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嚮應

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

關嚮應(1902-1946),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人,滿姓瓜爾佳氏,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後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后從事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及中共中央長江局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任湘鄂西軍委主席和紅三軍政治委員。長征途中,任第二方面軍副政治委員,曾堅決抵制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的錯誤行為。1937年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政治委員,與賀龍一起開闢了晉綏根據地

1946年病逝於延安。2009年關嚮應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關嚮應,原名關致(治)祥,又名應稟,筆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鄭勤,滿姓瓜爾佳氏。
1920年入大連伏見台公學堂商科讀書,開始接觸新思潮,積極參加反日愛國活動。
1922年畢業於大連伏見台公學商科學校。同年秋關嚮應進入大連《人民日報》社工作,開始了解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接受馬列主義思想。
1923年3月畢業后當印刷工人。

革命歲月

關嚮應(中)與賀龍(左)、任弼時
關嚮應(中)與賀龍(左)、任弼時
1924年春關嚮應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關嚮應入上海大學。同年底,關嚮應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
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后,關嚮應回國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和共青團工作。
1927年5月出席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關嚮應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
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關嚮應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書記。
1929年起關嚮應先後任中央軍委委員、常委、中央軍事部副部長,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
1932年1月關嚮應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員、湘鄂西軍事委員會主席、紅3軍政委,與賀龍一起領導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紅軍的發展。
賀龍與關嚮應
賀龍與關嚮應
1934年由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關嚮應和賀龍領導紅三軍離開湘鄂西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並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10月紅3軍和由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6軍團在黔東的木黃勝利會師。經中央軍委批准,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關嚮應任副政委。此後,紅2、6軍團攜手在黔東根據地的基礎上,恢復和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1935年9月蔣介石調集130個團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動新的“圍剿”,形勢非常嚴峻;11月為爭取主動,關嚮應同任弼時、賀龍、肖克、王震等率領紅2、6軍團,從桑植出發,開始戰略轉移,踏上長征路。
1936年7月紅2、6軍團渡過金沙江,越過大雪山,歷盡艱辛,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紅2、6軍團按中共中央指令,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肖克任副總指揮,關嚮應任副政治委員。會師后,關嚮應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堅決抵制了張國燾的錯誤活動和主張,為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紅一方面軍會師作出了貢獻;同年12月關嚮應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後任紅二方面軍政委。
1940年2月後關嚮應先後任晉西北軍區政委、晉綏軍區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

因病去世

1946年7月21日關嚮應在延安因病逝世。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前妻秦縵雲1927年叛變,文革后成美籍富商。
兒子關拯———
侄女關翠玉六七十年代從事導彈研究。
侄子關世銘

個人作品


代表作品

名稱內容
征途
月色在征塵中暗淡,
馬蹄下迸裂著火星。
越河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閃著銀光,
電火送著馬蹄,
消失在希微的燈光中。

主要成就


關嚮應與賀龍、任弼時共同指揮紅二、紅六軍團發起湘西攻勢作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同時,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先後參與指揮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等戰鬥,取得了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作戰的勝利。
關嚮應參與指揮了齊會、陳庄等戰鬥,取得首次在平原作戰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勝利,並先後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圍攻”,發展壯大了冀中抗日武裝,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人物評價


1941年秋任弼時稱讚關嚮應:“關嚮應有為革命奮不顧身的精神。”
1946年7月在悼念關嚮應的會上,任弼時代表黨中央發言時說:“關嚮應對建黨建軍都有很大的功績。”同時中共中央也向各級黨政軍民機關、部門發出的《訃告》稱關嚮應為“中國共產黨最好的領導者之一”。

人物事件


賀關之誼

賀龍與關嚮應在晉西北前線
賀龍與關嚮應在晉西北前線
從湘鄂西蘇區的歷次反“圍剿”到晉綏邊區、冀中根據地的多次反“掃蕩”,關嚮應始終同賀龍共同指揮戰鬥。賀龍說,“我和關嚮應無論在戰場上、工作中,始終在一起出死入生”,“記不起何時不在一起,何時有所分離”。1939年河間會戰、靈壽陳庄大戰和來源黃土嶺戰鬥等載入史冊的重大戰役和著名戰鬥,關嚮應和賀龍都共同指揮,並肩戰鬥。1940年6月,詩人蕭三隨軍採訪共同指揮晉西北反“掃蕩”戰鬥的賀龍、關嚮應。採訪稿中這樣描述:夜深了,值日參謀向賀龍報告某部電話請示。賀龍步出房門大聲喊:“嚮應,來談談!”他們走進電話室,商量了幾句,賀龍拿起話筒與對方說話。也許聽電話人不太懂賀龍的湖南話,關嚮應接過話筒說下去。關嚮應向部隊吩咐得仔細、具體,如何行動,什麼時候行動,在什麼地方應注意什麼。在旁邊的賀龍沒有異議。蕭三的所聞所見,足見關嚮應與賀龍相互信任、理解,合作十分默契。

愛護戰友

關嚮應有一匹戰馬,卻經常讓給受傷或生病的戰士騎,自己走在隊伍中間,邊走邊給戰士講革命故事,鼓勵戰士前進。

心繫革命

關嚮應家境貧困,自幼忍受饑寒折磨。參加革命后關嚮應長期繁重的秘密工作和異常險峻的戰爭生活,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在上海時患下的肺病,戰爭年代多次複發,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
1940年秋關嚮應被重病擊倒,黨中央和毛澤東要他速赴延安治療,但他到11月才回延安.
1941年初又不顧病痛和醫生勸阻返回前線。戰鬥生活,日夜操勞,累得他吐了血被強送軍區醫院療養期間,他躺在病床上仍不停地閱讀電報、批複文件,向賀龍提建議。

後世紀念


紀念館

關嚮應紀念館位於大連市金州新區嚮應街道大關屯,始建於1964年,至今歷經3次改擴建,2007年8月完成了一次改擴建工程,改擴建后的關嚮應紀念館佔地60000平方米,其中新館佔地面積47433平方米,主展館建設面積3448平方米,布展面積28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面積5000平方米。

輓聯

1946年7月23日,毛澤東主席為關嚮應題下輓聯:“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嚮應同志不死。”
朱德的輓詞是:“模範的共產黨員,終身為革命奮鬥,百折不屈,死而後已。以志關嚮應同志千古!”
人民群眾的輓聯是:“永記心頭,永世不忘。”
1946年8月7日,賀龍寫下《哭嚮應》:“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難。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陝邊,酷暑炎天;湘鄂邊,湘鄂川黔,雲貴川,甘陝,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晉綏,出河北,幾萬里長途征戰,入死出生,無論在戰場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廬草舍,大廈高堂,我記不出何時不在一起,何時有所分離。而今,你我是永別了,翹首蒼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則寢不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