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腔作勢

漢語成語

裝腔作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zhuāng qiāng zuò shì,意思是故意裝出一種腔調,做出一種姿勢,用來比喻故意做作。出自《西湖佳話·西泠韻跡》。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做作

釋義


拿腔拿調,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出處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娘娘不消著急,他這兩三日請我不去,故這等裝腔作勢。”羅廣斌 楊益言紅岩》第十三章“余新江望著眼前這個橫蠻無理,慣於裝腔作勢的敵人,氣憤地握緊了拳

典故


勢:姿態。故意裝出某種腔調,擺出某種姿態。《說岳全傳》六五回:“趙大、錢二還要裝腔作勢,地方鄰舍,俱來替他討情,二人方才應允。”魯迅《吶喊.一件小事》:“我想,我眼見你慢慢倒地,怎麼會摔壞呢,裝腔作勢罷了,這真可憎惡。”亦作“裝腔做勢”。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二:“黎大人聽見他不要謝儀,心上不過是不肯拿錢出去,既是他不要,就是了,還要裝腔做勢,勒令他三天要把小姐醫得全好。”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八:“文采仍舊裝腔做勢的答道:‘配給布,不是在唱酬神戲時做了帳棚么?”’亦作“裝腔作態”。葉聖陶《招魂》:“發抒她的生活實感,不玩弄詞藻,也不裝腔作態。”亦作“拿腔做勢”。《紅樓夢》二五回:“那賈環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著,命人點了蠟燭,拿腔做勢的抄寫。”《官場現形記》二四回:“你拿鏡子照照你的腦袋,一個冬瓜臉,一片大麻子,這副模樣還要拿腔做勢,我不稀罕!”亦作“拿班做勢”。《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元來他這妻子姓蘇,也不是平常的人。原是一個娼家女子,模樣也只中中,卻是拿班做勢,不肯輕易見客。”《儒林外史》五回:“兩個秀才拿班做勢,在館里又不肯來。”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虛張聲勢、道貌岸然、假屎臭文、妝模作樣、搔頭弄姿、裝瘋賣傻、拿腔拿調、無病呻吟、惺惺作態、虛情假意、裝聾作啞、搔首弄姿、裝模作樣

反義詞

神情自若、落落大方、自然而然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做作

例句

他講演時總有些裝腔作勢,不太自然。

英文翻譯


prune and pr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