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蘇文賢的結果 展開
蘇文賢
蘇文賢
蘇文賢,有“琴聖”之稱。
1926-1938年旅居泰國時,先後師從潮州音樂家謝少圃、王澤如等學習琵琶、古箏演奏技藝,成為當時的潮樂名家,被譽為“琵琶蘇”。期間,他經常參加旅泰華僑音樂組織的演出活動,表演潮樂合奏和箏獨奏。
由於他醉心於潮樂藝術,1933年,他從泰國回故鄉安居,參加當地“民間樂館”(業餘音樂組織)的表演,並開始向年輕一代潮樂愛好者傳授潮樂技藝。1953年,潮州成立了“潮州民間音樂研究室”,蘇文賢任創作組長,開始比較系統地收集、整理潮州民間音樂,排練節目。1956年,又成立了潮州民間音樂團,蘇先生一行八人於當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音樂周匯演。蘇文賢參與創作和改編並演出了節目,如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慶豐收》,潮州音樂合奏《柳青娘》、嗩吶曲《粉蝶採花》,弦詩樂《寒鴉戲水》、《昭君怨》等。其中《寒鴉戲水》和《昭君怨》獲得優秀節目獎。載譽歸來的演出隊又被派到上海等地巡迴演出,使潮州音樂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的流傳。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還被推選參加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榮獲金獎,潮州音樂從此蜚聲國內外。1956年10月,蘇文賢應邀到東北音樂專科學校(今“瀋陽音樂學院”)講學,傳授潮州箏藝。
1958年,廣州音樂專科學校(今“星海音樂學院”)剛成立,即聘蘇文賢到校任教。他開設了潮州古箏、二弦、琵琶及潮州音樂合奏四門課程,為潮州音樂進入高等學府開了先河。1961年8月,蘇文賢編寫了一冊《潮州古箏教材》赴西安參加全國第一屆古箏教材會議,在會上,他還為全國各音樂院校演奏錄音幾十首潮州箏曲,使潮州箏藝得以在全國各音樂院校傳播。蘇文賢對潮樂藝術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每天堅持學習鑽研琴藝。他善於吸收眾家之長,兼收並蓄,既融會貫通,又觸類旁通,創新發展。除了琵琶、古箏之外,他還擅長演奏其它樂器,如領奏擔綱的二弦及揚琴、椰胡、三弦、洞簫等。
蘇文賢既尊重傳統,又不墨守成規。他創造性地將一首三板曲(相當於1/4拍)作引子,引入頭板曲(相當於4/4拍子),再經催板接回三板作尾聲,形成弦詩樂一種新的板式結構,從而突破了傳統的套曲格式。比如他用三板曲的《川山龍》作引子,接頭板曲的《平沙落雁》,催板后再接《川山龍》,這一處理使樂曲顯得生機勃勃,更具韻味。這種板式結構,如今已成為潮州弦樂廣為流傳的演奏曲式。
蘇文賢除了教學之外,還參加過許多重要的演出活動,並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東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寒鴉戲水》、《粉蝶採花》、《賀新春》、《浪淘沙》、《昭君怨》等幾十首古箏曲及弦詩樂合奏曲,使潮州音樂、潮州古箏的美妙音韻傳播四方。這些精湛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樂曲經常在電台播放,韻味無窮,百聽不厭。
1971年8月11日,蘇文賢悄然逝世。所傳箏曲,經後人整理為《潮州箏曲》。
蘇文賢先生是比較系統向北方介紹傳播潮州箏藝的領先人物,對瀋陽音樂學院的古箏教材建設作出了貢獻。
1962年,蘇老將珍藏多年、數量眾多的頗為罕見的珍貴潮樂古譜“弦詩譜”(二四譜)借閱與曹正先生,並允諾轉錄,和趙玉齋的箏曲合編成冊,交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為研究和探討民間古代“弦索譜”提供了可靠和有利條件。這份古譜現已成為引起國人重視古譜研究的依據,蘇老功不可沒。
八十年代以來,蘇老的後人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任教的蘇巧箏、陳天國,與市鼓手陳鎮錫合作,出版《潮州大鑼鼓》一書,該書首次以五線譜為記載,並創立各種鑼鼓樂記錄符號,把潮州大鑼鼓傳播至海內外。
此後,陳天國(音樂學院教授)又出版《潮州禪和板》;蘇巧箏在香港定居后,又出版《潮州箏藝》,其中包括對潮州弦詩樂和潮州“二四譜”的研究論文。可謂薪火相傳,世代不滅。
蘇文賢的一生,為潮州音樂的繼承、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97年12月3日,星海音樂學院、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廣東省音樂研究所聯合舉辦“著名潮州音樂家蘇文賢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對蘇文賢生前為潮州音樂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