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丸

巴戟丸

巴戟丸的功能主治是腎臟虛寒,腰膝酸痛,陽痿尿頻,不能飲食,面色無華,筋骨萎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夢寐虛驚,眼流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酸痛,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虛盜汗,四肢無力;婦女子宮久冷,月脈不調,赤白帶下;補腎強筋,祛風除痹;腎勞,腰腳酸痛,肢節苦痛,目暗瞌瞌,心中恍惚,夜卧多夢,覺則口乾,食不得味,恆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尿有餘瀝,大便不利。

目錄

簡介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
巴戟丸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30克,肉蓯蓉30克(酒浸一宿,颳去皺皮,炙干)石斛30克(去根,銼)鹿茸30克(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薯蕷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桂心22.5克 山茱萸22.5克 澤瀉22,5克 遠志22.5克(去心)熟乾地黃30克 菟絲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另搗為末)黃耆22.5克(銼)人蔘22.5克(去蘆頭)檳榔22.5克 木香22.5克 牡丹22.5克 仙靈脾22.5克 蛇床子22.5克 續斷22.5克 枳殼22.5克(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22.5克 覆盆子22.5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時以鹽湯或溫酒送下助丸,漸加至30丸。
巴戟丸2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良姜180克 紫金藤500克 巴戟天90克 青鹽60克 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120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為丸。每服20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卧各一服。
【附註】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卷十八引作“紫金藤丸”。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六
巴戟丸3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六。
組成
巴戟30克 天門冬45克(去心;焙)五味子22.5克 肉蓯蓉30克(酒浸,颳去粗皮,炙干)柏子仁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菟絲子30克(酒浸一宿,焙乾,別研為末)遠志22.5克(去心)石斛22.5克(去根,銼)薯蕷22.5克 防風22.5克(去蘆頭)白茯苓22.5克 人蔘22.5克(去蘆頭)熟乾地黃30克 覆盆子22.5克 石龍芮22.5克 萆薢22.5克(銼)五加皮22.5克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臍)續斷22.5克 石南22.5克 杜仲22.5克(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30克 蛇床子22.5克。
主治及用法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
【禁忌】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鯉魚。
巴戟丸
【組成】巴戟1兩半,牛膝3兩(去苗),羌活1兩半,桂心1兩半,五加皮1兩半,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乾薑1兩半(炮裂,銼)。
【來源】《聖惠》卷四十四。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