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終國
無終國
在冀東大地古代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無終國。該國建立於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興兵謀反滅商、分封諸侯之時,滅亡於戰國前期趙襄子五年(公元前470年)。由於年代久遠,滄桑變遷,無終國的遺跡早已難以尋覓,但浩瀚青史中卻留下了它不容磨滅的印痕。
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興兵除暴,剿滅商紂,建立周朝。為安定天下,加強統治,周武王對興兵伐紂戰爭中的有功之臣,按戰功大小,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按級封侯。當時,少數民族山戎族一支部落的首領被封為子爵,封地無終山。在無終山(今河北玉田縣城西北6.7公里處)一帶建立了無終子國。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因燕國軍隊抵擋不住戎兵的猖狂進攻,便向當時的諸侯盟主齊桓公告急求救。齊桓公當仁不讓,毅然率兵挺進薊門關。在齊桓公的號召下,無終國與齊國、燕國組成三國聯軍,共同討伐山戎令支國。無終國子派遣騎兵二千參戰,三國聯軍很快擊潰戎兵,攻佔令支國都城,奪回戎兵搶掠的燕國人口及財物。令支國子率殘兵投奔另一山戎國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灤縣境內)。三國聯軍又兵進孤竹國,幾經苦戰,將令支、孤竹兩國兵馬全部殲滅。齊桓公大賞三軍,將令支、孤竹兩國領地劃歸燕國。因無終國助戰之功,齊桓公將小泉山(今河北玉田縣城東14公里處)下戎地割與無終國,擴大了無終國的領地及政治影響。
齊桓公之後,晉文公成為諸侯國中新霸主。晉文公通過改革使晉國強大起來,晉國政通人和,兵強馬壯,國力迅速上升,國土不斷擴展。到晉悼公時,晉國仍是諸侯中勢力強大的盟主。而戎人國家,由於秦國在關中地區的崛起,不斷兼并戎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四戎。”戎人在西部難以立足,只得向東轉移。晉悼公受司馬魏絳的影響,對戎人實行安撫政策。無終國的緊鄰燕國,由於當時國力不盛,根本無力南顧。無終國便有了興國發展的機遇。這時的無終國君嘉父,勵精圖治,謀略不凡。他任用大夫孟樂等中原人才,內修國政,加強武備。對外,聯絡其他戎國,結成聯盟,相互援助。同時,積極推進與晉國的親和關係,使無終國影響力大增。嘉父於晉悼公三年(前570年)號召戎人諸國,並至無終,歃血定盟。晉悼公應嘉父之邀,命魏絳為和戎之使,來無終國主持晉國與諸戎媾和結盟儀式。十幾個戎國國君與晉國使者在無終國歃盟,願奉晉侯約束,捍衛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安寧,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異民族間媾和的最早佳話。此次結盟后,晉國北部較長時間出現了邊境安定、國家太平的空前局面。
通過一系列的內政、外交、軍事行動,無終國終於闖出了狹小的無終山領地,將國土由“小無終”(今河北玉田縣一部分)拓展為“大無終”(包括今河北玉田、遵化、興隆、豐潤、丰南、唐海一部及天津薊縣、北京平谷等地)較為廣大的領域,成為諸戎國中的首領之國。並建立了無終邑(今天津薊縣境內),作為無終國的都城。
春秋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混戰時代,“邦無定交,土無定主”,“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一個小國的生存發展,並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無終國的興起及其在諸侯中影響的日益擴大,引起了鄰近國家的不安。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敵視、阻撓周邊小國的發展,直到訴諸武力解決。強敵環伺下,國力不夠強盛的無終國最終沒能逃脫被兼并的命運。
衛國的庄公仇視戎國的存在,殘暴地發兵攻伐戎人。衛庄公三年(前478年),因衛國不向晉國朝供,晉國上卿趙簡子率兵討伐衛國。衛國工匠乘機暴動,衛庄公抵敵不住,逃奔無終國避難,途中,被戎人己氏殺死。自此衛國臣服於晉,依附趙氏。
晉國也改變了和戎策略,經常與戎國發生軍事衝突。為利於與戎兵作戰,晉國甚至修改兵制,“毀車為行”(改車兵為步兵)。魯昭公元年(前542年),晉國將軍中行穆子統兵大敗無終國軍隊,從此兩國勢如水火。後來,趙簡子把持晉國國政。趙氏野心勃勃,以侵吞晉國,獨霸中原為己任,見無終國及戎人的發展壯大威脅到自己的戰略意圖,便下決心解決諸戎,免除後患。但趙簡子還未及實施滅戎計劃便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給太子毋恤留下遺囑,命其儘早消滅戎國,為趙國的發展掃清障礙。趙簡子去世后,太子毋恤即位,即趙襄子。三家分晉后,趙襄子秉承其父遺命,在趙國邊境北部發動滅戎戰爭,於趙襄子五年(前470年)兼并山戎諸國,無終國遂滅。后在趙、燕兩國互相征伐中,燕國佔據了原無終國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