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鑼鼓
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形式
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其主要是以打擊樂為主,是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
潮州大鑼鼓以打擊樂為主,是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被西方稱之為“東方交響樂”。
潮州大鑼鼓作為古老的民俗文化,廣泛流行於粵東、閩南以及東南亞一帶,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鑼鼓的風采。每逢年節或地區風俗佳節,大鑼鼓便聲震百里。
潮州大鑼鼓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擊管鼓的記述,說明那時已有鼓吹樂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齣劇本《劉希必金釵記》中有“三棒鼓”和“得勝鼓”的鑼鼓字譜記錄。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鏡記》“睇燈”場中,對潮州元宵佳節的描述有“鼓樂吹唱”、“滿街鑼鼓鬧喧天”的詞句。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鼎盛,音樂也隨之發展,鑼鼓樂在舞台和民間已十分流行。每逢節日慶典,大鑼鼓班便列隊遊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廣場台榭,進行演奏比賽,並成為潮州民間習俗。
潮州大鑼鼓
1951年,邱猴尚、陳松等組成的大鑼鼓隊,赴廣州參加歡迎蘇聯紅旗歌舞團訪問廣州的演出活動。1952年,他們又到漢口參加中南地區的民間藝術會演,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拋網捕魚》獲得優秀節目獎。
潮州大鑼鼓
1957年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榮獲金質獎章,為潮州音樂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95年,德國埃爾森大學教授卡爾·勞達格一行蒞潮訪問,市民間音樂團演出了潮州大鑼鼓《關公過五關》,被德國教授稱為"東方交響樂"。
2000年,市民間音樂團鑼鼓隊在無錫市舉行的"中華鼓王大會"中,獲"優秀表演獎",鼓師陳鎮錫獲"中華鼓王"稱號。
潮州大鑼鼓
2010年9月16日,潮州大鑼鼓參加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榮獲銀鼓王獎。
潮州大鑼鼓的遊行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杆,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一般都是女青年。扛標姑娘只穿襪子不穿鞋,盛裝墨鏡,婀娜多姿。隨後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娃娃們還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
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
潮州大鑼鼓的演奏分為長行套和牌子套兩種。長行套常見於喜慶和節日遊行,演奏一些長行鼓點;“二板鑼鼓”、“三板鑼鼓”。樂隊行列如長龍出海、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牌子套則由許多不同宮音系統的牌子曲聯綴而成。成套曲目以表現歷史故事為主,結構緊湊、疏密相間、技法全面、風格獨特、規範性強、極富地方特色。
長行套:由民間的嗩吶鼓手班為適應遊行和廣場演奏的需要發展而成。鼓手班一般只有嗩吶、蘇鼓仔、鈸仔、欽仔、月鑼,亢鑼等。由蘇鼓仔增大而為柿餅鼓,再由柿餅鼓發展至直徑2市尺的尖腳大鼓,大鑼和大鈸也由2個鑼1個鈸增加到4個鑼2個鈸,最多增加到24個鑼8個鈸,常用為8個鑼4個鈸,並配以深波和蘇鑼。管弦樂除大嗩吶、小嗩吶外,增加大鑼鼓笛(28節笛)、洞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雲鑼等。大鑼鼓常用鼓樂段有:火炮鼓,洗馬鑼鼓,拗槌鑼鼓,相思鑼鼓等。管弦樂的二板長行套和三板長行套常用樂曲有:“過江龍”、“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鬧江州”等。在遊行時,鑼鼓套與管弦樂曲交叉進行,雄壯粗獷的大鑼鼓聲和優美悠揚的管弦樂聲此起彼伏,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牌子套:又稱套曲鑼鼓。由民間嗩吶鼓手班搬演正字戲曲牌音樂鑼鼓演變而成,約形成於清代咸豐年間 (1851—1861)。大鑼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於表現戲曲人物故事情節。一個套曲鑼鼓由若干音樂曲牌聯綴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內容。
潮州大鑼鼓流傳下來的套曲鑼鼓有18套,分為文套套曲鑼鼓和武套套曲鑼鼓。所用樂器以大鼓、中鼓、斗鑼、大鈸、小鈸、亢鑼、深波、蘇鑼、欽仔、月鑼等;管樂則以嗩吶、笛子為主,此外還有椰胡、揚琴、叄弦、琵琶、提胡、大胡等。演奏大鑼鼓時以大鼓為中心,司鼓者通過生動的鼓點、音色的變化以及吸收了中國拳術、劍術的手勢結合擊鼓、指揮的動作,在演奏時以不同的底鼓節奏(又稱“明介”或“實介”)和抑揚收放的手勢(又稱“暗介”或“虛介”)帶領樂隊的情緒和演奏,表現了獨有的氣勢和色彩。
1.文套,以嗩吶和小鑼鼓為主要樂器,有文靜溫柔的特點,長於表現悲歡離合和兒女之情,如《拋網捕魚》、《擲釵》等。2.武套,以大鑼鼓和大嗩吶為主要樂器,具有氣勢雄偉的特點,善於表現古戰場的格鬥場面。如《關公過五關》、《薛剛祭墳》等。當代整理和新創作的套曲鑼鼓有《雙咬鵝》、《大戰三利溪》、《春滿漁港》、《喜送豐收糧》等。主要用於舞台演奏。
潮州大鑼鼓傳統曲目共有十八大套,分別是: 《拋網捕魚》、 《陳春生 告官》、 《復中興》、 《薛丁山三休樊梨花》、 《薛剛祭墳》、 《十八寡婦征西番》、 《秦瓊倒銅旗》、 《六國封相》、 《黃飛虎反歌》、 《綠袍相擲釵》、 《關公過三關》、 《岳飛大戰牛頭山》、 《十仙蟠桃會》、 《天官賜福》、 《洪邁追舟》、 《八仙慶壽》、《雙咬鵝》和《鬧雞》。
《拋網捕魚》 該曲由西秦戲《二度梅》某些場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組成,全曲內容按劇情分為三個自然段落。第一段描寫梅良玉、陳春生投江自殺;第二段描寫陳春生被漁婆母女解救,留宿於漁家的經歷;第三段描寫陳春生被漁婆招為快婿並擇吉成親。
《陳春生告官》 該曲也是由西秦戲《二度梅》某些場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組成。內容描寫陳春生被漁家母女救后招為快婿,漁女被知府公子搶去,陳春生寫狀告官,經過——番周折,最後一家團圓的故事。
《復中興》 該曲由《王莽篡位》中若干場面的唱腔和曲牌組成,全曲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描寫馬武歸劉秀;第二段描寫吳漢殺妻;第三段寫殺王莽。
《薛丁山三休樊梨花》 該曲描寫唐代薛仁貴徵西,兵至樊江關,遣子薛丁山與樊梨花交戰,二人一見傾心,互訂終身,薛仁貴為二人完婚。因薛丁山疑心,三休樊梨花,后誤會解除,夫妻和好。
《薛剛祭墳》 該曲描寫的是唐代名將薛門這后薛剛因大鬧花燈,驚倒皇帝,踏死太子,致累一家三百六十餘口被戮埋於鐵丘墳;薛剛與妻子夜祭鐵丘墳,被武三思追殺,兩人戰敗逃走衝散;鑾英產下一男,取名薛葵,帶子避難的情景。
《十八寡婦征西番》該曲描寫的是宋代楊家將十八寡婦征西番的情景。由楊令婆考武、寡婦出兵、出番將、楊勇中箭、楊五郎下山、楊五郎點陰兵、團圓等樂段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