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封

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侯德封(1900 04.08 - 1980 02.24),字洛村。童年學習努力,11歲入河北保定高師附小。13歲入保定育德中學。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23年畢業。當時就業困難,改行到山東萊陽中學任教2年。從1926年開始,輾轉於礦業和地質調查部門,奔波於高山大江礦井鑽台,為祖國的工礦事業和地質礦產調查研究工作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使他成為中國早期一位學識廣博的地質學家。

人物簡歷


1900年5月4日 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河西村。
1917年 入北京大學預科。
1923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1924—1925年 山東萊陽縣中學任教。
1926—1927年 任河南中原煤礦公司鑽探師。
1928—1935年 任農礦部(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士。
1936—1937年 任山西太原晉綏礦產測探局礦產課技正、課長。
1938—1945年 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技正。
1943—1945年 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所長,兼任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
1946—1949年 任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兼陳列館主任。
1950 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
1951—1980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51年 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南京辦事處主任。
1952年 加入九三學社
1954—1962年 任中國地質學會書記、秘書長。
1955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1980年 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1958年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系系主任。
1958-1964年 被選為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8-1980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
1978年 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78年 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
1979年 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1980年2月24日 在北京逝世。

生平概況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侯德封積極參加組建地質工作機構和主持地質科學研究,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為滿足中國各項建設對地質礦產的需求,為創新和發展中國地質科學,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尤以他對新人才、新機構的培養扶植,對新理論、新技術的倡導支持,在地學界享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他提出的核子地質學說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在他去世后的1982年,因他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學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而成為獲得這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主要人員。他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錳礦勘查


早年,中國地質事業幾乎一片空白,侯德封花了很大精力編寫《中國礦業紀要》。1929年,候德封編寫了第3次中國礦業紀要,收錄了全國208個礦區、43個礦種,包括煤、鐵、石油、金屬、非金屬等礦產的情況。1932年和1935年出版了第4次和第5次《中國礦業紀要》,記錄了調查到的和收集到的礦產資源資料,基本勾劃出當時全國礦產資源的分佈。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仍然具有找礦勘探的重要參考價值。
1937年出版了《黃河志·地質志略》,是侯德封早年又一項重要的工作。這本志略敘述了秦嶺以北、陰山以南,包括甘、陝、晉、冀全省和青海、寧夏、內蒙、河南、安徽、江蘇等省部分地區的黃河流域的地貌、地層、構造和礦產等情況,是治理黃河、開發黃河流域的一份珍貴資料。
在此期間,侯德封從北到南親自進行了廣泛的地質礦產調查,包括黑龍江的瀝青和褐炭,河北開灤的煤礦,太行山東麓的煤田,河北的石棉,河南修武的煤田,山西的菱鐵礦,福建的漳龍地質,甘肅的蘭州地質剖面等,還進行了中國黃金的研究,先後寫有20多篇報告和論文。
1938年侯德封到四川地質調查所工作后,地質礦產調查活動更趨繁忙。廣元南江地質礦產、犍為煤田、河北磁縣粘土礦的調查,黔北地質礦產調查、四川鐵礦、四川地質構造與礦產關係的研究總結等,為當時和後來的礦業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方向。
1946年侯德封到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率隊調查了長江三峽的水庫壩址問題,這是中國自己第一次認真進行的這種地質勘察。從此,他又萌發了對中國工程地質工作和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注意和重視。在此期間,作為陳列館的主任,他精心地布置地質與礦產的陳列和展示,其中生物發展史特別是人類發展史資料完整,設計新穎,頗受歡迎,為中國地質博物學的創立和發展起了開拓作用。
1950年,侯德封組織和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東北地質礦產調查,為恢復與發展東北地區鋼鐵基地和其他工礦業的資源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不久,中國鋼鐵工業支柱之一,湖南湘潭錳礦資源告急,侯德封等組織和參加了研究工作,發現已瀕於枯竭的淺部氧化錳礦。根據成礦規律和調查情況,預測其深部可能存在原生碳酸錳礦。鑽探結果證實了這個創造性的預見,解救了中國鋼鐵工業斷錳的危機。這件事在當時各報刊上廣為登載,為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和科技服務於經濟工作起了積極的作用。
1955年,侯德封領導並參加了西北石油地質調查工作。他提出,有無石油生成,不在於地層是陸相還是海相,主要是有沒有合適的古氣候和古構造。地層厚、有潮濕氣候期,是生油層和儲油層發育的基本條件。下降生油,隆起聚油,一生一聚形成油田。不僅中國西部中新生代巨厚的陸相沉積盆地有油田,中國西南和東北中、新生代凹陷也很有生油前景。他當時的見解,不僅成功地解釋了中國西部的油田成因,推動了青海的石油勘探工作,成為把中國石油勘探基地由西往東進行戰略轉移的決策人之一,導致了大慶油田和東部其他油田的發現。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於60年代初內部出版的中國第一部《陸相生油》專著,是在侯德封指導下,由一批年輕科技人員完成的。陸相生油理論是中國石油地質科學的一個創造,為今後的石油普查勘探起著長期的指導作用。
1960年,中國國防工業由於國內外的情況變化而處於困難境地,侯德封為此領導和參加了有關工作。他與其他專家共同領導調查中國各地的許多鈾礦,進行了成礦理論研究,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推動了鈾礦事業的發展。侯德封和葉連俊、谷德振等一些學者承擔和領導了核試驗場的地質工作,包括場地的工程地質研究和爆炸力的地質效應研究。在缺乏資料、缺乏前人經驗的情況下,自力更生,開拓創新,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核子地質學


侯德封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的時候,已經51歲了,而他那創新的理論思維和學術思想,日益蓬勃發展。
1956年,侯德封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實驗室的創建。他和李璞等專家一起,培養了中國第一支同位素地質學科技隊伍,開拓了中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和其他測試工作,為把中國地質科學和普查勘探工作提高到一個嶄新水平提供了一項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術。
1957年,侯德封首先開創了中國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的調查研究工作。這項工作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國家建設對稀有、稀土元素的急需,一方面是為提高中國地質科學研究水平開闢新的理論方向。在他和郭承基、司幼東等的指導下,使中國的這項研究獲得迅猛發展。他們多次到白雲鄂博指導工作,把一個大鐵礦變成為一個特大的稀土礦床,以後又在其他地區和一些鹽湖中陸續發現許多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礦床,使中國成為一個稀土材料生產大國。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侯德封倡導和開拓了中國地球化學的研究工作,成為中國地球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宏觀的構造、地層、岩石、礦物、礦床的研究深入到微觀的物質結構和元素活動的層次上來,提出用化學地理和化學地史方法研究地球歷史和成礦規律,劃分出外能圈(包括大氣元素、海洋物質、腐植質、鹽類、風化殼、沉積地層等)和自能圈(包括花崗岩組分區和輝長岩組分區),推動了中國地球化學這一門新興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60年代初,侯德封在實踐中認識到,應該把物質結構和元素活動的研究再深入到核子的層次上去,用原子核的轉變及其能量的積累與釋放的微觀認識來解釋宏觀的地質問題,從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這一基本概念出發來認識地球物質的性質和運動規律。1961年,年逾花甲的侯德封,連續在《科學通報》上發表3篇論文,正式提出了他的核子地球化學理論,亦即核子地質學。這個理論認為,組成地球的一切元素或同位素在地球發展的自然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同位素組成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認識元素的共生系統和量與質的變化規律;核轉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是地球物質演化的基本因素和動力。
1964—1965年,侯德封用他的核子地質學理論研究了金屬成礦問題,在《地質科學》上連續發表3篇論文,論述了其研究結果。他指出,根據鈾同位素丰度的計算,20—22億年前,天然鈾中的235U丰度特別高,如果岩石中存在慢化劑(如水、碳等),按反應堆中鈾產生鏈鎖反應的理論計算,岩石或礦石中有可能產生規模較大的鏈鎖反應。1972年,法國科學家證實,非洲加彭的Oklo鈾礦區在20億年前有9—10個天然核反應堆區,每個區有若干個反應堆,鏈鎖反應時間持續了60—140萬年。這是對侯德封理論推斷的極好證明。
根據這個理論,侯德封在70年代又倡導開展尋找自然超鈾和超重元素的研究。他推斷自然界可能存在第124號超重元素。果然,1974年,美國一個實驗室在獨居石中發現了124號和126號元素。中國也於1982年在一些鈾礦物和稀土礦物中找到了超重元素鈈。
1974年,侯德封的《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一書出版,詳細闡述了核子地質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核子地質學。

地質科學


侯德封(前左1)
侯德封(前左1)
50年代的東北地質礦產調查,西北石油地質考察,祁連山綜合考察,黑龍江流域地質考察,三門峽水土保持考察;60年代初的海南島紅土沉積考察等,侯德封都是組織者和領導者,為完成國家任務和培養科學人才作出了貢獻。他參加50年代初中國地質機構的調整工作及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和10年科學發展規劃的制定,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建立、搬遷和發展制定許多長期的和年度的規劃計劃,為發展中國地質科學發揮了很大作用。他任過地質陳列館主任、《地質論評》編輯部主任,長期兼做中國地質學會的組織工作,為活躍地質學術交流花費了許多心血和精力。
侯德封是中國工程地質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第一個工程地質研究室和第一個第四紀研究室是侯德封於50年代早期在地質研究所建立的。1954年,他組織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進行三門峽水庫淹沒區的第四紀地質研究。1957年他和楊鍾健一起協助李四光組建了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並一直擔任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之一。
1958年,侯德封參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別是該校地球化學系的創建工作,並擔任這個系的系主任。在教學計劃中,他強調該系學生一定要打好數、理、化堅實的基礎,一定要練好新興實驗技術的基本功。在他的指導下,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化學系畢業的一批批學生,即以知識面寬、思路活躍和技術熟練而活躍於地質學界,為提高中國地質科學水平,為發展中國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技術,起到了推動和骨幹作用。
侯德封十分關心新學科的建立,同時也認為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為新學科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他和張文佑、尹贊勛、塗光熾等一道,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發展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兩個研究方向,並適時地於1966年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組建工作,親自兼任該所所長。後來,許多與地球化學有關的新學科,如有機地球化學、礦床及層控礦床地球化學、天體地球化學、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許多新貢獻,都是與地球化學學科和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分不開的。
在侯德封的關心、倡議和推動下,中國科學院的蘭州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研究所及該所沉積室、南海海洋研究所、青海鹽湖所及該所地球化學室等相繼建立,現已發展成為中國地質和海洋湖泊科研戰線上的幾支活躍的生力軍。
侯德封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終生奮鬥的成果和精神,深為後人景仰。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設立的侯德封獎,已成為鼓勵年輕一代的礦物學家、岩石學家和地球化學家成長的強大精神力量。

主要論著


1 侯德封.開灤煤礦.河北礦學界,1929(1).
2 侯德封.第三次中國礦業紀要.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專報,丙種,1929(3):1—366.
3 侯德封.太行山東麓煤田地質構造研究.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30(15):25—51.
4 侯德封.河南修武煤田地質.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30.
5 侯德封.第四次中國礦業紀要.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專報,丙種,1932(4):1—456.
6 侯德封.黑龍江省札?諾爾瀝青礦及褐炭礦地質.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32.
7 侯德封.黃金.自然,1933,1(32).
8 侯德封.黃河上游之地質與人生.地理學報,1934,1(2).
9 侯德封.福建漳龍一帶地質.自然,1934,2(上冊).
10 侯德封.第五次中國礦業紀要.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專報,丙種,1935(5):1—628.
11 侯德封.黃河志(第二篇).地質志略,國立編譯館,1937.
12 侯德封.山西之菱鐵礦.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7,17:451-458(英文).
13 侯德封.廣元南江間地質礦產.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叢刊,1939(2):1—64.
14 侯德封.犍為煤田地質.四川省地質調查所,礦產專報,1940(2).
15 侯德封.北川綿竹平武江油間地質.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叢刊,1941(3):1—30.
16 侯德封.四川鐵礦概略.四川省地質調查所,礦產專報,1941(4).
17 侯德封.黔北地質礦產.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叢刊,1945(8).
18 侯德封.四川地質構造史及其與礦床之關係.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47,27:253—263(英文).
19 侯德封.從地層觀點對中國錳鐵等礦產的尋找提供幾點意見.地質學報,1953,33(1):29—45.
20 侯德封.目前中國的錳礦問題.地質學報,1953,33(3):183—195.
21 侯德封.目前中國石油地質工作中的基本問題.地質知識,1955(4):1—7.
22 侯德封.地層的地球化學概念.地質科學,1959(5):68—71.
23 侯德封.關於陸相沉積盆地石油地質的一些問題.地質科學,1959(8):225—227.
24 侯德封.化學地理和化學地史.地質科學,1959(10):290—293.
25 侯德封.核子地球化學.科學通報,1961(10):1-20.
26 侯德封.幾種主要內生鈾礦床元素共生的檢查.科學通報,1961(10):22—29.
27 侯德封.分散元素與金屬元素的共生與裂生關係.科學通報,1961(12):1—5.
28 侯德封.金屬成礦論.地質科學,1964(4):299—312.
29 侯德封.金屬成礦各論(一).地質科學,1965(2):95—105.
30 侯德封.金屬成礦各論(二).地質科學,1965(4):303—311.
31 侯德封.同位素周期表的試作.地質科學,1973(3):245—249.
32 侯德封,歐陽自遠.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科學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