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醫學院

深圳市本土第一家醫學院校

深圳大學於2008年12月獲教育部批准,開設臨床醫學專業,同年成立深圳大學醫學院,是深圳市本土第一家醫學院校。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為醫學院名譽院長。

2013年4月,為進一步整合學科資源,優化學科布局,推動深圳大學醫學學科的快速發展,學校組建了深圳大學醫學部。學部下設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醫學中心、醫學人文中心等部門。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基金委重大及重點項目負責人,多項國家863、973計劃負責人朱衛國教授擔任醫學部主任。柴金龍同志擔任醫學部黨委書記。

概述


深圳大學醫學院
深圳大學醫學院
2007年12月6日深圳市政府四屆八十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深圳大學醫學院籌建方案,市財政為舉辦醫學院提供全額撥款,第一期建設費用額度30億。深圳大學於2008年12月獲教育部批准,開設臨床醫學專業,同年成立深圳大學醫學院。2013年4月深大成立深圳大學醫學部,旨在進一步整合學科資源,優化學科布局,推動醫學學科發展。醫學部將探索相對獨立的實體性學部運作模式和機制,醫學院及相關研究中心和附屬醫院歸口醫學部統一管理,校醫院整體移交至醫學部管理。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長江學者、國家傑青、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管又飛任深圳大學醫學部主任。
深圳大學醫學院按照“小規模、研究型、精英化”的建設原則,確立了“高端(教學科研平台)、精英(人才培養模式)、超前(科學研究)、精湛(醫療服務)”的辦學定位。醫學院現有在校學生489名,其中臨床醫學專業151名(每年30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303名和藥學35名。
深圳大學醫學部師資配備齊全,現有師資213名(含第一附屬醫院89名臨床師資),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2名,副高職稱15名;講師或見習講師20名,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公共衛生專業基礎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各1人,60%以上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醫學部教授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醫學科學院三院院士,“雙聘”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學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深圳大學特聘教授,鵬城學者,全國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專家等傑出、知名學者等。

辦學條件


醫學部截止2020年2月有在籍學生2238人(本科生1571人,研究生642人,留學生25人)。現有本科專業六個: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護理學、口腔醫學和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生物醫學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一個:生物醫學信息處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兩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三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和藥學專業碩士,國際化專業兩個:分子醫學碩士和博士。與德國耶拿大學聯合培養生物醫學博士點:10名/年,通過耶拿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可以獲頒耶拿大學博士學位。臨床醫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參加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排名並列第15名(B類)。2019年初,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入ESI臨床醫學學科全球機構1%名單,標誌著第一附屬醫院在臨床醫學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等方面進入了國際領先水平。軟科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榜中,醫學部基礎醫學學科排在全國同類學科的前29%,從2018年的第38名躍升7個名次到第31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排在在全國同類學科的前25%,從2018年的第29名躍升8個名次到第21名。
醫學部位於深圳大學麗湖校區,佔地1.7平方公里,教學、科研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20家,包括直屬附屬醫院2家:深圳大學總醫院和深圳大學平湖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8家: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集團))、深圳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深圳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深圳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深圳大學附屬骨科醫院(深圳市龍崗區骨科醫院)、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深圳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深圳市口腔醫院(深圳大學附屬深圳市口腔醫院);教學醫院10家:深圳大學精神衛生臨床學院(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大學眼視光學院(深圳市眼科醫院)、深圳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深圳市龍崗區耳鼻喉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惠州市婦幼保健生育計劃服務中心(深圳大學臨床教學醫院)。深圳大學總醫院位於麗湖校區附近,它將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和預防保健等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具有專科特色的綜合型高端教學醫院,已於2018年6月正式開業;深圳大學平湖醫院於2019年12月31日試運營。

發展狀況

醫學部積極探索適應21世紀醫學科學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轉變需要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1(理工學基礎、醫學預科)+5(醫學本科)+4(碩博連讀)”十年制精英式醫學高端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面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採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結合PBL教學模式;實施雙導師制(即每名學生入學后均有一名科研導師與一名臨床導師);並推行“三早”教學理念,即“早期接觸實踐、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
醫學院課程設置以符合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及培養學生通過國家醫生資格考試為基本標準,並持續建設和創新,以滿足醫學院長遠辦學目標。實行“以臨床導向基礎的器官系統模塊整合的課程體系”及“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課程體系由主幹課程及綜合課程組成,主幹課程包括通識基礎模塊、生命科學與醫學基礎模塊、系統融合模塊(包含運動、呼吸、消化、免疫、血液、循環、泌尿、生殖、神經、內分泌十大系統)、基礎與臨床橋樑模塊、臨床課程模塊,同時還設置有為期3個月左右的“高級選修”課程,主要為學生在基礎、臨床學習實踐后,根據個人潛力選擇“深度學習”的時期,將學生派到境內(外)著名高等醫學院校,完成“高級選修”課程學習,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基礎與臨床知識和技術能力培養的機會。綜合課程則由人文素養模塊、預防醫學模塊及創新科研模塊組成。整個課程系統中部分核心課程採用雙語或全英教學。
同時,學部積極拓展外部辦學空間,與國際醫學教育模式接軌,現正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等聯合構建臨床醫學博士培養體系,並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醫學院校開展了深入的合作。目前,深圳大學醫學部已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愛爾蘭ICON公司、華大基因公司、INSIGHT公司、平安信託簽署了《關於開展健康科學創新領域內多方戰略性合作意向書》,與都柏林大學簽署了《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與中國深圳大學的合作執行協議》,聯合共建“深圳-都柏林健康科學研究院”。此外,還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英國UCL和Leicester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等國內外一流的醫學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並積極開展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以迅速提升深圳大學醫學部的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
未來5-10年,醫學部將在醫教研和轉化醫學研究各個領域加大建設力度、提升教學水平、完善學科建設、促進醫療發展、提高研究水平。將在現有學院和專業基礎上,陸續新增護理、康復醫學、公共衛生等專業,加快建設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康復醫學和護理學院和轉化醫學研究院等;也將建設包括2-3個高端直屬附屬醫院和8-10個非直屬臨床學院在內的深圳大學醫療體系,以達到大幅改善臨床教學環境、促進臨床研究和診療水平的目標;目前,醫學部已經擁有一所附屬醫院(市二院),另外一所位於西麗新校區的附屬醫院正在建設中;已經與深圳市多個市和區醫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深圳市第3人民醫院(傳染病院)、第5人民醫院(羅湖醫院)、康寧醫院、眼科醫院、南山醫院、龍崗耳鼻喉醫院、孫逸仙心血管醫院已經簽約成為深圳大學附屬醫院。計劃通過繼續引進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和高端臨床醫生,在影響國家民眾身心健康的重大醫療領域,包括腫瘤、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腎臟疾病和再生醫學等重大健康領域成立10-12個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中心,打造一大批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一流的轉化醫學科研團隊,以促進深圳大學醫學部醫學教育、科研、醫療及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短期內快速、跨越式發展。用5-10年的時間將深圳大學醫學部建設成國內知名的醫學院校,實現“大病不出深圳”的願望,推進深圳市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快速發展。研項目7項,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18項,合同經費共計3357.88萬元。醫學部大力提倡和支持轉化醫學研究,部分成果實現產業化,其中,生化工程中心的重組人心鈉肽(rhANP)項目在2012年底已與生產企業簽署了產業化合同,合同總標的為4300萬元。
醫學部在深圳大學后海校區起步,已規劃建設的醫學部校區位於西麗大學城,規劃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直屬附屬學府醫院毗鄰醫學部新校區,與醫學部同步建設,其建設目標是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具有專科特色的綜合型、高端三級甲等教學醫院。

人才培養

學部按照“小規模、精英化、研究型”的原則進行建設和發展。培養視野開闊、勝任高端醫療服務需求的新型醫學人才。同時施行“三早”教學:“早期接觸實踐、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臨床醫學專業生源質量良好,高考原始分平均超過生源地省份重點線50分以上,享有學部提供的全額獎學金。
現臨床醫學專業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醫學院共建,成立都柏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班,授予”臨床醫學和臨床試驗碩士“學位。其中愛爾蘭ICON公司將提供獎學金資助全部臨床專業畢業生赴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完成臨床醫學/轉化醫學碩士學位的學習。目前,都柏林大學--深圳大學聯合培養臨床醫學/轉化醫學研究醫學碩士班已開班,首屆醫學畢業生將於今年9月份赴愛爾蘭深造。

師資隊伍

學部現有教職工521人
全職教研人員241人(特聘教授19人、教授37人、副教授30人、高級講師1人、助理教授/講師91人、見習講師7人,特聘研究員1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51人)博士后109人
高層次人才團隊包括國內外院士4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
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科學家1人
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
“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1人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1人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4人
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4人
“何梁何利獎”獲得者1人
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
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
廣東省珠江青年學者1人
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4人
“鵬城學者”特聘教授3人
講座教授1人
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傑出人才1人
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國家級8人、地方級16人、後備級61人
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B類23人、C類77人
醫學部以“高端、精英、超前、精湛”為辦學理念,以“小規模、研究型、精英化”為建設原則,現有4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護理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
醫學部目前已經集聚了一大批以美國和歐洲科學院院士、“雙聘”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學家、國家學者、鵬城學者及深大特聘教授為代表的優秀學者,學部現有師資中約70%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截至目前,醫學部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6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8項,省部級6項,科研經費超過5000萬元。
深圳大學腫瘤研究中心
DennisA.Carson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癌症研究學會、臨床研究學會、血液學學會和醫師學會會員,以及多家知名醫藥公司(包括Vical,Dynavax,Salmedix等)和Triangle醫藥研究院的創始人。現為深圳大學腫瘤研究中心主任。
Carson教授於197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先後在Salk研究所、美國國立關節炎、代謝和消化系疾病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從事關節炎的博士后研究;之後作為斯克里普斯臨床與研究基地成員擔任其臨床免疫部門負責人;1990年後,先後擔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Sam&RoseStein衰老研究所主任、Moores癌症研究中心主任、Chugai製藥(癌症藥物)主席,醫學中心健康科學部副院長;2011年擔任醫學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名譽教授和Moores癌症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Carson教授是世界著名腫瘤專家和免疫學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抗癌及抗炎藥物的研究開發,已發表500餘篇科學論文,包括發表於Science,Nature,NatureMedicine,PNAS、CancerCell,JClinInvest,Oncogene,CancerResearch等眾多高水平文章,擁有86項美國及國際發明專利,他發明的抗毛細胞白血病藥物Cladribine是世界上唯一用藥一周痊癒的抗腫瘤藥物。

科學研究


深圳大學醫學院
深圳大學醫學院
醫學部重視科研平台建設,提升學部整體競爭力。自成立以來,已有國家級實驗室平台3個: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醫學超聲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醫學合成生物學應用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際腫瘤幹細胞疫苗研發基地;省級重點實驗室平台6個:廣東省生物醫學信息檢測與超聲成像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基因組穩定性與疾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組織器官區域免疫與疾病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標準化過敏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醫療電子儀器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天然小分子創新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諾獎實驗室1個:深圳大學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市級實驗室平台14個。
2008年-2019年累計承擔科研項目近1112項,經費超過8.63億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71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21項,2017年醫學部作為牽頭單位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部資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三項,實現了我校獲此類項目資助零的突破,經費共8107.15萬元,全年實際到校科研經費達到1.045208億元(225項),首次突破1億元。2018-2019年國自然重點重大項目6項,優青1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3項。授權專利140項,其中發明專利75項,實用新型38項,外觀專利10項,國外專利2項,PCT公開15項。此外,2016-2019年SCI總數171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的影響因子>9.6(PNAS級及以上)的論文106篇,影響因子>7的論文超過209篇,自然指數論文總數93篇,Nature、Science、Cell子刊14篇。
醫學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荷蘭、俄羅斯、比利時、哈薩克等國家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等地區的知名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