可惜的是,陳邇冬對自己的詩詞不善於保存,有時隨寫隨贈友人,即便在報刊發表了也未注意剪存,除部分編入聶紺弩、舒蕪、呂劍、荒蕪等九人的舊體詩詞集《傾蓋集》外,他從未將自己的舊體詩詞輯成專集出版。目前,惟一能見到的是由他的女兒陳初搜集整理,於1996年由灕江出版社出版的《陳邇冬詩文集》,共編入舊體詩77首,詞30首,而抗戰時期的僅有18首,缺失可以想見。抗戰初期,特別是上海、廣州、武漢失守以後,桂林成了文化人聚集的地方,當年的文壇,文人相輕的積習一時難除,陳邇冬頗多感觸,他曾偶作打油詩一首:年來厭聽啾啾語,話到文壇意也休。魯迅已亡茅盾老,更無子夜與阿Q。這首小詩曾傳誦一時,令人忍俊不禁,陳邇冬卻以嚴肅的態度,正視文壇中的積習,偶成嘲諷的詩章。
抗戰時期的桂林文化城,由於桂系和蔣介石之間存在矛盾,桂林和重慶之間的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就有寬嚴的差別,這樣,桂林抗戰文化就較重慶更為活躍。但就整個抗戰形勢而言,由於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一再製造反共事件,亦令敏感的知識分子心存疑慮,北望延安,大有夜氣如磐,雞鳴不已的期待,就在桂林,於1942年也曾發生搜捕地下共產黨人的“七九”事件,蘇蔓等先後遇難,一時致使人心惶惶,陳邇冬在當時曾集魯迅的詩句成一對聯:躲進小樓成一統,慣於長夜過春時。後來,陳邇冬還特請柳亞子將這幅對聯寫成條幅,懸掛於自己的書齋。
陳邇冬《舒軾詞選》
陳邇冬《舒軾詞選》
1944年秋,日軍悍然南侵,桂林緊急疏散,陳邇冬向西撤退,經柳州、貴陽、遵義去重慶。途中,聞家鄉桂林淪陷,加上顛沛流離,民族災難的憂傷,他懷著極為沉痛的心情寫下五律《哀桂林》四首:
矍張殉國地,又放醜夷來。生聚余虛譽,江山笑霸才。黨人碑字漫,宰相墓門頹。搖落戰場菊,蓓蕾自不開。
山水甲天下,秋來失秀明。固知雀有角,其奈秦無人。跋扈憐藩主,縱橫誤客卿。漫漫東望路,松老復梅零。
月台人海夜,中夏似重秋。曾是桂冠客,今辭白帽樓。商聲先蟋蟀,沐服盡猿猴。家山長默默,灕水逝悠悠。
相看兩不厭,象山對訾州。故人方寂寞,新鬼又啁啾。無復三花酒,來澆萬斛愁。半塘詞史在,遺韻記春秋。
第一、二首是譏諷和抨擊國民黨桂系當局徒託空言,禦敵無策,只顧保存實力,並無抗戰決心,實則“又放醜夷來”,這樣,根本經不起強敵入侵,剩下的只是“松老復梅零”了。第三首寫大疏散的情景,“月台人海夜,中夏似重秋”,深感時序的悲涼。第四首寫桂林淪陷的凄慘景象,“故人方寂寞,新鬼又啁啾”,道出了桂林這座空城,已變鬼的世界了。《哀桂林》流露了詩人對家鄉的無限懷念和哀愁。

人物軼事


陳邇冬《宋詞縱談》
陳邇冬《宋詞縱談》
陳邇冬是詩人,不是哲人。詩人往往哀樂過人,哲人則能憑修養功夫來制哀節樂。陳邇冬並無修養功夫。聽說他晚年脾氣很不好,在家中常為一點小事動怒發火,朋友們擔心這對他的病體不好,常常勸他。1958年柳亞子先生逝世,消息公布,陳邇冬在辦公室聽到,就在許多同事面前,泫然流淚,哽咽失聲。1962年歐陽予倩先生逝世時,他同樣哀痛不已。這都是他哀樂過人之處。他晚年之身體極壞,精神極好,也正是哀樂過人的表現,並非修養得來的。
柳亞子為了紀念柳亞子先生逝世,陳邇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的工作中,主動提出要出一部《柳亞子詩詞選》。這在陳邇冬,是為了他同柳亞子先生的深厚交誼,從工作上來說,這樣一個選題也完全應該。此書很快就出版了,責任編輯就是陳邇冬,不料,正碰上了“反右傾,拔白旗”的運動,陳邇冬被當作“白旗”,大受批判,主要罪狀之一就是這部《柳亞子詩詞選》,因為所選錄的柳亞子解放前的詩詞中,稱孫中山為“國父”,稱宋慶齡為“國母”。批判者質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學出版社的出版物中,居然有這樣稱呼出現,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其實,柳亞子之所以為柳亞子,從政治方面來說,正是由於他是國民黨左派,解放前他對孫中山、宋慶齡那樣稱呼是完全正常的,除非不出他的選集,要出就是迴避不了的,本來也無所用其迴避的。但是,這種常識範圍內的道理,在政治運動中完全無用,正如陳邇冬自己所說“不可以口舌爭”,他還是被批判了,他也不得不一再檢討了。還有一次陳邇冬檢討道:“我這才認識到,資產階級整個就是要不得的。不但應該同資產階級右派劃清界限,就連柳亞子這樣的資產階級左派,我沒有同他劃清界限,所以才犯了錯誤。”這樣的檢討,骨子裡實在可以說是抗議,當時主持批判會的人趕快說:“不要扯什麼右派左派,你還是說說這個‘國父國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
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
陳邇冬所謂“應該同資產階級右派劃清界限”,是有所指的。1957年反右運動中,陳銘樞先生被錯劃為“右派”,陳邇冬一向同他來往較多,陳銘樞先生作為全國人大常委考察北京教育界情況的一份報告,被指為“向黨進攻”,據說陳邇冬曾為幫助準備這個報告,參加過一些意見。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學頡、李易等幾個朋友,籌備出版古典文學研究刊物《藝文志》事未成,卻被指為“同黨所領導的古典文學研究刊物唱對台戲”,都被打成“右派”。陳邇冬並未參加籌備,但同事請他任主編,他同意了。
有這兩件事,倘在一般單位,早被打成“大右派”而有餘;但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別是古典文學編輯室,也許因為“右派”已經打得太多,政策上要略示區別對待,也許還有別的什麼微妙的原因,陳邇冬是倖免了,當時只要檢討一下“同右派未劃清界限”便讓他過了關。
至於是否定為“內控右派”,或內部定為“中右”,則不得而知。到了1959年的“反右傾,拔白旗”找上了他,可以說是在劫難逃,也可以說是新賬老賬一起算了。

主要著作


古籍整理

陳邇冬《東坡小品》《蘇軾詩選》 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蘇軾詞選》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蘇東坡詩詞選》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古詩十九首新釋》選注
《韓愈詩選》選注
《談龍錄·石洲詩話》 點校
《北江詩話》點校
《史記選注》合作選編
《康有為詩文選》合作選編
《中國近代文論選》合作選編
《東坡小品》合作選編
《拍案驚奇》與郭雋傑合作校注,最後遺著

詩文創作

《十步廊韻語》舊體詩集 2002年結集出版,2006年11月書名改換為《陳邇冬詩詞》出版。
《最初的失敗》詩集
《九紋龍》小說集
《黑旗》敘事詩

專著

陳邇冬《閑話三分》
陳邇冬《閑話三分》
《宋詞縱談》
《閑話三分》
《它山室詩話》

其他

為《光明日報》辟專欄“十步廊讀書錄”
為《北京晚報》辟專欄“詩詞淺涉”
為《團結報》辟專欄“茶館龍門陣”和“民草書畫百詠”、“百花園詩話”
為家鄉《桂林日報》辟專欄“灕水留痕”

作品賞析


《閑話三分》
作者結合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互證,將讀者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勾沉出不少新鮮話題。《閑話三分》的妙處在於,論證中未被史事所淹沒,其聲音又獨特有趣,可見史家眼光的深沉。尤其值得留意的是寫法,這本小冊子最早是在《光明日報》發表,1986年結集初版。在大眾傳媒並不興盛的1980年代,能夠縱橫千多字而又寫得如此自覺、舒緩自如,盡得專欄之妙而又無專欄之“流水生產”習氣,文化大家的趣味所在、文章功底都可見一斑。陳邇冬先生之談《三國演義》,正如張恨水之談《水滸》,李辰冬之談《紅樓夢》,黎東方之談中國史,他們不僅有考證史事以為故事的本領,也能藉助個人魅力擺脫了歷史說書人的境遇——歷史就是歷史,不是簡單的與時下生活的逢迎替換。
《宋詞縱談》
《宋詞縱談》絕句四首(其四)
任憑人唱蔡中郎,歷史舞台我退場。身後是非渾不管,已知正道是滄桑。
壬子春詞(其四)
也知唯物也參禪,也盡人為也信天。無淚可揮無話說,鬢絲風過漾茶煙。
贈溥儀
辛亥之秋君遜國,我生壬子不同天。神州率土爭民主,魔道春心托杜鵑。
薄坐同觀三代玉,買餐各付四毛錢。京郊夜氣涼如水,卧看星辰落檻前。
冕旒卸卻著囚裳,昨歲新更幹部裝。畢竟人民輕萬乘,偶開玩笑戲前王。
《詠魯迅》
陳邇冬對魯迅的生平、創作素有研究,長懷崇敬的感情。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出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部門的領導責任,對策劃出版古典文物頗多貢獻,他也以對蘇軾詩文儘力於註釋精到飲譽文壇。他藏書頗豐,曾以《舊藏魯迅詩卷靜農手鈔曲公新為裝池》為題,感而賦詩兩律,堪稱佳構,兩詩如下:
此薦軒轅血,乾坤一卷詩。萬家墨面日,長夜過春時。左翼尊盟主,斯民哭健兒。庄生難起死,未見捷書馳。
書法明賢秀,有懷台靜農。庚桑辯齒甚,歇腳見從容。小子齊鳴鼓,破門魏建功。朝花夕拾意,珍重碧紗籠。
《大觀園外竹枝詞》
陳邇冬的《大觀園外竹枝詞》十六首,突出反映了他對《紅樓夢》的濃厚興趣,以及在紅學方面的獨到見解。以下選錄八首。詩云:
(1)紅樓顯學耐人思,地下曹公夢不知。我昔窺門雙國府,大觀園外唱竹枝。
(2)蓉兒半跪在床前,乞借玻屏鳳已憐。剛去叫回默不語,知是避人情愛天。
(3)滿口胡柴罵亦精,爬灰盜叔自寧榮。白刀子進紅刀出,認得大爺是老兵。
(4)潑皮倪二醉踉蹌,邂逅芸哥動熱腸。十五兩銀何足道,新編遊俠傳金剛。
(5)小姑居處久無郎,豪貴難攀試白忙。賈府幾番沒反應,瓊閨閑煞傅秋芳。
(6)假說真真國女嬌,金絲鎖甲帶倭刀。儒冠書硯早燒卻,無乃延平海上豪。
(7)玉琢金裝賴大子,心肝寶貝一般頑。淮南雞犬猶淑世,榮府家奴七品官。
(8)還劍霎時自刎喉,人間始信物剛尤。天涯不復存知己,一葉飄零海角秋。(卷四)
這組《大觀園外竹枝詞》作於80年代,由第一首中“我昔窺門雙國府”來看,似是長期醞釀而成的。作者以“大觀園外”之人自居,可謂謙虛,亦屬實事求是。他仍覺得王熙鳳跟賈蓉存在曖昧關係,看來對程乙本的印象頗為深刻(陳氏藏書中有程乙本)。他認為妙玉給薛寶釵使用的茶杯名諧音“班駁假”,這是聞所未聞的。至於把真真國與延平王鄭氏所據的台灣聯繫起來,雖非首創觀點,也還有趣。他的眼睛主要落在賈雨村、賈代儒、賈蓉、焦大、倪二、傅試、傅秋芳、妙玉、劉姥姥、真真國女子、賴尚榮、尤三姐柳湘蓮、烏進孝、趙國基、趙姨娘、張華等次要人物身上,顯得心思較為細密。
陳邇冬兼備詩詞與紅學這兩方面的知識,則70年代後期出於學術義憤或一時技癢,而毅然投身於“曹雪芹佚詩”案的偵破與揭露,顯非偶然。不難想象,“唾壺崩剝慨當慷,月荻江楓滿畫堂”云云,是瞞不過此老法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