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股尖

景德鎮的最高峰

五股尖,也有人稱為“五穀尖”、“五華山”,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的最東部與安徽省的交界處,屬於江西省和安徽省的省界山峰,山頂距瑤里鎮的道路距離約20公里。五股尖是景德鎮地勢的最高點,地理海拔1618米,冬季氣溫很低,積雪時間較長而且非常厚。五股尖的西麓就是瑤里著名的汪湖風景區。

簡介


由於五股尖高聳陡峻,風光秀美,近年來吸引不少登山愛好者前來攀爬、挑戰這一景德鎮的最高峰。登山者一般由景德鎮市區經瑤里鎮到達汪湖村,再從汪湖攜帶當地嚮導開始往山頂攀登。五股尖及其周邊山峰眾多,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地區,道路甚少,多數地方人跡罕至,如無嚮導帶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如不需嚮導引路,指南針應該是必備的登山裝備。

地理方位指南


按距山峰最近的人口聚集位置描述,五股尖的北面是安徽省休寧縣鶴城鄉的石龍村;南面是江西省婺源縣古坦鄉的鄣山村;西面是江西景德鎮市瑤里鎮的汪湖村。

歷史遺跡與名人


·高際禪林寺
高際禪林寺坐落於五股尖的半山腰,其建築面積最盛時期達9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於宋代時期的贛東北著名寺廟。
高際禪林寺始建於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將近900年的歷史。相傳宋朝時期,縣人余茂亨、余茂學兄弟倆經一位高僧指點,來到這塊藏龍卧虎富有靈氣的高際山處,潛心勤學苦練6載,后兄弟倆赴京報考,雙雙高中文武狀元。衣錦還鄉之後,余家兄弟在這塊風光秀美、景色怡人的高際山處,大興土木修建了高際禪林寺。另外在周圍廣購山林良田,種植松樹、茶林。隨後,香火逐漸旺盛起來,到明朝崇禎年間,香火最為旺盛。明代著名禪師靜虛曾詩云:“白雲深入有僧廬,漏盡晨鐘倚枕初。閱歷林泉聲隱隱,行回岩壑韻徐徐。驅除忘幻清平旦,領略春容見靜虛。又聽曉天雞喔喔,共催人讀五更書。”便印證了當時的情景。
高際禪林寺太平天國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寺廟建築十去八九。高際山曾建有關公廟、八仙廟、送子觀音廟、龍王廟等7座寺廟。現在,只留下這些寺廟的遺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彌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遺址。現今的高際禪林寺是在原大雄寶殿遺址上重建的,於民國19年建成。
高際禪林寺大雄寶殿外觀雄偉莊嚴,門樓翹角,置有巨形旗杆墩兩對,木柵橫設三元門,廊下石階三列與門相對。步入前面大廳,只見佛堂石柱粗獷,撐托著圓拱形屋頂,氣宇軒昂。走兩邊穿堂進入后廳,迎面是一台式三間建築,兩側有石階上下,階下需仰視方可望見台上殿堂,台上供奉如來佛祖,兩側分列十八羅漢塑像,整個殿堂顯得神秘而威嚴,大雄寶殿正前方是一座門樓及兩座半月形的放生池,正後方是一幢觀音廟,兩旁分列著偏殿、膳食房、藏經樓、禪房、寮房等近十幢殿堂。整個高際禪林寺顯得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充分體現出佛教文化的遠邃高深。
近年來,隨著來瑤里觀光旅遊的人數增多,高際禪林寺同樣也雲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
· 楊萬里與五股尖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安人,詩詞造詣頗深。他在南宋紹興年間作了進士以後,曾被派到安徽視事。
楊萬里28歲那年,奉旨到皖南農桑事視察,經過五股尖並留有美妙詩句:
濕日雲間談,晴峰雨後鮮。
水吞堤柳膝,麥致野童肩。
他在五股尖山下的汪湖村看到農民在忙碌,信口溜出了一首《插秧歌》,詩中說道: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看鵝兒與雛鴨。

旅遊介紹


五股尖及其周邊自然風光非常秀麗,吸引著景德鎮市和其他外省人士前來觀光遊覽,瑤里鎮的旅遊部門也在五穀尖西面的汪湖村加大了旅遊開發的資金投入,修建了大型的停車場,對自然風景點也進行了開發整合,修建了步道,增加了大量的標識牌。目前五股尖的旅遊景點以汪湖原始森林和南山瀑布最為出名,遊客也是紛至沓來。

汪湖原始森林

汪湖原始森林處於汪湖生態遊覽區內,是瑤里自然景色絕佳之處。原始森林茂密幽靜,物種繁多,林內棲息生長著百餘種野生植物,有“植物王國”之美稱。

南山瀑布

南山瀑布位於五股尖的西坡,屬五股尖的半山地帶,位於汪湖村的高際山下,是一個跌水瀑布,由四個瀑布組成,分別是:主瀑、石花瀑、飛龍瀑、飄錦瀑,全長400餘米,總落差200米。瀑布區有緩坡、有斷岩、山體岩石通體光滑完整,四周毛竹林密集,眾多奇石出露。主瀑布南山瀑布寬20多米,落差就達100餘米。洪水季節,只見飛流直下,聲震山野,數里之外可聞其聲,乾旱季節也是牽絲垂鏈,且剛中帶柔,別具風采。

高際禪林寺

參見:歷史遺跡與名人章節

相關文學


·詩歌:五穀尖
《景德鎮最高的山》
景德鎮的山多
景德鎮的山在一片綠色的濤聲中
唱著地方風味的歌謠
而景德鎮有一座最高的山
五穀尖
站在五穀尖上五
景德鎮的視線也會隨著風走得更遠
站在五穀尖上
所有的風光在眼裡是一片茫茫的海
站在五穀尖上
五穀尖腳下的瓷甌聲聲悠揚
清新悅耳 美妙動聽
連遠處的雲海也聽得醉意般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