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恩
唐和恩
唐和恩(1911-1992),山東省萊陽市龍旺庄街道西陡山村人。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
唐恩,共產黨。淮海戰役打響后,帶頭報名參加了支前小車運輸隊,編入了萊東縣陶漳區運輸隊,並任運輸隊副指導員、黨支部組織委員兼第四小隊隊長。隨軍轉戰山東、河南、江蘇、安徽4省75個城鎮鄉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後支援了濟南戰役、徐東戰役和淮海戰役。這段時間裡,他和隊員們為完成部隊糧食、彈藥等物資的運送任務,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千方百計地節省糧食,風餐露宿,晝夜兼程。遇上陰雨天氣,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車上,寧願自己受淋挨凍,也不讓軍需物資受半點損失。為躲避敵機空襲,和隊員想方設法隱蔽糧車,帶頭下河破冰涉水,按時把糧食、彈藥送到戰士身邊。唐和恩從家鄉啟程時,隨身攜帶了一根3尺多長的小竹竿,以備路上休息支車和夜間行走使用,後來經過的地方多了,他為了紀念自己的支前行動,利用中途休息間隙,就把走過的城鎮鄉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後把它傳給自己的兒孫,讓後代牢記老一輩艱辛的革命歷程。淮海戰役勝利后,立特等功,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人人立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範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隨身攜帶的那根刻滿4省地名的小竹竿,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1992年病逝。
萊陽城,村,陡村。曾支聞華兵隊伍,隊伍領導共產黨、華支雄唐恩。
農忙節志願支
1948年冬天進行的淮海戰役中,我中原、華野兩大野戰軍在65天內以劣勢裝備和60萬兵力殲滅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創造了我軍乃至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戰爭奇迹。然而,在這場戰役中,規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沒,以至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小車推出來的結果。”據史料記載,淮海戰役前後,膠東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支前運動,共動員了260餘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隊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
1948年10月,解放區人民迎來了土改后的第一個大豐收。一天,正在地里忙碌著收莊稼的唐和恩,聽說村裡要組織民工隊到淮海前線去,便放下手裡的活,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會去請戰。出發的日子到了,上級安排給他們的任務是運送公糧,唐和恩帶領著小車隊啟程了。他隨身帶了一根1米多長的小竹竿,累了,用它當拄棍,過河、涉水、踏雪時則用它探路。唐和恩還把支前所走過的地方,用針尖刻在小竹竿上面,作為一個永久的紀念。
小竹竿的故事
在執行運輸任務中,他和民工們一起披星戴月,頂風冒雪,克服了一個個艱難險阻,把一車車糧食、彈藥不斷地送上前線,把一批批傷員安全轉移到後方。為了支援前線,他們想盡辦法節省糧食,他和隊員們吃“三紅”(紅高粱、紅蘿蔔、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途中有時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有的民工倒下了,唐和恩便和隊員們立即把民工所運的物資分裝在自己的車子上繼續前進。遇上陰雨天氣,他和民工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運糧的車上,寧願自己淋濕挨凍,也不能使軍糧受半點損失。滿載著軍糧的木輪小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路上,一拱一條溝,一步兩個坑,運輸隊員深一腳、淺一腳,鞋拔掉了,腳磨破了,沒有一個喊哭叫累的,仍然拚命拉,使勁推,大家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爭取早日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國。
大冬天跳河護糧食
山東支前特等功臣帶領支前小車隊
小竹竿記載88個地名
為了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曾多次完成支前任務的小支隊長唐和恩堅定地向上級保證:“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那裡;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運送什麼。”他們和數百萬支前民工一樣,頂風冒雨,忍飢耐寒,日夜奔走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出色完成了運輸任務。
在近半年的支前運輸中,唐和恩小支隊克服了無數困難。風餐露宿的野外生活、緊張繁重的運輸任務、崎嶇不平的坎坷道路,都沒能使他們停下支前的腳步。這期間,唐和恩隨身帶著一根長1米多的竹竿,每到一地,他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在淮海戰役期間,他們總計行程約4000多里,竹杖上密密麻麻地刻著山東、江蘇、安徽3省88個城鎮村莊的地名。把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聯接起來就形成了一條支前路線圖。他想將來把這根小竹竿帶回家去,傳給自己兒孫,讓他們永遠記住老一輩這段革命歷程。淮海戰役結束后,唐和恩被評為特等功臣,榮獲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的“華東支前英雄”榮譽稱號;他所領導的小隊被評為“支前模範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