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趙亞曾的結果 展開
- 趙亞曾
- 中國地質學家
趙亞曾
趙亞曾
趙亞曾,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區域地質學家。所著《中國長身貝科化石》等在系統分類和研究上屬國際先進。他與李四光的峽東地質工作奠定了中國南方地層系統之基礎。
對中國北方石炭紀煤系地層的釐訂為中石炭本溪統和上石炭太原統具有國際影響。他與黃汲清合著的《秦嶺山與四川地質之研究》是區域地質學之重要經典。是中國第一位因公遇害的地質英才。逝世前僅僅工作6年,各方面有此開拓性貢獻,丁文江悼詩“三十書成己等身,趙生才調更無倫”代表了科學界的公論。
1899年2月4日 出生於河北蠡縣。
1917年 畢業於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學,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
1919年 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學習。
1920年 參加籌組北京大學地質學研究會,為首批會員之一。
1923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留任古生物學助教,併兼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
1925年 赴東北南部調查石炭系煤田。
1926年 與李四光聯名發表重要地層學論著《華北古生代含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同年,與劉季辰調查浙江西部地質。
1927年 古生物學代表作《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上卷》發表。
1928年 任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技師兼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同年與侯德封、李春昱調查開平盆地附近地質。
1929年 與黃汲清經陝西秦嶺入四川,再下雲南,11月15日在雲南昭通縣閘心場被土匪槍殺。
河北省
趙亞曾直接從事地質工作僅僅6年,加上他大學地質系本科4年的學習,整個地質生涯也不過10年,然而他所取得的成就卻遠遠超過這短短時間的價值。
趙亞曾先生紀念碑
這當中最突出的是,他通過區域礦產調查,解決了重大地層問題,反過來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山東章邱煤田中之海成地層》一文就是他對石炭紀煤系地層新劃分之結果,有很大實際意義。翁文灝先生特為此文寫了“附志”(前言)。1928年冬,趙亞曾與侯德封、李春昱去開灤煤田調查,11月23日至12月6日短短23天中,即調查完畢,寫出內容豐富的《開平盆地附近地質》一文,論及地層、構造、礦產儲量,還附有1:5萬的《開平盆地及附近地質圖》及1:1萬的《唐山地質圖》 。
另一事例是對峨眉山地質的研究。那雄踞“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南邊的“離天三尺三”的峨眉山,直到1929年還是地質學上的處女地。趙亞曾利用野外工作間隙,花了5天時間,攀登峨眉山,3天上山,2天下山,完成了一幅地質圖和一幅地層剖面圖,還發現了化石。他不僅將峨眉山地層劃分清楚,而且比較準確地揭示了峨眉山的地質構造全貌。他把峨眉山地層劃分為震旦系、寒武系、二疊系、二疊系玄武岩、以及三疊系、侏羅系等層位。這一輝煌成就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令人敬嘆的。1929年8月間,中山大學地質系瑞士籍教授阿諾爾德·韓墨,舊譯“哈安姆”)率一地質調查隊(包括張鳴韶、李殿臣二地質學家)在成都見到趙亞曾,言及欲去峨眉山,向趙亞曾索要研究成果,趙亞曾毫無保留地給了他,並多方指點、提供線索。後來韓墨一行花了更多時間考察峨眉山地質,雖然其所取得的成果更多、圖件也更精細,但其對於地層及構造方面的結論卻並沒有超過趙亞曾。
趙亞曾與黃汲清在秦嶺山脈和四川盆地(主要是北部)所作的詳細調查材料,由黃汲清加以整理,於1931年以趙、黃二人名義發表了《秦嶺山及四川地質之研究》專著,堪稱中國區域地質中之重要經典。此書共分緒言、地理、地層系統、地質構造、經濟地質五章。在“地層系統”一章中,他們除援引了李四光、趙亞曾在三峽地區創立的若干地層單位名稱外,還創立了晚前寒武紀的秦嶺系(秦嶺軸)、震旦紀及寒武奧陶紀的柞水系、志留紀石壅子灰岩、泥盆紀的古道嶺灰岩及江油系和肐?寺板岩、石炭紀的略陽灰岩和鎮安系、二疊紀的草涼驛系、古生代變質地層岷江系和白水系、三疊紀的飛仙關係和嘉陵灰岩、侏羅紀的滴水鋪系、白堊紀至始新世的東河礫岩和徽縣系等,這些名稱大部沿用至今。“地質構造”一章中,除論述褶皺、斷層形態外,指出秦嶺山脈主要形成於海西期和燕山期造山運動。“經濟地質”一章中,論及了鐵、銅、金等金屬礦,鹽、煤、石油、天然氣、石膏等非金屬礦。此書著重指出了秦嶺是中國南北方的主要分界線。秦嶺北坡少雨、植被少、多黃土堆積,南坡則多雨、植被繁茂、無黃土沉積。他們對中國地質、地理上這一關鍵性地區的開創性研究是有重大意義的。
長身貝科化石
1927年,他發表了《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 (《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9號第3冊),此專著英文正文50頁,圖版4個。包括產自直隸(河北)臨城,山西陽曲、保德,奉天(遼寧)五湖咀,甘肅山丹的上石炭統瓣鰓類化石20屬,30種,其中2新屬,23新種。堪稱中國晚古生代瓣鰓類古生物學之重要奠基性著作。
同年問世的還有他的代表作—— 《中國長身貝科化石》的上卷(《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5號第2冊主要為“長身貝類”),其下卷(《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5號,第3冊,主要為戟貝亞科、長身貝亞科和李希霍芬貝亞科)則於1928年出版。在此2部專著中,他對晚古生代這一類重要化石作了綜合性的深入研究。他回顧了這類化石之研究,特別是分類之歷史,對名詞術語加以整理和釐訂。他修正了分類的原則,提出以3個主要形態因素,即:貝體輪廓、外表裝飾和內部構造為分類之基本依據。從而提出了嶄新的分類方案。他創立了瓦根貝、紋線長身貝、細線貝3個新亞屬(現已提升為屬),還建立了34個新種。在20年代末,不少國際同行也在總結這些古生物的分類工作,孕育著新的突破。趙亞曾卻率先發表了這樣高水平的成果,有力地促進了這些領域的發展。特別是他提出將內部構造作為重要分類依據的觀點,較當時採用單一特徵為主的分類顯然是一大進步。他這2部專著在幾十年內一直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
他於1929年出版了另一重要專著—— 《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 (《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11號第1冊),此書英文正文101頁,圖版11個,共計描述了8屬,42種,其中1新屬,30新種,分別產自甘肅武威臭牛溝系(C1)、華北及甘肅本溪系(C2)、華北太原系(C3)、貴州威寧石灰岩(C2)、貴州水城王家壩灰岩(C3)、中國南部蕉葉貝層(P1)。這部專著對中國石炭二疊紀石燕貝動物群之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它與前二部一起被國內外同行奉為經典之作。
此外,他1927年發表於《中國地質學會志》第6卷第1—2期的《棲霞石灰岩之腕足類化石》一文也是對其代表作之重要補充。
他在短期內能在古生物學上取得突出成就,主要與他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受到葛利普、李四光等名師指教、基本功紮實是分不開的。他不僅基礎理論與方法知識掌握牢,且外文也學得好,他不但精通英語,也懂德、法、日語,連當時傳播還不普遍的俄語,他也能在短時間內入門。這樣使他查閱文獻十分得心應手,解決科研問題自然如虎添翼了。
紡錘蟲
1923年夏,趙亞曾剛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而留任助教時,即協助李四光帶領高班學生去鄂西三峽東部實習,系統研究了黃陵至宜昌一線自黃陵花崗岩至寒武系的地層剖面,並作出了《1:10萬峽東地質圖》 。其成果與圖件於1924年以《長江峽東地質及峽之歷史》一文發表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3卷上。這當中,主要是創立了中國南方的地層系統,自上而下是:
其中,震旦系的標準分層系統,即自下而上:下震旦統南沱砂岩、南沱冰磧岩;上震旦統陡山沱燧石層、燈影石灰岩。這一系統一直沿用至今,為了避免名稱重複,將“南沱砂岩”改成了“蓮沱砂岩”。
趙亞曾在地層學上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對華北石炭紀含煤地層層序、時代歸屬、國內外對比方面的重要建樹。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成批歐美地質學家先後來到中國,進行了一般的路線調查。其中最著名的是德人斐迪南·馮·李希霍芬的工作,他對華北各省的含煤地層有相當詳細的記載。他找到的大量化石經德國古生物學家富勒希研究,認為主要含煤地層是下石炭統,19世紀20年代初,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對華北煤田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查,其中尤以王竹泉、譚錫疇等人的工作更為重要。他們從各煤田採得大量化石,經葛利普初步研究,同意了富勒希的結論,認為含煤地層是下石炭統。這一看法寫進了葛利普來華早期的經典著作《中國地質史》 ,直譯應為《中國地層學》)中。
趙亞曾
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同時,李四光對王竹泉等人採集的紡錘蟲(?類)化石進行了室內切片的顯微鏡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下部含?層屬中石炭統,上部含?層屬上石炭統。李趙2人結論不謀而合,於是聯名寫出一篇十分重要的論文《中國北部古生代含煤地層之分類和對比》,發表於1926年的《中國地質學會志》第5卷第2期上。該文附有《地層柱狀對比圖》及《含?灰岩之分布圖》。他們從腕足類和?類的研究出發,詳細對比了華北各煤田的地層剖面,確立了中石炭——本溪系和上石炭太原系的劃分對比。從而根本否定了富勒希和葛利普原定下石炭統的結論。他們的意見直到今天仍為廣大地質人員所遵循。
飛來峰
趙亞曾還指出,白水河地區有一條北東南西走向的大斷層,把古老變質岩系與“侏羅紀煤系”分開。經後人研究,特別是經物探證實,這便是控制著揚子地台西部邊界的“龍門山深大斷裂”(殼形斷裂),趙亞曾的早期見解對認識中國大地構造特徵有著深遠的意義。
趙亞曾英年早逝,引起整個中國地質界同仁悼惜。農礦部地質調查所、中國地質學會、北京大學地質係為他聯合舉行了追悼會,並在北平西城兵馬司衚衕地質調查所前院為他豎立了一塊大理石紀念碑。葛利普的悼文《趙亞曾君行述》發表於當年出版的《中國地質學會志》第8卷。文內說:“今趙君死矣,科學界頓失去一最誠懇最有望之同志,中國喪失其一未來之領導者,吾輩——其友若師——失去一益友而少他山之助,而尤以中國之損失為最大。”翁文灝的悼文《趙亞曾先生為學犧牲五年紀念》則刊於1934年《中國地質學會志》第13卷第4期,其中說:“趙君在所六年,調查則出必爭先,研究則晝夜不倦,其進步之快,一日千里,不特師長驚異,同輩嘆服,即歐美日本專門學者亦莫不刮目相待,十分欽仰,見之科學評論及通信推崇者,歷歷有據”,“青年學者中造就如此之速而大者,即在世界科學先進國中,亦所罕覯”。在翁文灝的悼文之後還刊有丁文江的《悼趙予仁》七律四首,如下:“三十書成己等身,趙生才調更無倫。如何燕市千金骨,化作天南萬里塵。半載崎嶇鄉夢遠,百重煙瘴客魂新。夜郎一枕傷心淚,彷彿西行見獲麟。”“京洛相逢百載期,相知每恨相交遲。論文廣舌萬人敵,積學虛心一字師。死別豹皮留我手,生還馬革裹君屍。更將乃父千秋業,付予伊家三尺兒”。“南蠻不識步行官,主僕蕭然溯急湍。大鹿溪頭雲漠漠,老鴉灘上路漫漫。舉?貴築言猶在,喋血烏蒙骨已寒。凄絕保陽家萬里,倚門日望報平安。”“嗟予轉眼鬢毛斑,強學少年向入蠻。老驥識途空自許,孤鴻墮網竟難還!豺狼向昔滋荊棘,性命於今等草營。遙想閘心場上路,春來花帶血痕殷!”
中國地質界同仁為了表示對趙亞曾的深情紀念及對趙氏遺屬的關懷,特募集捐款,大多數份額由中國地質學會設立“紀念趙亞曾先生研究補助金”,用來“鼓勵中國地質學者從事專門研究,以貢獻於地質學及古生物學之進步”,小部分則用作趙亞曾的“子女教育基金”。前者從1932年至1949年共18個年頭中,每年發獎一次,得獎者共有22人,其中包括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黃汲清、俞建章、田奇?、許傑、王曰倫、王鈺、高振西、張文佑、岳希新、程裕淇、葉連俊、孫殿卿等。
趙亞曾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在地質科學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忠於祖國,無限熱愛地質科學事業,勇敢進取,頑強拚搏,直至貢獻了年輕的生命。他留下的寶貴學術遺產和精神遺產將使後來者永遠受益無窮。
1 趙亞曾,田奇㻪.磁州及六河溝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4,6:103—119.
2 王竹泉,田奇㻪,趙亞曾.直隸臨城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4,6:67-82.
3 謝家榮,趙亞曾.湖北宜昌興山秭歸巴東等縣地質礦產.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5,7:5—67.
4 俄德諾著,趙亞曾節譯.三門系之介殼化石.中國古生物志,乙種,1925,B,Ⅵ(1).
5 趙亞曾.山東章邱煤田中之海成地層.地質彙報,1926,8:1—8.
6 趙亞曾.南滿石炭紀地層之研究.地質彙報,1926,8:9—21頁.
7 劉季辰,趙亞曾.浙江西部之地質.地質彙報,1927,9:51—73.
8 趙亞曾.南京棲霞石灰岩之地質時代.科學,12(9):1161—1179.
9 趙亞曾,侯德封,李春昱.開平盆地附近地質.地質彙報,1929,12:37—58.
10 葛利普著,趙亞曾節譯.中國古生代珊瑚化石,卷2. 《中國古生物志》 ,乙種,2(2):1—3(中文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