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

漢語辭彙

偽科學的拼音wěi kē xué,是指把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的某種主張,如星占學、維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論、李森科的無產階級遺傳學等。

偽科學不同於一時的科學錯誤,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要害在於,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被科學界證明不屬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並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概括來講就兩個字洗腦。

Pseudoscience


偽科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43年,是由一個希臘詞根pseudo 和一個拉丁詞根scientia 組成。pseudo 對應英文為false,scientia對應英文為science。
false,有虛偽,虛假,錯誤,捏造等含義;scientia 指知識或某一領域內的學問。pseudoscience 一詞在使用時常含貶義,漢語一般譯為偽科學。

爭議


關於偽科學(pseudoscience)一詞的定義是有爭議的,通常的定義是:
自稱為科學,但又不遵循科學方法的知識或理論。
偽科學貌似科學,但無法用科學方法予以檢驗。在西方,骨相學(phrenology),占星術(astrology)等被認為是典型的偽科學。
19世紀卡爾·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包括偽科學)的標準。比如:
上帝創造了宇宙(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非科學


就是不可證偽的,所以這樣的知識屬於非科學,它們在科學的領域之外。按照波普爾的可證偽原則:哲學、數學、神學、宗教等都不是科學。但波普爾並未給出非科學與偽科學的清楚劃分。他列舉星相學、精神分析為偽科學的代表,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科學的代表。
1978年,Paul Thagard 提出將那些在相當長時間內比其他競爭理論發展緩慢的理論區分出來,會有助於我們判定偽科學。原文:
Paul Thagard (1978) proposed that pseudoscience is primarily
distinguishablefrom science when it is less progressive than
alternative theori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he
selective and or lack of attempts by proponents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theory.
1984年,Mario Bunge 提出將“信仰領域”(belief fields)和“研究領域”區分開,會有助於我們判定偽科學。
科學哲學家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認為,在社會科學領域,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在科學的某個領域內適用的判定(偽科學)標準未必適用於其他領域。Thagard (1978)從社會學的角度就偽科學問題討論:
教育人們科學是如何地區別於偽科學是努力讓公眾不要漠視科學的哲學努力。
原文:
elucidation of how science differs from pseudoscience is the
philosophical side of an attempt to overcome public neglect of
genuine science."
根據美國1988年關於公眾科學知識的調查,50%的成年美國人反對進化論,88%的人認為占星術是科學。

標誌


● ● 含混,誇大或無法驗證的斷言(Use of vague, exaggerated or untestable claims)
● ● 對理論超級自信(Over-reliance on confirmation rather than refutation)
● ● 對其他專家的檢驗缺乏開放態度(Lack of openness to testing by other experts)
● ● 缺乏進展(Lack of progress)
● ● 過於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of issues)
科學也是區別於啟示(revelation), 神學(theology), 或屬靈的(spirituality)。如果不自稱是科學的或與公認科學事實違背,使用啟示的方法獲得知識不被認為是偽科學。(註:這裡的討論與西方基督教傳統有關,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信仰和理性是獲得知識的兩個可靠來源,但它們都只在各自領域內適用,不互相衝突,見:關於上帝“存在”的說明。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的代表,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

與前科學


前科學(protoscience)指的是科學建立之前所形成的理論,如化學的前身是鍊金術,醫學的前身是巫術等。費耶阿本德認為很難在科學,前科學,偽科學之間進行區分。如前科學很容易與偽科學混淆,但前科學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是有價值的。(註:鍊金術的基本理論或根本目的是:將賤金屬變為貴金屬。用化學的概念看,這是錯誤的,但鍊金術使用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天平對質量進行精確測量對導致化學的產生是極其關鍵的。)

與科學的分界


經過一個多世紀科學哲學家(或科學史家)與科學家在多個學科領域的對話,儘管大家對科學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認同,科學與偽科學的分界問題仍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很多被貼上偽科學標籤的研究者及其理論的支持者質疑分界太過嚴厲,一些現在被接納為科學的領域曾被認為是偽科學或具有偽科學的某些標誌,如結果沒有可重複性,缺少可證偽性。(註:維基百科中未給出參考文獻。)
有些理論家認為實驗驗證本身並非一定是科學方法,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認為在他的理論(範式理論)和卡爾·波普爾的理論中實驗方法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原文:
can testing play a quite decisive role
Daniel Rothbart 認為科學的重要標誌並非實驗的成功,很多真科學往往已經被實驗否定。原文: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science does not seem to be experimental success,
for most clear cases of genuine science have been experimentally falsified
這是否意味著科學理論必須能夠解釋所有與其競爭的其他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在經驗上與競爭理論相衝突並導致與競爭理論不一樣的實驗結果。這樣一個理論是科學的或非科學的就依賴於歷史的環境。如果它比同時代的其他解釋更好,就意味著科學進步。比如在古希臘,很多領域,如:迷信(superstition),宗教(religion),魔法(magic)和神秘(the occult)被認為是正統的科學。這就是科學理論相互競爭的模型,Rothbart 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模型。(註:在古希臘,即便是蘇格拉底這樣死於瀆神指控的哲學家,他認為自己是信神的。更具體一點,托勒密地心說當時在預言天文現象時要比日心說更有優越性。)
庫恩認為相互競爭的範式(註:科學史家拉卡托斯稱之為科學研究綱領。)之間的競爭很容易導致相互漫罵,他們會各自向公眾尋求支持,而公眾是缺乏判斷競爭理論的能力的。科學哲學家 Larry Laudan 更認為偽科學一詞並無科學意義,它大多時候描述了我們的情緒:
如果我們需要站出來並進行理性的討論,我們會冒出偽科學或不科學這樣的辭彙,
它們完全是空洞的說法並僅僅對我們的情緒有影響。
原文:
"If we would stand up and be counted on the side of reason, we
ought to drop terms like ‘pseudo-science’ and
‘unscientific’ from our vocabulary; they are just hollow
phrases which do only emotive work for us".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Richard McNally 認為:
偽科學一詞僅僅是在傳媒爭論中快速否定對方的煽動性的廢話。
原文:
"The term 'pseudoscience' has become little more than an inflammatory
buzzword for quickly dismissing one’s opponents in media sound-bites"

曾經被認為是偽科學的科學

在科學史中我們甚至可以找到曾經被(科學共同體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偽科學的理論後來又成為大家公認的理論,如: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科學家有時會因為理論缺少可能的實驗檢測,而稱該理論為偽科學,比如宇宙論就曾被認為是偽科學。(註:說到宇宙學,我立刻想到的是“針尖上能佔多少個天使”這樣的中世紀哲學問題。)現在很熱門的弦論(string theory)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被一些物理學家批評。如:李·斯莫林(Lee Smolin)的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The Rise of String Theory, the Fall of a Science, and What Comes Next.一書。
偽科學是指據稱是事實或得到科學支持、但實際上不符合科學方法的“知識”。偽科學是一些虛假的“科學”或者騙局,經常借用科學名詞進行裝飾,但實際上與科學在本質上並無關聯。
某些擁護偽科學的人純粹是因為他們對科學或科學方法的本質有所誤解;但亦有人會蓄意去杜撰、散布虛假的知識去欺騙大眾,以得到金錢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覺得所有偽科學都只是無害的娛樂;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則認為所有偽科學都是有害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則有一句名言:“科學經常是錯的,而偽科學倒有時是對的”。

識別


偽科學經不住科學常識(及科學方法)的檢驗,可以通過下述特徵進行辨別:
沒有實驗證據就進行斷言
在存在矛盾實例的情形下進行斷言
不能進行重複性實驗
斷言不合邏輯
在存在多種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僅取其一
一種實踐或知識體系如果標榜自己與已被接受的科研規範一致,但又明確地違背了這些規範(主要表現在誤用科學方法上),就可被稱作偽科學。判定偽科學可以基於很多理由。波普爾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因為占星學總是只作極模糊的預測,以至於不可能被證偽。保羅·薩加德則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是因為占星術士基本沒有發展自己的理論,也沒有意願作出根據其他理論來評估自身理論的嘗試,而且有選擇地考慮證據。薩加德認為偽科學傾向於關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關係。
偽科學也有別於那些聲稱可以通過“科學”手段獲得對物質世界的洞察的預言、神學和玄學。得自神或頓悟的思想系統,只要不宣稱自己是科學,沒有推翻現有的科學理論,就不應被視作偽科學。
大眾科學里的一些常見信念或論斷可能達不到科學的標準,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學幻想,因此大眾科學很可能在民眾中起到模糊科學與偽科學間的界線的效果。實際上大眾科學很可能源自未經科學方法論訓練、不知何為同行評審的人,或經其散播。

種類


【偽科學】有3種:
1.【偽證實的】如占星術;
2.【偽證偽的】如現代醫學。許多人都說,現代醫學是科學,屬於自然科學。按波普的證偽主義,自然科學必須是有“可證偽性”的,而且只能採用“試錯法”證偽。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現代醫學具有“可證偽性”是可以採用“試錯法”證偽的。
3.【已經不能再被證實】如日心說。

意識形態


在前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度把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看作是一種“萬能的科學”,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先進科學則是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服務的,是偽科學,應予取締。在政治運動中,西方的相對論、控制論、遺傳學等科學被稱為“資產階級偽科學”、“唯心主義偽科學”,來自蘇聯的真正偽科學理論(如李森科理論)卻被作為“先進科學”大肆宣傳。
在這些國家,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政治投機分子常常以“偽科學”作為政治武器來打擊異己。例如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蘇聯農業科學院院長李森科宣布摩根-孟德爾的遺傳理論為偽科學。1951年,蘇聯科學院發動了對控制論以及共振論的批判,並將其宣布為“偽科學”。
1948年,蘇聯反導彈系統創始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格雷戈里·瓦西里耶維奇·基蘇尼科的著作因“……書的正文中到處都是外國姓氏:麥克斯韋爾、赫茲、亥姆霍茲……”(蘇聯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評語)而被取消評選斯大林獎金的資格。1951年,蘇聯高等教育部長卡夫塔諾夫向部長會議副主席伏羅希洛夫作的報告中曾經宣稱“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敵的學派正在通過物理學傳播到高等院校。教科書中反映俄羅斯和蘇聯學者在發展物理學方面的作用非常不充分,書籍中充滿外國科學家的名字……”

概念辨析


偽科學和科學的區分
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範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複性。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
偽科學與原科學的區分
原科學(protoscience)處於假說或不完善階段,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也沒有被推翻的理論。原科學並不反對科學驗證,但由於其結果不完全確定(催眠術等)、難於驗證(例如古代宇航員理論、夸克)等原因,目前階段還無法作出定論。
偽科學與科學騙局的區分
偽科學所聲稱的“知識”雖然並沒有科學支持,但其提出者未必有藉此牟利或欺騙的主觀動機。一部分科學騙局借用了偽科學來達成目的,但偽科學本身是一個中性的概念。
不是科學,但也不是偽科學
科學是人類的知識體系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知識體系。在科學之外,還有很多有用的知識,它們並不屬於偽科學。
沒有經過完整歸納、驗證的知識,無法納入科學體系,但並不是偽科學。例如日常生活的經驗和直覺。
科學之外的其他知識體系,不能以偽科學來評判。例如文學、藝術體系,不適合用科學、偽科學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