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村
高友村
高友村地處廣西省三江縣最北端,位於廣西與湖南的交界上。是唯一屬於長江洞庭湖水系最源頭的小山谷里的寨子,距離著名的世界名橋程陽橋和程陽八寨景區2徠2公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溪八江風景名勝區中最重要的民族生態休閑攝影旅遊景點。它是三江縣程陽橋風景區的延伸,同時又是廣西侗族文化與湖南侗族文化的交接點,具有侗族傳統優秀文化,又擁有自己特色的生活習慣。自古以來,高友村都是隱士終生尋找的“世外桃源”。是文人追求嚮往的“詩境家園”。
高友徠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最北端,廣西跟湖南的交界上,是唯一屬於長江洞庭湖水系最源頭的小山谷里的寨子,距離著名的世界名橋程陽橋和程陽八寨景區22公里,距離文明中外的桂林更是只有30分鐘的動車程。
高友村
高友韭菜節
主要原料:茶水、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蔥花、糯米飯等。打油茶也是高友村最傳統的風俗習慣之一。
侗族的傳統民間歌舞形式之一,是村寨的一項集體集體歌舞活動,男女分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
高友村的侗族婚禮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回門”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時新郎不得隨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挑著彩禮,組成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送親的隊伍越長,表示新郎家的家業越興旺。晚上,送親隊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會聚在一起聊天,尋找意中人,謂之為“坐夜”。
高友鼓樓是高友最富有特色的建築,是侗族村寨的活動中心,是村民議事、典禮、迎賓和歌舞娛樂的公共場所。鼓樓內設長形皮鼓,遇事則鳴鼓聚眾,故稱鼓樓。詩云:“陽春收罷邀同伴,吹徹蘆笙坐鼓樓。”在侗族地區,鼓樓幾乎每寨都有,大的村寨分氏族而建,形成鼓樓群。鼓樓底部多為四方形,上部為塔閣式結構,樓頂分歇山式、鑽尖式、挺頤式三種類型。鼓樓中央矗立四根巨柱,並依相對高度等距分層挑出屋檐,形成層檐,檐層均為單數,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不等。整座建築由梁枋橫穿直套,聯成一體,封檐板白底彩繪,畫鳳雕龍,檐角或翹飛如翅,或曲卷如花,樓頂貫鐵鍋瓦罐抹灰形成的葫蘆串,或塑以鳥獸花卉圖案,古色古香,風格奇特,既得古建築之遺風,又有因地制宜之異趣。鼓樓被視為民族、村寨的靈魂和團結、幸福、興旺發達的象徵。
侗族村寨之中和村寨之間到處都有石板路,這些石板路不是一朝一夕鋪成的,而是熱心的侗家人東一塊西一塊,你鋪一段我鋪一段,積少成多,最後連成整體的,石板路是侗族同胞古道熱腸、樂善好施的人文見證。當您踏上這清涼的寨子巷道時,當您漫步在鼓樓邊的路上,您一定有種清新的感覺,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侗鄉的石板路。
高友侗寨古迹頗多,過去有規模宏大的三座祭祀廟宇,飛山宮、南嶽宮、雷王宮。宮殿豪華,香火旺盛。文革時期全部破壞掉,倖存下來一座小型飛山宮建於清代初年,它是紀念威遠侯楊再思的廟宇。楊再思,靖州人(原籍江西),生於唐咸通十年(869)卒於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享年88歲。楊是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
唐代未其,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割劇,其時敘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苗、瑤、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楊再思的領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5公里)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後梁時期,馬殷戰友據湖南,稱鹽王。潘金盛領飛山和五開(今貴州省黎平縣)一帶,楊再思據敘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殷。梁開平五年(911年)馬殷遣呂師周經飛?襲斬金盛。迫於形勢,楊率領"飛山蠻"余部,附於楚,被封為誠州刺史,屯不僅挽救了處於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後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附楚后,楊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並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製度,推動境內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從此“飛山蠻”進行興盛時期。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城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馬楚政權滅亡后,楊之七子正岩將"飛山蠻"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等縣)。楊再思團結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被宋王朝先後追封為威遠侯,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歿后,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地群眾常去飛山廟祭奠,經久不衰。高友這座飛山宮雖比被破壞掉的小,但它還是三江縣境內發現的保護最好,規模最大的飛山宮。它不僅規模大,建築上還很講究。分內宮和外院兩部分,建築施工精湛奢華。門面很講究,大門用兩塊巨大的青石板樹立著,雕刻上兩副對聯,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