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詞語概念
心靈(而非靈魂或精神),一個器官,是將動物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與植物區分開來的分界線。心靈是一個生命場,它是以“場”這樣的一種形式與我們的其它器官發生相互作用的;同時,心靈也是一個能量場,它的能量是通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後轉化而來的,並且,這部分能量只會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被消耗掉;心靈更是一個情感場,它通過各方面的情感表現出來,心靈不是捉摸不透的。
心靈[詞語概念]
(1) [clever;intelligent]∶心思靈敏
(2) [thoughts and feelings]∶思想感情
1.思想感情。
南朝 宋 顏延之 《庭誥文》:“幸有心靈,義無自惡。”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唐 權德輿 《侍從游后湖宴坐》詩:“心靈一開曠,機巧眇已疏。”
梁啟超 《醫學善會敘》:“保種之道有二:一曰學以保其心靈,二曰醫以保其軀殼。”
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美出自心靈,出自作者的高尚的情操。”
2.佛教指人的意識、精神、靈知。《楞嚴經》卷一:“汝之心靈,一切明了。”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推極神道,原本心靈。”
3.心思靈敏。《西湖佳話·西泠韻跡》:“﹝ 蘇小小 ﹞早生得性慧心靈,姿容如畫。”參見“心靈手巧”。
心靈,是將動物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與植物區分開來的分界線。
就人類的心靈而言,它不是我們的頭腦(在這裡,頭腦是大腦、小腦及腦幹等結構的總稱),它也不是我們的心臟,總之,它不是我們的肉體,但,它就在我們的頭腦里,在我們的心臟里,在我們的每一寸肌膚里。人類的心靈是一個場,一個生命場,這樣的一個場有一個能量聚集的中心,那一個中心在我們的腹部。它是隨著作為個體的生命的誕生而誕生的。心靈有屬於它自己的組份以及屬於它自己的功能,就如同頭腦有它自己的組份與功能一樣,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心靈也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頭腦的一種功能;並且,就如同肉體一樣,心靈有著屬於它自己的成長與發育的過程和規律,儘管,在無數的因素的影響下,它不一定能夠成熟。
我們的心靈蘊含有我們的氣質(而非性格),我們的慾望與本能。另外,心靈有屬於它自己的判斷與特有的“思考”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建立在先天因素的基礎之上,同時有賴於後天的經驗的積累;我們的選擇——也即決定,是行動之前的東西——是由我們的心靈所作出的,而非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由我們的頭腦所作出的(頭腦只可能產生動機,儘管有的時候,頭腦在我們的選擇與行動之間可能發揮著“橋樑”的作用),當然,假如願意的話,我們可以將心靈的選擇的功能稱之為自由意志;心靈是能量的調配者,儘管作為能量的調配者它並不是唯一的;心靈是一個感受器,是我們的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的感受器,也就是說,我們的喜、怒、哀、樂、焦慮、恐懼以及喜歡、厭惡等感受是屬於我們的心靈的,另外,我們的自卑、自信及信心等也不是頭腦的感受,它們同樣是屬於我們的心靈的感受。而且,心靈的感受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當我們喜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表現得好像怒一樣,但我們不可能同時是怒的,就如同當我們的舌頭感受著甜的時候它不可能同時感受著苦一樣,如此類推。再者,我們的態度——而非看法、世界觀、價值觀又或人生觀等(這些屬於頭腦的東西)——同樣是屬於心靈的,譬如我們的接納,譬如我們的包容,譬如我們的關注,譬如我們的擔心,譬如我們的執著,譬如我們的在乎,譬如我們的對抗態(而非對抗),再譬如,我們的嫉妒。
作為人類的心靈有兩種狀態,其一是精神分裂,另外一種狀態就是愛。前者是因了我們對我們所感知到的終有一死的這樣一個事實的不接受而誕生的,這樣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這樣的人們稱之為精神分裂者,同時,作為一個因素,精神分裂會對精神分裂者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及表現等產生影響;而後者則相反,處於這一狀態的人感知到但接受了終有一死這樣的一個事實,這樣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這樣的人們稱之為愛者,也就是說,在這裡,作為一個定義,愛不是一句話語,愛不是我們的思想,愛也不是我們的行動,愛是心靈的一種狀態,而愛者就是在愛的狀態下思想著、感受著、選擇著、行動著以及表現著的人。但,心靈如何地去面對死亡只可能取決於它自己(的選擇),而與我們的頭腦無關。當然,對心靈的這樣兩種狀態的區分顯然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上的,那就是,首先,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 死亡意識曾經於我們的身上發生過,也就是說,在這裡,死亡不僅僅意味著個體生命的終結,同時意味著“自我”的消亡。
繼而,人是個體的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的總體都是不同的,也是不可能相同的,精神分裂的程度亦有輕有重,因而,精神分裂者的表現亦會多姿多彩。而實際上,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以及各種各樣的神經症也好,心理障礙也罷,它們都只不過是精神分裂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罷了。當心靈處於精神分裂的狀態之中的時候,它是會痛(苦)的,並且,美的感受難以發生,儘管美的判斷是屬於頭腦的。心靈處於愛的狀態之中的人是充滿力量並具有創造性的,他們的心靈深處不存在著可供恐懼賴以滋生的“土壤”,同時,對於處於愛的狀態之中的心靈而言,心靈的“思考”或企圖是不需要的與沒有立身之處的,因為,處於愛的狀態之中的心靈是“明澈”的;只是,假如我們自身的心靈不處於愛的狀態之中的話,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體驗著愛,又或者說,我們就不可能在愛的狀態下體驗著。
就如同生理的發育具有階段性一樣,心靈的發育也有它自己的階段性。在結構與功能一節中已經指出,心靈蘊含著我們的氣質、本能,它是我們的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的感受器,它有屬於它自己的判斷與“思考”的功能,並且同時,也是我們的選擇的作出者。對於一個初生的嬰兒來說,他的氣質已經成型,性的本能處於潛伏之中。此時,在各種各樣的感受下,心靈執行著屬於它自己的作為選擇的權利,當然,作為一項功能而言,我們可以說,嬰兒的選擇的功能亦已經成熟了。並且,心靈開始了它的喜歡,開始了它的不喜歡,它有它的情感的取向。至於他的情感,在嬰幼兒卻是逐漸成熟的。一開始是喜與哀,當嬰兒誕生的時候,怒、焦慮、恐懼以及憂鬱等情感是不存在的,這些情感是伴隨著我們的生理感受的發育成長而被催化的。至於心靈的判斷與“思考”功能,此時,它在經驗上是有欠缺的,它的“成熟”需要時間去積累。至於心靈的態度,它是隨著自我意識的發生而被催生的,具有可塑性的、與因人而異的。
孩子發育到一定階段,自我意識自然產生,它的產生是屬於頭腦的,但會“傳遞”給心靈。假如一個孩子是處於愛的環境之中的話,那麼,對於他的心靈的發育是一件幸事,就如同一粒丟在沃土上的種子會茁壯成長一樣,我們的心靈也會本然地、茁壯地成長。然而,人類社會並非沃土,孩子們存在於普遍的“不愛”的環境之中,因而,幼小的心靈是容易受傷的,這樣的時候,心靈往往會建立起一個幻象,一個包含有強大的、勇敢等內容的“我”的幻象,並時刻關注著它,又或通過這樣的又或那樣的方式去維護它、甚或建設它,也就是說,心靈成為了它親手製造的“我”的奴隸,這樣的時候,心靈處於“扭曲”之中,進而痛。假如喜歡的話,我們可以將心靈這樣的狀態稱為假性精神分裂,相應的人們稱為假性精神分裂者,當死亡意識發生而我們的心靈對之加以拒斥的時候,“永不死”自然地加入到“我”的內容之中去,進而,假性精神分裂者成為了之前所提及的精神分裂者。當然,就如精神分裂者一樣,基於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假性精神分裂者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另一方面,假如我們的心靈對死亡不加以拒斥的話,“我”就會消失,愛自然出現,假性精神分裂者或精神分裂者脫變為愛者。當然,這裡要指出的是,心靈所關注的“我”與由頭腦產生的自我意識中的“我”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前者是被製造的“我”,而後者是被發現的“我”。以上就是心靈發育與成長的大致過程。
傳統上,潛意識是相對於頭腦而言的,這裡也不例外。當然,這裡的“心”是“心靈”的簡稱。那麼,心的潛意識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它的意思是,當心靈的感受、態度、“思考”、選擇等不為我們的頭腦意識到的時候,相對於我們的頭腦而言,它們就成為了心的潛意識。這裡只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處於戀愛中的人們常常說愛對方,他們(的頭腦)也往往以為在愛對方,但實際上更多的情況只不過是心靈企求被愛與佔有罷了,當戀愛失敗的時候,也就是說某一方的心靈的企求沒有達到的時候,“愛”可化成恨,這往往就是由“愛”生恨的原因了,而實際上,真正的愛又怎會生髮出恨呢?
這裡要指出的是,我們都能感受到心靈的喜、心靈的怒、心靈的哀、心靈的恐懼、心靈的痛苦等等,然而往往地,我們卻沒有能將心靈作為一個器官去把握,並且以為它們是屬於我們的頭腦的功能;只是,當這樣的時候,我們並沒有什麼過錯,我們的頭腦並沒有什麼過錯,因為,有些東西,你感受到就感受到了,感受不到就感受不到了;對心靈作為一個器官的感知不需要通過我們的思考,不需要通過我們的研究,而只需要通過我們的直覺,我們頭腦的直覺。然則,直覺又是個什麼東西呢?作一個比喻——直覺也就是你眼前的那棵樹,當閉上雙眼的時候,你不可能通過思考去看到它。另一方面,實際上,作為器官的心靈是以“場”這樣的一種形態存在的這樣一個觀點的提出還只是一個推測、一種假說,尚有待我們的進一步驗證,假如我們有興趣對其進行驗證的話,又或,假如我們認為其有必要被驗證的話。
文學意義上的心靈
心靈就是心靈,是以一種氣場的形式存在。極具抽象意義,等於什麼都沒說。
哲學意義上的心靈
一元論:
唯心主義:心靈是非物質靈魂的別稱,一切物質概念都是心靈的假象。
代表言語:請你給我一個理由,讓我相信物質事物的存在。
唯物主義:心靈是由物質肉體及其大腦神經脈衝刺激做出的物理反應,所產生的思維。
代表言語:一切現象不過是生物-
二元論:非物質的靈魂為最高命令工具,與大腦相連接,並指揮大腦做出等等反應,靈魂所下達的命令以及大腦所產生的思維相互作用的現象稱為心靈。
據報道,芳齡16歲的印度高中生辛吉妮·塞古塔天生麗質,平素酷愛歌舞,曾出演過多部孟加拉語電影,是個人見人愛的天才美少女。上個月,她參加了加爾各答市孟加拉語電視台舉辦的一場歌舞真人秀大賽,經過長達3天的白熱化較量,辛吉妮一路過關斬將,從數百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然而在決賽中,意外發生了。當辛吉妮自鳴得意地表演完畢時,一名主席台上的“毒舌評委”毫不客氣地批評道:“你今天的表演無精打采,很差勁!”羞憤難當的辛吉妮彷彿遭遇當頭一棒,只見她久久地呆立在那裡瞠目結舌,接著白眼一翻當場昏倒在地。工作人員將陷入昏迷狀態的辛吉妮抬上擔架,用救護車送往當地醫院搶救。經過輸氧等緊急處理,辛吉妮慢慢蘇醒了過來,可是目光卻失神而又無助。
據辛吉妮的同校夥伴、同樣參加此次比賽的阿比拉介紹,辛吉妮此前在一次校內比賽時,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昏倒情況,當時醫生曾建議她不要繼續參加如此激烈的比賽。阿比拉同時指出,辛吉妮發揮失常還與其父母親對她的期望值太高有很大關係。
日前,辛吉妮的情況急轉直下。她先是失去了語言能力,接著連四肢也無法動彈。更讓人傷心的是,她彷彿得了失憶症——不僅對自己曾經出演過的電影無動於衷,甚至連家人和家中所有物品的名稱都回憶不起來!
無奈之下,家人只得將幾乎陷入植物人狀態的辛吉妮再次送往醫院。由於加爾各答醫院對辛吉妮的病情束手無策,家人不得不於27日用飛機將她轉送到設備更完善的西孟加拉邦省立醫院。然而即使是後者的頂尖醫生,也對辛吉妮的病情無能為力,不知如何對症下藥。(摘自2008年6月30日《齊魯晚報》)
在上面的這一個故事裡,辛吉妮發生什麼了呢?這裡要告訴讀者的是,辛吉妮的心靈“破碎”了,進而出現了以上的一系列癥狀,這樣的情況是藥物所難以治癒的。接著要指出的是,心靈“破碎”又或“破裂”發生的誘因不一定是“負面”的,它也可能是“正面”的,譬如,“范進中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