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裴綸的結果 展開

裴綸

明朝官員

裴綸,字景宜,號泊庵,生於1396年,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第一甲第3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出補山東布政使。監利縣容城鎮人,從小學習刻苦,才識過人。明朝初年擔任過多種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職務。他在職40年,由於不避權貴,敢於直言,曾兩次被罷官,兩次遭到降職的處分,甚至面臨生命危險。但是裴綸“得失不介於心,夷險不易其節”。在每次遭到迫害時,總是毫不妥協,更加堅持正義,就連明成祖也很佩服,稱讚他為“真御史”。

裴綸才學出眾,善於詩文,著有《野舟公集》留傳於後世。

人物生平


裴綸於二十一歲中舉,且鄉試名列第二,在京城做官的父親聞知,甚慰胸懷,日夜盼望兒子赴京,享受一點官邸舒適生活。但他寫了一封回信,謝絕了父親的好意。信中寫道:“兒不喜少年登高第,且學未成,未敢出也”。依然留在家鄉刻苦攻讀經史詩文。1420年,他攜妻子赴京趕考,翌年應試中進士。廷對時,讀卷官將綸卷開卷朗誦,成祖奇其才,邊聽邊點頭,連頭上的冕琉珠都搖晃擺動,欽點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史官、講官。
1439年,裴綸為會試主考官。其時科舉舞弊盛行,不易杜絕。他身體力行,為人師表。其女婿祝全祿赴京應試,想借岳父作靠背,冀得功名,給裴綸寫了一封企求的信。綸非常氣憤地說:“為國求才,敢私吾婿耶!”隨即把書信在燈上點著燒了。他看不慣官場種種腐敗現象,以“家有老母侍親為上”為辭,去官歸家。荊州太守聞他歸家養親,饋送白娟四十疋,他只收下了一疋,表示領受情意,其餘都退了回去。
裴綸居家三載,閉門讀書,幽閑自處;優遊江湖,探訪親友以詩酒自娛,過著“兩袖清風”的生活。他在上新沖,過車鼓湖,曾賦《七律》三首,其中有《上新沖》一首,讀之如見其人。
終年不出遠樊籠,徒見江山興莫窮,
醉里看去過塔市,吟邊催棹上新沖。
家家茆屋晴川外,個個漁舟夕陽中,
因訪舊時黎太學,兒孫流落半成翁。
這是裴綸從容城到新洲沖,乘舟溯江而上,去訪問舊時的老師黎太學時的懷感。由於他有很長時間沒走出家門,陡然看到江山的秀麗景色,倍覺可親,其樂無窮。他在船上淺酌漫飲,遙望藍天,醉意與雲彩交融,不覺過了塔市驛。他一面吟詩,一面督促船夫快點盪漿,好早點上新洲沖。目睹江岸的家家草屋和夕陽斜照的只只漁船,更覺幽閑自得。他想到,今天去訪問舊時的老師黎太學,他的兒孫怕不已是中年半老的人了!從這首抒情詩中,可見他胸襟瀟灑,得失忘懷。
裴綸對於自己家鄉的政事和教育事業,是十分關心的。明正統年間,監利知縣鄭崇掌修縣誌,見他侍親在家,便聘請他為縣誌篡修。綸謂:“修志有益於政事,有益於家鄉”毫不推辭,承擔了篡修任務。他在明正統七年(公元1422年)《監利縣誌序》中寫道:“昔李公吉甫作元和郡國志,謂為政者執此可以治天下。......況志類史,足以昭勸戒,為之也宜。乃掎摭經傳,,爬易剔抉,以成其書,雖不能紹吉甫製作之宏,而於一邑之事物,千載之文獻,庶幾有少補雲。”,志書告成,為監利縣第一部縣誌,1422年,他復被征入翰林院為修撰。1423年,監利縣儲備倉修建落成,實儲谷14980 石,以備災荒濟民之用。因修倉儲糧,有益於監利人民,他親自為之作《修預備倉記》,謂其“政具成周之美,隋唐未足與儷。”他讚賞監利縣建儲備倉,可與周時的儲糧倉媲美,比隋唐時的社倉還要高出一等。1446年,監利縣儒學重建,他敦請尚書胡熒為之作《重修儒學記》,謂:“大凡人物之盛,固由山川清淑之所鍾,苟非教養,熏陶有漸,焉能遽此造就。此學校之設,有功於世。......凡人才之出,必自茲始也。”
他復入翰林院為修撰時,宮中有一司禮太監王振擅權,搬走太祖皇帝立在宮門處、上鑄“內宮不得干預朝政”八個大字的鐵牌,在智化寺旁另豎一石碑,大述已功,炫耀一時。綸素來深恨宦官專權,貽誤朝政。他與翰林院侍講劉球共同上書英宗,要皇上“親賢臣,遠小人,戒逸樂,勤政務”,並痛斥了那個干預朝政的宮中巨蠹。王振知情生怨,偽造聖旨,捕劉球下獄,令錦衣衛在獄中將其杖死;派衛卒圍住裴宅,監視出入,使裴綸不能上朝面君,伺機謀害。綸因直言敢諫,深受英宗器重。
一日,英宗臨朝,沒看見裴綸到班朝見,便顧問左右:“裴生何在?”這使王振對裴綸的報復之心有所收斂,不敢隨意加害。1449年,英宗北狩,親征瓦剌部可汗也先,戰敗被擄。其弟成五即位,國號景泰,史稱景帝。1450年,舊臣多外補,綸授山東右布政使,鎮守山東太監覃廣,刮盡民脂賄賂宮中親信太監新安,向景帝進讒,誣告裴綸貪贓枉法,企圖上疏彈劾,據實陳奏,覃廣被罷官。
英宗北狩被擄后,明廷立英宗子見深為皇太子,由英宗之弟成王攝政監國。成王為奪取皇位,偽造英宗從瓦剌部傳來遜位旨意,得繼皇位。廢太子見深為沂王,立已子見濟為皇太子,1452年明廷和瓦剌部議和,英宗南還。景帝為保持皇位,禁錮英宗於南宮,不料,皇太子見深染病夭亡。裴綸很不滿意這位攝國之臣一躍而為篡國之君,一次與監察御史顧某共議朝政時,闡述已見道:“東宮既歿,並無弟兄,不如仍立沂王為皇太子;且應禮事英宗”。無奈顧御史好酗酒使氣,每每大醉之後嬉笑怒罵,鞭打下屬,綸苦勸不聽,加以過諷刺。顧懷恨在改,乘機上疏景帝,言綸“私下議立沂王,偏袒英宗,有違聖意”,景帝詔令綸赴京責問。綸抗疏上陳,略云:“臣竊以為太子已歿,英宗之子,即陛下之子也,沂王天資寬厚,足令宗廟社稷有托,乞復還儲位。”並且進言:“不得禁錮英宗於南宮,宜於每月朔望率群臣朝見於延安門。”景帝覽奏大怒,傳旨罷裴綸官。綸堅貞不屈,悲憤填膺。著有《淚庵詩文集》若干卷。人謂:“直氣勁節,有勝乃父之風”。
1457年,景帝病重,在武清候石亨和右付都御史徐友貞的倡議下,從南宮擁英宗登奉天殿。英宗複位了,而綸因積憤成疾,是年病卒,享年61歲。英宗為嘉獎裴綸忠貞,下詔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僖。

個人作品


《七律》三首《監利縣誌序》《修預備倉記》《淚庵詩文集》若干卷

後世紀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專家座談會在市群藝館舉行,與會專家再次對10餘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評審討論。
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的項目有民間手工技藝、傳統手工技藝、曲藝、舞蹈、民間傳說、傳統舞蹈等類別。具體項目有楚系青銅器鉛錫刻鏤技藝、楚系漆器技藝、漢灘小曲、五蝦鬧鯰、松滋婚嫁禮俗、裴綸傳奇故事等。
另據了解,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本市評審通過後,將直接衝刺我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截至目前,我市已有鼓盆歌、荊河戲等5項國家級保護項目,跳三鼓、松滋滾燈舞等7個省級保護項目。另外還有荊州三國故事、荊楚插花、洪湖漁鼓等市級保護項目21個。

人物評價


時人

直氣勁節,有勝乃父之風

古代

裴綸著作見期行日延宿所居既至裴已行因書寄此
張舜民 都城人事日烹煎,跳出都門意已仙。
摩詰舊聞空一室,祖生何事忽先鞭。
塵埃馬上同看月,絺綌風中共聽蟬。
我復西還君北去,箕山潁水自蕭然。

現代

文僖公裴綸,監利縣人,明永樂探花,禮部尚書。《裴綸傳奇故事》正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滿庭芳·祭裴綸公
祖籍容城,書香府第,幼穎攻破寒窗。學淵才博,椽筆吐雄章。進士編修侍講,金鑾殿,試冠群芳。初衷遂,官風惡腐,冷眼對冰霜。
流長。弘正氣,心忠節勁,志浩如江。敢陳抗爭疏,奮整朝綱。輔政除奸直諫,勝閹黨,大吏封疆。功勛卓,精神不朽,勵梓里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