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柚

新都柚

新都柚,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新都柚”歷史悠久,是栽培百餘年歷史的地方良種柚。據《新都縣誌》記載:“清代後期,清白鄉周家引進漳州柑子(新都柚舊稱)。新都柚果實小,卵圓形;果頂平,柱點微凹,有印圈;果基部較圓;果皮淡黃色,皮薄、光滑。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新都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新都柚花
新都柚花
新都柚果實小,卵圓形;果頂平,柱點微凹,有印圈;果基 部較圓;果皮淡黃色,皮薄、光滑,油胞密生、微凸;海綿層白色,中心柱中大、半充實;囊瓣腎形,較整齊,囊衣白色、易剝離;汁胞較細,果肉白色、細脆、果汁中等,酸甜適口,風味濃。
內在品質特性
新都柚可溶性固形物≥9.8%,總糖≥7.2克/100毫升。

產地環境


新都柚
新都柚
新都柚產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地貌格局由成都平原拗陷基礎發育,以平壩和台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472~584米。
新都柚產區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油沙土為主,pH值6.0~7.0,物理性能良好,土層深厚肥沃、排水、透氣及保水力良好,適合柚子種植。新都柚產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新都柚產區年均氣溫16℃,絕對最高氣溫35.5℃,絕對最低氣溫-5.4℃,年均日照時數1401小時,年均降水量911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1.5%,無霜期271天。產區“高溫、多濕、寡照”的氣候條件,特別是3月後氣溫回升快,使新都柚花期、幼果期極少受到低溫冷雨侵害,為豐產穩產提供保障,適合栽種柚子。

歷史淵源


新都柚
新都柚
新都柚原稱“漳州柚”,是新都縣已有百餘年栽培歷史的地方良種柚,據新都農業史記載,前清同治年間新都縣人周成基擔任任會理州的學正,在任上亡故,其弟周范卿運送靈柩回四川,攜有柚苗二株,定植家中,產果后以口味絕佳深受歡迎。
民國初年,通過周德純連襟關係將柚種引進至利濟公社向勉之家中栽種,是為今日向家果園之起源。時周德純之兄周紹文常靠接柚苗出售,萬安鄉潘家等果園購買幼苗定植,以後彭縣、崇寧等地陸續前來新都向家果園引進柚種,於是“漳州柚”繁衍日盛。
1989年在成都市農牧局多經處、市果樹站的建議下,為了證實“漳州柚”其品種的來源,由新都縣農業局、林業局、成都市林科所、郫縣林業局,共同組織了赴漳州市優質柚品種及栽培技術考察組。經考證新都縣的“漳州柚”不屬於漳州市目前種植的良種柚品系。同時因其在新都縣已栽培有百餘的歷史,並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品種特性,應系新都縣的地方良種柚類。
1989年10月28日,新都縣農業局向新都縣政府報告了考察情況,說明了“漳州柚”系新都縣的地方良種柚資源。根據柚類品種名稱,歷史上又多有以其栽培選育的地方取名的習慣,建議將“樟州柚”正式定名為“新都柚”。
1989年11月30日,新都縣人民政府將新都縣地方良種柚定名為“新都柚”,同時上報了四川省農牧廳多經處和成都市農牧局多經處等主管部門備案。新都縣“漳州柚”改名為“新都柚”。
原“漳州柚”雖然品質優良,但生產發展極慢,解放前種植面積很小,多在富裕人家的花園庭院種植,解放后才逐漸發展到新繁鎮附近的清白、龍安、利濟等鄉、鎮種植。但大多數仍在庭院、林園零星分散種植。
20世紀80年代後期,縣農業技術部門狠抓了相應的配套豐產優質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后,改變了原來落後栽培管理狀況,大大提高了產量和果品品質。
1992年2月,新都縣政府同意開發建設新都柚商品基地。新都縣成立了領導小組,1992年至1999年間,項目組建設萬畝新都柚商品生產基地,新都柚適齡投產豐產工作。建成了萬畝新都柚商品果生產基地,年產果已達6000噸,產值達千萬元以上。

生產情況


1992年至1999年間,新都縣建成了萬畝新都柚商品果生產基地,年產果已達6000噸,產值達千萬元以上。
2015年,新都柚種植面積達5300畝,帶動種植農戶3720戶,年產值達240萬元。
2016年,新都區新都柚基地面積達0.4萬畝,產量0.5萬噸。

產品榮譽


1981~1990年,新都柚連續八屆獲得成都市優質良種柚鑒評第一名。
1993年11月,新都柚獲得全國菜籃子工程成果展示“金獎”。
新都柚
新都柚
1994年11月,新都柚獲得第三屆全國柚類科研生產協作會柚類評比“金杯獎”。
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新都柚連續獲得全國柚類“金杯獎”。
1995年,新都柚獲得農業博覽會“國家銀獎”。
1996年11月,新都柚獲得第四屆全國柚類科研生產協作會柚類評比“金杯獎”。
1997年11月,新都柚獲得全國柚類科研生產協作會早熟柚類評比“金杯獎”。
1998年11月,新都柚獲得第五屆全國柚類科研生產協作會柚類評比“金杯獎”。
1999年,新都柚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四川名牌產品,並授予名牌產品證書。
1999年11月,新都柚獲得第六屆全國柚類科研生產協作會柚類商品綜合評比“金杯獎”。
2005年,新都柚通過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證,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並載入《中國土特產名優產品年鑒》。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新都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新都柚的地理標誌保護區的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大豐街道辦事處、三河街道辦事處、新都鎮石板灘鎮、新繁鎮、新民鎮、泰興鎮、斑竹園鎮、清流鎮、馬家鎮、龍橋鎮、木蘭鎮、軍屯鎮等13個鎮(街道辦事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3°59'00″~104°17'00″,北緯30°42'00″~30°57'00″。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4-01-1427。
安全要求
新都柚執行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標準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新都柚
新都柚
(1)產地選擇與特殊要求:選擇土壤結構物理性能良好、地下水位較低、雨季不會澇、土地耕作層的腐殖質含量高的園地。產地環境條件符合標準:DB51/T 336-2009 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適宜該地環境、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本地優良品種(1號柚和2號柚),其中2號柚最受消費者歡迎。
(3)生產過程管理:
①栽植:
A、定植時間:以春秋雨季為宜,春季2月底至4月下旬;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B、定植密度:1號柚畝植50株,株行距3.3米×4米;2號柚畝植60株,株行距3.3米×3.3米。
C、定植方法:定植前挖1米見方大坑,施足有機肥和適量磷肥做底肥,回土高出地面20~30厘米,定植時將苗木輕輕放於穴中,以松碎土栽植,用手把根團周圍細泥壓實,嫁介面露出地面,定植后理好窩盤高出地面20厘米,灌足定根水
②土壤耕作:
A、深翻擴穴,熟化土壤:從建園開始,逐年擴大。幼樹可在植外圍挖環形溝,分年深耕;成年柚園可在樹冠外圍進行條溝狀深溝,分層埋施綠肥等有機肥和無機肥,也可隔年、隔行或者每株每年輪換位置深翻。
B、中耕培土:中耕時結合除草,每年3~4次,結合播種、間作各中耕一次。種耕深度10~15厘米,愈近樹榦愈淺。培土宜在乾旱季節來臨前或冬天采果後進行。
③施肥:
A、幼樹肥水管理:定植1~3年內培養良好的樹冠骨架,達到適齡投產。每月施10%~20%腐熟人畜肥1~2次,在春(2~3月)、夏(5~6月)、秋(7~8月)抽梢前重施一次促梢肥。在投產前(第三年秋)增施磷、鉀肥,並適當控水。
B、結果樹肥水管理:全年施好3~4次肥,以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5~10年生)結果樹一年一株施人畜肥200~250千克、尿素1~1.5千克、油餅肥2~2.5千克、渣肥50~80千克、磷肥1.5~2千克、鉀肥0.5~1千克。春季施好抽梢開花肥:2~3月以速效性氮肥為主,佔全年施肥的15%~20%;夏季穩果保果肥:5~6月謝花后根外追施磷、鉀肥,佔全年施肥的5%;秋季壯果促梢肥:7月施含鉀、磷為主的有機肥,佔全年施肥的45%~50%;冬季保葉恢復肥:10~11月采果前後施有機堆肥、綠肥遲效性肥,佔全年施肥量的20%~25%。
④保花穩果:適齡投產是新都柚優質豐產穩產的關鍵。第三年秋季9月中下旬要重施磷、鉀為主的有機肥,並適當控氮控水。
A、促花保花:對投產的幼旺樹,9月中下旬根系生長第三次高峰期進行斷根,或環剝、環割直立旺盛的側枝,提高花質,減少畸形花。
B、穩果防裂:新都柚果心較空,需採用異花授粉,地面覆蓋,注意排灌水,減少驟干驟濕引起生理裂果。
C、疏花疏果:根據樹齡、樹勢強弱疏去小花蕾和晚開的花、畸形果、病蟲果,減少大小年的差異。疏蕾在4月下旬進行,疏果在幼果期進行,定果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7月上旬)進行,留果要作到內外膛和樹冠上下分佈均勻。
⑤病蟲害防治:防治措施包括:採收后剪除病枝、病葉,清理病果落果,就地燒毀;抽梢期及時防治傳染病源的害蟲,如潛葉蛾和惡性葉蟲等;新梢露頂后(自剪前)及花謝后噴一次葯。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採收期為11月初至11月下旬,貯藏果實11月中旬前採收。選擇晴天露水干后採摘,采果時採用“一果兩剪法”,即先剪留果柄1~3厘米,然後在果柄齊果肩處剪平。採下的果實要小心輕放,避免碰傷、摔傷。
(5)生產記錄要求:新都柚生產全過程要求詳細記錄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害發生時間和防治情況,產品收穫、儲藏、銷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信息。生產記錄保存兩年,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定地域範圍內的新都柚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得到許可,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箱式或袋式)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新都柚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