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城區望嵩路上。又稱文廟,坐北面南,地勢北高南低。南北長300餘米,東西寬50多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院內中軸線明顯,排列有大成殿、啟聖宮、名宦、鄉賢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餘間。據建築形式考證,可能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個群體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1983年在原汝州學宮(也稱文廟)的部分建築基礎上改建了中國汝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汝州市唯一的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於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又稱黌學,是古時童生、秀才們學習、聚會的地方,位於汝州市區望嵩中路東側,面向中大街,北抵火神廟街,與文廟相互連通成為一片密不可分的建築群。學宮、文廟建築群是汝州市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初建於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正德汝州志》記載:汝州學宮學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為學宮,後於明永樂十四年重修。明崇禎二年和民國五年學宮兩次被毀,“殿廡滲漏……牆壁多頹”。學宮南北長325米,主體部 東西寬50餘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佔地約22畝。東西各附一跨院,其特點為:建築排列有序,中軸線明顯。現有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啟聖宮、名宦祠、鄉賢祠等大小殿堂116間,系明、清建築,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整。其中,大成殿系學宮內最大建築,單檐殿式,面闊5間,進深2間,進深8米,開間面寬4.38米,東西次間面寬3.35米,東西梢間面寬3.1米,綠瓦獸吻,飛檐斗拱,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頗具權力象徵,殿內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子牌位。殿內設有一排楹柱,孔子塑像一尊,孟軻曾參、顏回、孔仍塑像各一尊,端木賜冉雍、宰予等12賢人塑像各一尊。殿門上曾懸掛過清朝歷代皇帝書寫的匾額,具體為康熙二十三年(1634年)頒“萬世師表”、雍正三年(1725年)頒“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頒“與天地參”、嘉慶四年(1799年)頒“聖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頒“聖協時中”等5塊。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物部門投資了50萬元進行整修,重修了明倫堂、名官祠、鄉賢祠,收藏有汝瓷、汝石、汝貼等各種文物2000餘件。
目前,在原汝州學宮(也稱文廟)的部分建築基礎上改建了汝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汝州市唯一的縣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該博物館於1983年開始籌建,1985年開館,以陳列古今汝瓷為主,其它陳列為副。2001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在汝州召開,得到專家們的讚賞。館內藏品豐富,有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瓷片資料,有名貴的宮廷汝瓷和藝術汝瓷。其中汝瓷天青釉洗光亮瑩潤,開片密布,裹足滿釉支燒,製作講究,工藝精湛,系北宋宮廷御用佳品,是國內罕見的珍品;汝瓷荷葉口瓶,器形高大莊重,工藝精良,天藍色釉層勻凈,密布開片,是北宋時期珍品。另外還有新、舊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等珍貴藏品。博物館現有三個基礎陳列室,第一陳列室以陳列建國后縣政府遵照周恩來總理“恢復汝瓷生產”的指示,組織恢復汝瓷生產過程中各個時期燒製成功的汝瓷精品和汝瓷生產的新工藝過程為主;第二陳列室陳列各汝窯遺址瓷片、標本、制瓷工藝、窯爐模型及宋代精美瓷器和朱氏仿古汝瓷等;第三陳列室展出汝州三寶之一──汝貼。汝瓷博物館經過不斷的完善,大部分建築已翻修一新,館內綠樹成蔭,松柏成行,各種花卉芬芳爭艷,各展廳寬敞明亮,設施齊全。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曾題詞:“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美盡美也。”

詳細情況


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成坊為文廟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廟南端,系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殿台高築,柱礎作圓鼓形,高檐柱,細小昂,耍頭作捲雲狀殿頂施青瓦,有脊飾。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後,面闊3間,進深2間。整個建築被後人改建。
大成殿位於文明坊之後,系單檐廡殿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2間,緣瓦獸吻,正檐斗拱。殿內設楹柱4根,正間正中脊檁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字樣。
啟聖宮,居大成殿之後,系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造型簡單,無其它裝飾。
重點保護範圍:自圍牆起向南、北、東各30米,向西50米。
一般保護範圍:自重點保護區邊線外擴,東、西各100米,南北各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