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原工業化的起源與轉型

歐洲原工業化的起源與轉型

《歐洲原工業化的起源與轉型》是200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書分三個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理論的突破”對原工業化理論的來龍去脈進行了研究,在肯定這一理論的價值的同時,也提出了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了本項目研究的必要性和價值所在。

第二部分由第二至第六章組成,分別討論了原工業化的基本特徵、地理分佈、興起的條件、組織形式,並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討論中歐東歐的“農奴制再版”下的原工業化。

第三部分由第七至十章組成,探討了原工業化為工業化所做的各個層面的準備以及向工業化過渡的方式。其中對原工業化向工業化過渡的失敗及其原因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對工業化啟動之後某些地區原工業化的繼續存在和功能也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分析對欠發達經濟轉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前言


資本主義工業化開始於歐洲。如果要追溯它的萌芽,人們自然會聯想到14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特別是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的手工業。然而,歷史的事實是義大利北部城市的手工業並沒有向以工廠制和機械化生產為特徵的近代工業化轉型,而是發生了中斷。相反,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不是位於地中海經濟體系的義大利,而是發生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位於大西洋經濟體系的西北歐。著名的經濟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教授蘭德斯對歐洲工業化,尤其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因做了一個擬人化的比喻,即把火種帶給人間的那位古希臘傳說中的巨神“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那麼,是誰解放了普羅米修斯呢?
於是,這成了歷史學家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歐洲工業化研究的早期學者首先提出了突變論的解釋,正如比爾德所說的:“突然,就像晴天霹靂一般,英國引起了一場工業革命的風暴。”對於這樣的轉變,工業革命研究的先驅、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湯因比說:“在向製造業的轉變中,我們在其中所看到的最明顯的事實是,隨著當時一系列機器的發明,工廠取代了手工業作坊制。”此後,在解釋歐洲工業化起源的絕大部分論著中,這種突變說佔據著優勢。歐洲工業化被描繪為從前工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過程。
然而,對於歐洲工業化的起源和轉型的這種解釋,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多布顯然是不同意的。他在1946年的博士學位論文《資本主義發展研究》中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論點。他認為:“在15—16世紀封建生產方式開始解體和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這兩個時期之間存在一個中間時期,即早期的、尚未成熟的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資本大規模地向生產:領域滲透,或者以相當成熟的資本家—工:資僱用勞動者的關係為形式,或者以不發達的所謂‘外包制’,即在自己家中勞動的家庭手工業者依附資本家為形式。”
多布實際上提出了兩個關鍵性的問題。第一,他指出的在封建生產方式解體到資本主義取得決定性勝利這兩個時期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時期”。這個時期其實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真正的工場手工業時期”。“中間時期”的存在,意味著從歐洲的前工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並不是從千業革命開始的,而是從此前的“中間時代”開始的。與此同時,這還意味著向近代工業的轉型不僅有“晴天霹靂般”的“決裂”,而更多的是一種“連續性”的關係。那麼,這個中間時期的經濟形態是什麼呢?
第二,多布論述了導向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兩條道路,而且特彆強調後者是一條“真正革命的”道路,是“以不發達的所謂‘外包制’,即在自己家中勞動的家庭手工業者依附資本家為形式”,而這裡所說的“在自己家中勞動的手工業者”其實是指農民。這就是說,歐洲工業化的起源需要從前面所說的“中間時期”的農村的社會和經濟變化中尋找解釋。
按照多布提出的問題來推理,在我們所熟知的工業革命之前早已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只不過它不在市鎮,而在農村。可惜的是,多布的著作正式發表后引發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關於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國際性大討論,而他提出的“中間時期”和“真正革命的道路”這兩個解釋歐洲工業化的關鍵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與多布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有關,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一位名叫孟德爾斯的博士研究生在論文中把這個“中間時期”稱作“原工業化”。此外,著名經濟史學家波拉德在歐洲工業化的考察中也提出一個重要的發現:他一反歐洲大陸工業化是從英國向東傳播的“傳播論”,而是用中國國畫的一種繪畫方式“渲染法”來加以解釋。他說,19世紀在歐洲大陸上出現的工業中心,如萊茵蘭等,就好像是畫紙上的一塊墨點,歐洲工業化的進程就是以這樣的一個個的墨點為原點向周圍擴散的。波拉德所說的墨點實際上就是孟德爾斯所說的原工業化地區。
……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理論的突破
一、幾種主要的原工業化理論
二、理論突破的意義
三、原工業化理論的推廣
四、原工業化理論中仍需解決的問題
第二章 原工業化的基本特徵
一、原工業化是農民經營的農村家庭工業
二、原工業化是出口導向型的農業家庭工業
三、市鎮商業資本向農村的滲透
四、農村家庭工業與商品化農業的共生
第三章 原工業化的地理分佈
一、西北歐
二、南歐
三、中歐和東歐
四、北 歐
第四章 原工業化興起的條件
一、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需求的增長
二、城市工業向農村的轉移
三、勞動機會成本
四、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因素
五、市鎮商人的“供應”
六、生產原料的供應
第五章“農奴制再版”下的原工業化
一、農奴制的再版
二、德意志的原工業化模式
三、東歐的原工業化模式
第六章 原工業化的生產組織
一、外包制和手工業制
二、原工業化生產紐織的多樣性
三、農村家庭工業的內部分工
四、原工業化與鹼市工業
五、原工業化與城市行會
六、原工業化與傳鯇制度的關係
七、原工業化與農村社會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