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璧如

清末民初時期企業家

梁璧如(1857—1912),家名梁廷芳,又名梁輝、梁廣輝,號璧如(碧如),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今梅江區三角鎮折桂窩梁屋人)。梁璧如在1876年渡海前往馬來亞謀生,並在霹靂州怡保居住,后自己創業開設廣嘉興號,種植咖啡,後來與岳父謝夢池合作開發咖啡山錫礦而成巨富,名聞南洋一帶。

主要成就


謝夢池是梅州市梅縣區鬆口籍的華僑鉅賈,也是辛亥革命先驅謝逸橋、謝良牧的伯父,梁璧如娶的第一位妻子正是謝夢池的女兒,翁婿二人又是商業經營的好夥伴,所以在馬來亞的怡保、檳城把採礦、橡膠產業做得紅紅火火。
當年的毛頭小伙夏萬秋來到馬來亞霹靂的怡保,一文不名,其時梁璧如正在開發開採高丕山錫礦,將他招至麾下,隨後提拔為掌書記,負責管理財務等業務。經過一番歷練,夏萬秋開始個人創業,先與人合作開發萬里望石湖錫礦,后獨自開發東英公司礦地,獲得豐厚利潤。梁璧如的提攜,是夏萬秋邁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他曾任清政府駐檳城的領事

▲梁璧如在馬來亞的故居
▲梁璧如在馬來亞的故居
梁璧如商業成功后,積極參與祖國的公益事業和南洋的社會事務管理,1893年前,他通過出資賑濟和捐納,獲得清政府授予“候補同知加一級、賞頂戴花翎”。1895年,梁璧如被英國殖民政府任命為霹靂州議政局議員。
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總領事館后,為管理馬來亞半島的華僑事務,又在檳城(即檳榔嶼)設立副領事一職,挑選在當地有聲望的華人富商擔任。出任這一職務(表述上一般稱作領事)的,先後有張弼士、張榕軒、謝夢池等粵東客屬人士。作為馬來亞的著名僑商,梁璧如曾在1901年代理中國清政府駐馬來亞檳城領事職務,1903年正式接替其岳父謝夢池擔任檳城領事一職,任職到1907年卸任,將領事一職轉交大埔籍華商戴春榮接任。
梁璧如任領事期間,致力照顧中國僑民。1906年,前往海南、廣西考察,並曾向中國政府遞呈《礦務芻言》,建言在中國內地以現代技術和管理模式開發礦業,保護國家礦產資源免受外國侵奪。
1904年,他與張弼士、謝夢池、張耀軒、鬍子春等人一起,每人各捐資5000銀元,參與創辦檳城華文學校中華學堂,另每年捐款500銀元維持學校的運作。
1912年,他逝世時遺囑撥款10萬元贊助慈善教育事業,除捐助中華學校和時中學校外,獨家捐助建立璧如女子學校。

他在家鄉留下不少歷史遺跡

 ▲“樂善好施”牌坊殘件
 ▲“樂善好施”牌坊殘件
▲梁璧如在祖籍地梅城的故居潔養堂
▲梁璧如在祖籍地梅城的故居潔養堂
梁璧如去世至今正好百年,作為久遠的歷史人物,事業的重心也在南洋,但他在家鄉留下不少有意義的歷史遺跡。
首先是他建於光緒年間的故居潔養堂,潔養堂坐東北向西南,由圍牆、內禾坪、半月形池塘,堂屋、化胎、圍龍、左右橫屋等組成,共120多個房間。為三堂四橫一圍龍布局,佔地面積約6320平方米。整屋廳堂寬敞明亮,布局合理,立柱全部採用花崗石柱,廳中梁檐上彩色描繪,雕龍畫鳳或梅蘭菊竹,或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盡顯高雅精美。附屬建築“蒙養學堂”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樓高二層,由房間、教室、廳堂、長廊等構成主體。橢圓形門窗,屏風彩繪玻璃,百年前彩繪地板瓷塊至今保存如新。
潔養堂已被評為“梅州市客家民居”和“梅江區文物保護單位”。裡面保存的“樂善好施”牌坊殘件,見證梁璧如1893 年為天津災區災民捐助2000 套棉衣,獲得皇帝褒獎允准建坊的恩榮。他興建的“蒙養學堂”,則是他的弟弟、同盟會員梁建侯與另一位同盟會員張懷真共同倡導新學的活動據點。
梁璧如在南洋事業成功后,在清涼山的湖鰍塘一帶購置不少土地,後來這裡被徳濟醫院選中建設肺病療養院,用地正是由梁家捐出。其時梁璧如剛剛去世,他的岳父謝夢池、兒子梁恩權等相繼出資捐助興建經費。湖鰍塘後來成為著名的避暑療養勝地,梁璧如的家族就擁有其中一座位置最好的別墅。
今天,湖鰍塘的這些別墅早已殘垣斷壁,樹林里一塊梁璧如的前母藍氏的墓碑孤零零躺在枯葉叢里,上面刻著“男,候補同知加一級、賞頂戴花翎梁廷芳”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辨,昭示著這個華僑鉅賈家族繁華之後的清寂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