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

降結腸與直腸之間一段結腸

乙狀結腸指在左髂嵴處起自降結腸,沿左髂窩轉入盆腔內,全長呈“乙”字形彎曲,至第3腰椎體平面續於直腸的一段長約40cm大腸,稱乙狀結腸。結腸的一部分,在左髂嵴平面與降結腸相連,至第三骶椎平面續於直腸,位於左腹下部及小骨盆內,呈“乙”狀或“S”形彎曲,正常人除腹壁過厚者外,在左下腹可以觸及,呈光滑、稍硬的圓桶狀,粗細如蠟燭,小兒因年齡的不同而粗細不等,無壓痛。乙狀結腸可發生炎症和腫瘤,小兒少見。不能觸診時,可做乙狀結腸鏡檢查。

概述


繫結腸的一部分。呈乙字形彎曲,自左側髂嵴處接降結腸,至第3骶椎上緣處續於直腸。系膜長度、形狀、位置差異性很大。乙狀結腸有時突向右上方,有時下降入盆腔,與盆腔器官接觸。乙狀結腸借系膜附於大骨盆側壁。乙狀結腸由於系膜較長,在突然改變體位時易發生腸扭轉;由於腸內容物易在此處積滯,多可形成糞塊,觸診時可觸及腸塊狀物;本處亦為炎症、腫瘤多發部位。
上承降結腸、下接於直腸的一段結腸。在成人長約40~45cm,有系膜固定,活動度大,是憩室、腫瘤的好發部位。乙狀結腸也叫S狀結腸,結腸的一部分,與降結腸相連,在左髂骨附近,形成“乙”字形,下連直腸。乙狀結腸癌:為結腸癌的一種,其發生部位為乙狀結腸。

解剖結構


乙狀結腸是位於降結腸和直腸之間的一段,因該段腸管常呈“乙”字形彎曲,故有此名。約於左髂嵴的高處與降結腸相移行。乙狀結腸的彎曲方向,起初向內下方延至盆腔入口附近,於腰大肌的內緣,便轉向內上方,形成第一個彎曲。此彎曲的位置極不固定,一般大都在盆腔內。腸管向內上方越過髂總動脈分叉處,又轉而向下,形成第二個彎曲。該彎曲的位置也不固定,有時可位於正中線的左側。從第二個彎曲下降到第3骶椎的高度時便延續為直腸。
乙狀結腸是腹膜內位器官,它完全被腹膜包裹,並形成乙狀結腸系膜。該系膜將乙狀結腸連於左髂窩和小骨盆後壁,系膜根的附著線常呈“人”字形。乙狀結腸系膜在腸管的中段較長,向上、下兩端延伸時則逐漸變短而消失。因此,乙狀結腸與降結腸和直腸相移行處均被固定而不能移動。而中段則有較大的活動範圍。乙狀結腸系膜的長短並不十分恆定,一般在小兒較長,有時如系膜過長、則可能是造成乙狀結腸扭轉的因素之一。

乙狀結腸疾病


炎性腸病

特發性炎性腸病包括克隆病(Crohn’sdiseae)(迴腸炎,節段性腸炎,肉芽腫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局灶性,常經腸壁全層的小腸和/或結腸病變伴有腸道外表現為克隆病的主要現象。從直腸往近端伸展的彌散淺表的結腸粘膜的炎症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特徵。雖然這2種病均可伴有腹瀉,在潰瘍性結腸炎時血性腹瀉更常見。炎症腸病的特徵為不可預言的複發。間發的感染,應用抗生素或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或過劇的應激增加了發作的次數和程度。
包括飲食控制,營養和情緒支持,止瀉和抗炎藥物的個體化內科治療常能控制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病,儘管有複發的趨勢。
潰瘍性結腸炎的手術指征為嚴重併發症,最有力的內科治療仍反應差,或過度的藥物副作用(例如,類固醇)。結腸切除和迴腸造口或結腸切除和迴腸肛管吻合根治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粘膜切除和迴腸貯袋術後生理上的調整需要很多個月。然而,大部分病人保留節制功能每日4~8次液狀大便。很多病人在應用止瀉藥和/或歐車前(psyllium)纖維補充後排便次數減少。貯袋類(迴腸貯袋內炎症)併發於約15%病例且一般對1個療程的甲硝噠唑起反應。
克隆病的手術指征為持久性腸梗阻,膿腫,不可控制的出血,穿孔。重癥結腸病時可能需要作全結腸切除和迴腸造口術。然而,在腸切除和腸吻合后複發率約為80%。

乙狀結腸冗長

乙狀結腸冗長的診斷和治療:結腸各段均可以出現冗長,一般認為超過標準值長度的35%~40%可診斷為結腸冗長症,乙狀結腸活動範圍達到右上腹或右下腹部,也可認為是結腸冗長症。本例術中未測量乙狀結腸及其系膜的長度,術后病理測量的長度為37cm,與福爾馬林浸泡后長度縮短有關,另外,結腸各個部位的長度是否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結腸冗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和鋇劑灌腸,本例病史典型,鋇劑灌腸可見脾曲結腸冗長、懸掛較高並形成曲折,乙狀結腸形成數個曲折、盤曲於盆腔,降結腸下部及乙狀結腸未見明顯的結腸袋形、呈現臘腸樣,黏膜相見脾結腸扭曲摺疊,未見骶骨直腸分離。結腸臘腸樣改變與長期排便困難導致慢性疲勞性損傷有關。鋇劑灌腸可以直觀的反映結腸冗長的狀況,但也要結合其他臨床資料綜合考慮,本例鋇劑灌腸考慮Ⅲ型結腸冗長,但術中見結腸肝曲、脾曲長度略長,達不到冗長的標準,因此診斷為乙狀結腸冗長並作相應的處理。結腸鏡檢查對冗長的診斷意義不大,對結腸病變部位的判斷也不夠準確(本例腸鏡報告進鏡90cm至回盲部),但可以排除其他病變,如結腸冗長也可伴有結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