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
咀嚼肌之一
咬肌masseter系咀嚼肌之一。起自顴弓的下緣和內面,止於咬肌粗隆和下頜支的外面。咬肌與顳肌、翼內肌收縮可上提下頜骨(閉口)。受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在咀嚼功能上有重要意義。
口腔黏膜潰瘍;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
向頦唇溝正中點沿皮下透刺。
【按】載於《紅醫針療法》。胃經地倉穴下0.5寸。
咬肌受人種,性別,年齡,臉型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來講:男性比女性發達,年長者比年少者發達,但決定因素還是咀嚼。因為其收縮產生用力閉嘴運動,故經常愛吃硬食的人,咬肌會相應的發達肥厚。例如:常吃牛肉乾,愛嚼口香糖的人,其咬肌均較常人發達。如果從小就吃硬的,青春期也嚼得多,那麼,下頜骨往往會在其作用影響下發育過度,形成方形臉,國字臉等下頜角肥大的外觀。同時,因為其相互影響,下頜角肥大的患者,往往合併咬肌肥厚。
下頜角骨性肥大以及咬肌肥大是導致下面部較寬的主要原因。通過不同的整形外科治療可以矯治較寬的下面部,以獲得美觀的面部輪廓。現較常規的治療方法包括:下頜角截骨(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MAO),下頜角截骨+咬肌部分切除(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muscle resection,MAO+MR) ,以及下頜角截骨+咬肌注射 A 型肉毒毒素(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 botulinumtoxin type A injection,MAO +BI)。但何種治療手段能最有效地減小咬肌厚度,現國內外文獻均未見報道。
下領角肥大病因不詳,多見於青年,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的咬肌肥大並常伴有下領角骨質異常增生,其治療一般採用部分咬肌切除及下領角增生骨質切除術,無論口內人路還是口外人路都可能伴有感染、血腫等併發症,在切除咬肌時要特別注意保護面神經勿使之受損,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要清楚地解剖顯露面神經頰支及下領緣支並妥善加以保護並不容易,有時難免損傷。
為了避免由於手術切除咬肌可能導致的併發症,臨床醫學家試用A型肉毒注射治療咬肌肥大畸形,並對部分伴有下領角骨質增生的患者只行骨切除術而不行咬肌切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注射肉毒素可以使咬肌縮小一半,這已被動物實驗證明,其肌肉組織細胞、肌細胞、肌纖維及神經肌肉結合均發生變化。肉毒素注射副作用少,副反應均為輕微的、短暫的,主要是注射處輕微疼痛、腫脹,局部輕微腫脹、瘀斑,一過性麻木或無力,氣度頭痛和噁心等,2-8周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