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牛肉

滷製、壓塊凝固后製成的牛肉

小車牛肉是一種滷製、壓塊凝固后製成的一種美食,地方風味濃厚,歷史悠久。可究竟有多久,由於沒有有關記載佐證,誰也說不清。當地製作售賣的小牛肉應該在明朝就有了。現在很多飯店都會有這道美食,深受大眾喜愛。

歷史故事


牛肉
牛肉
嘉靖年四年(公元1525年),清化三街謝昭中了進士后,被明荷花公主招為駙馬,回鄉探親時,在游山賞竹之後,品嘗了當地的小車牛肉,立即被其鮮美的味道所吸引,感覺比宮中的佳肴更有風味,更好吃,便欲長期住下。嘉靖皇帝知道后,就在清化鎮周圍修了一座土城,共分五門五關,即北門、南門、西門、東北門、東南門,北關、南關、西關、東南關、東北關。又修造了荷花公主府,以便公主居住,常吃到小車牛肉。
博愛當地,過去製作售賣小車牛肉一般只是在秋冬和初春,主要是因為夏季滷肉的湯料無法凝固,也不宜存放。逢集趕會售賣時,將加工好的牛肉捆綁在獨輪小車上,推到市場,不用吆喝,自會有人圍上買上一兩斤,或用烙饃卷食,或回家配上倆小菜,與朋友家人小聚分享。

製作方法


小車牛肉,歷史悠久,久享盛名,譽滿太行交界處的山西、河南、陝西、河北。之所以醇香可口,綿軟鮮嫩,是和它特殊的工藝分不開的,一是殺牛時血水要放盡;二是按部位選料,順骨縫切成1-2公斤的肉塊,在清水中浸泡,去凈血污;把湯鍋洗凈,放入清水,將水燒至小沸時,下入牛肉,加適量食鹽,花椒、茴香草果等大料,小火燜煮,出鍋,涮掉血沫;然後將晾涼的肉塊,放入大沙鍋的老湯內,放肉時,底層先放前肘、后肘、后臀,中間放腱子,最後放肚廂皮、肋條、牛蹄筋、牛頭肉等雜肉,填滿冷湯,加香料包、食鹽燜煮至筋軟肉爛。

文獻記載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第15版發表了《馬子祿拉麵:讓人回味》,首次在人民日報上披露了蘭州牛肉麵的起源,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但因歷史久遠已無法考證。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蘇寨村(今河南博愛縣月山鎮蘇寨村)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后帶到蘭州,經陳氏後人陳和聲、回族廚人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后,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在之後200多年的歲月里,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聞名,獲得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食客的好評,199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經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接管經營,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