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鄉

四川省古藺縣下轄鄉

馬嘶鄉,也稱馬嘶苗族鄉(Miao nationality township troops),位於古藺縣西南部,赤水河北岸,西北面是雙沙鎮,西南面是馬蹄鄉,以321國道相隔,東南臨椒園鎮和白泥鄉,東北面是觀文鎮。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6年末),主要有漢族和苗族,其中苗族2400人,轄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養馬嘶,距古藺縣城39千米。

基本概況


馬嘶鄉
馬嘶鄉
鄉政府駐養馬嘶,距古藺縣城39千米。氣候四季分明,規律性強,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顯著,地域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7.8℃~13.1℃無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揚。

行政代碼


510525209:~201紅星村~202同心村~203團結村~204柳溝村~205茶園村

歷史沿革


1958年,建馬嘶公社。
1987年,設馬嘶苗族鄉。
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上豐、鳳坪、三岔、花秋、白虎、營頂、同心、水洪、流星9個行政村。
2006年,將原建新鄉的柳溝和茶園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馬嘶苗族鄉。全鄉總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轄5個行政村,分別是紅星村、同心村、團結村、柳溝村、茶園村。
馬嘶鄉
馬嘶鄉

產業發展


馬嘶鄉
馬嘶鄉
1、茶葉產業:打好“建新茗茶”品牌,依靠科技興茶,全力提升茶葉附加值,打造精品茗茶品牌。計劃到2013年實現茶林面積1萬畝,茶葉產量1萬擔,產值3700萬元,人均茶葉收入2500元。
2、牧畜產業:充分利用玉米優越,通過養豬轉化成商品,增加農民的收入。計劃培育養殖生豬100頭以上的大戶350戶,500頭的大戶15戶,現已培育養豬大戶50戶。
3、烤煙產業:2010年種植烤煙面積6300畝,實現產量85萬公斤,產值1000萬元,人均烤煙收入800元。

群眾活動


全民活動
全民活動
馬嘶苗族鄉全民活動層出不窮,縣級活動不時會在馬嘶舉行。而馬嘶人自己也會每年舉行很多活動。領導幹部也為全鄉建設不斷努力奮鬥,努力建設馬嘶特色小康生活。

自然地理


匯龍湖景觀
匯龍湖景觀
馬嘶苗族鄉位於四川省最南緣,處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過渡帶烏蒙山系大婁山西段北側,馬嘶苗族鄉的最南端為三岔河,其海拔最低為350米,西北面有最高峰老鷹山,其海拔約1100米。境內地形起伏較大,山巒聳立,溝壑縱橫,相對高差約750米。境內河流較少,有三岔河等,有最大的人工湖——匯龍湖,匯龍湖形狀呈“工”字形,湖中有一小島,其為休閑之地。匯龍湖也是鄉民經常遊玩的地方。此湖將被規劃為景區。匯龍湖被公認為“母親湖”,養馬嘶街道居民都飲用此湖水。

苗族節日


1、偷親
在苗族流傳著一種“偷親”的婚俗。當青年男女雙方經過多次“坐妹”(談情說愛)、對歌,相互了解之後,便互送禮品定情,準備成婚。假若女方父母反對這門親事,他們就採取“偷親”的辦法。“偷親”的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東西拿到離家約半里路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在家待男方的到來。夜色降臨,男方和較好的朋友如往常一樣到女方家“坐妹”。深夜,男方告辭,女方裝著依依難捨的樣子送哥出門,就到藏東西的地方取出東西一同到男家去了。次日,女方父母才知道女兒被男方“偷走”了。第三天,新郎委派一位年高望重的老大爺帶著三樣禮物──雞、鴨、蛋,去女方家向其父母報情,賠禮道歉。如女方父母收下禮物,說明他們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再商量舉行婚禮的事;若拒絕,婚禮也就不再舉行,到政府登記就行了。這種“偷親”的婚俗,在苗族人民中流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苗族青年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一種方式,一直沿襲至今。
2、趕苗場
流行於敘永縣古藺縣一帶。馬嘶每年農曆七月初四舉行。當地人也稱“趕苗場”為“趕鬧熱場”,因為那天趕集的人比平常趕集的多一兩倍,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后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繫,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苗族傳統樂器分為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蘆笙和鼓是苗族地區普採用的傳統樂器.
3、傳統節日
馬嘶地區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村民大多一日三餐,三餐都以米飯為主食,每逢農曆四、九趕集,也就是每五日一次,也是農民休息的日子,而周末不逢趕集也仍然種地。
端午節
馬嘶村民端午節早上吃煮雞蛋和大蒜,然後中午就會享用豐富的午餐。飯後就會出門“游百病”。而在養馬嘶街道居民則會在早上吃抄手或粽子。小孩子則會在午飯後約好去尋吃''牛奶奶''等野果。
十月初一打糍粑
糍粑不僅是馬嘶人節日的喜慶食物,平時小攤上也售油炸粑、米粑粑等。

文化資源


苗家風情文化:馬嘶苗族民族文化淵遠流長,早在宋朝時期,苗族同胞就在此居住。“偷親”的婚俗、蘆笙舞、鬥牛舞、苗家反排鼓舞等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苗族手工蠟染、刺繡,工藝古樸,紋式獨特。
紅色革命文化:馬嘶作為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轉戰區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保存著紅軍樹、紅軍洞、紅軍詩、紅軍路等紅色遺跡,馬嘶群眾當年收留、掩護遺失紅軍的故事廣為流傳。
茶馬古道文化:馬嘶種茶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大曆十年(公元775年)“茶聖”陸羽撰《茶經》,書中介紹瀘州南部少數民族採茶、制茶工藝。明朝奢香夫人做貴州宣慰使時,用建新的茶葉作為貢品進獻給明太祖朱元璋,至此年年歲貢,久負盛名。據清嘉慶年間立於古鹽道旁的“貢茶碑”關於“建新青茶,渡船經古藺出川,暢銷各地”的記載,可以印證當時古茶道的興盛。

人口


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85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