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傑

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侯傑,1962年生於天津,南開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近代中國社會史,社會性別史,宗教史,民眾宗教意識,報刊媒體研究,中國近代基督教史。學術思想獨樹一幟,影響廣泛。

人物經歷


1980年考入南開大學,1987年畢業后,在母校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社會史、性別史、民眾意識、民眾宗教意識、基督教史、基督教青年會史等教學與研究。1995年起先後訪問或任教於日本名古屋學院大學、橫濱市立大學、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立大學(San Diego)、法國遠東學院、韓國嶺南大學、芬蘭圖爾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珠海學院、台灣大學、世新大學等,並順訪義大利、奧地利、瑞典、丹麥、挪威等國家和澳門等地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美國洛杉磯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安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台灣《傳播研究與實踐》學界編輯顧問、韓國《東亞人文學》編委、天津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口述史學會副會長、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主要貢獻


在海內外發表講演,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中英韓文發表學術論著十餘部,論文近百篇,十餘項成果在海內外獲得學術獎勵,承擔十餘項國家及地方社科基金專案以及國際或者海外合作專案。
侯傑[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侯傑[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著作
(1)《中華文化大觀》,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
(2)《中國歷代文獻精粹大典》,學苑出版社1990年。
(3)《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匯典》,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4)《紫禁城下之盟---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5)《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6)《碧血痕--珍妃落井之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998年2印﹔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6年。
(7)《建國初期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國大陸參考資料》,美國加州中文學者圖書公司1995年。
(8)《新中國照相冊》,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9)《中國民眾意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主流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大公報〉歷史人物》,香港《大公報》2002年。
(13)《舊中國的下九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學術論文
(1)《袁世凱與新式教育》,《南開史學》1986年第2期。
(2)《義和團運動時期的袁世凱》,《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
(3)《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政治文化新趨向》,《天津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89年5期。
(4)《近代城市發展與天津新式教育》,《城市史研究》第2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5)《晚清早期改良派的思想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6)《楊柳青年畫與近代中國民眾意識》,《民間文藝論叢》1992年第3期。
(7)《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政治文化探析》,《辛亥思潮與國情》,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外國學者對中國宗教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2期。
(9)《略述晚清中國民眾宗教意識的成因》,《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思潮新探》,《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3年6期。
(11)《切入點﹕近代民眾宗教意識》,《學術研究》1994年4期。
(12)《晚清中國民眾宗教意識探析》,《河南大學學報》1995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5年8期。
(13)《略述近代天津文化》,《城市史研究》第10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光被四表--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輻射》,《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1月2日﹔《龍吟--中華文化之光》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年。
(15)《近代中國民眾宗教意識的特徵》,《學術研究》1996年2期。
(16)《留日學生黃興與中國現代化》,日本《留日百周年紀念大會文集》1997年
(17)《光緒皇帝“密詔”的真偽問題》,《歷史教學》1997年3期。
(18)《倓虛﹕一個出家人的心路歷程》,《香港佛教》1997年。
(19)《戊戌變法時期的經元善》,《東方文化》1998年第6期。
(20)《經元善與晚清社會》,《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21)《近代民間秘密宗教與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22)《晚清民間武術發展簡論》,《南開學報》1998年第3期。
(23)《回顧中國佛牙在斯里蘭卡的巡禮》(上下),《香港佛教》第63-464期,1998年。
(24)《天津工商大學》,《中國教會大學文獻目錄》第一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98年。
(25)《天主教大學在天津--天津工商大學》,《基督教文化評論》10,1999年。
(26)《天主教家庭中女性的信仰理解》,香港《鼎》1999年2月總19卷109期﹔台灣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編﹕《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相關問題學術研究會議論文集》1998年12月。
(27)《清代社會文化生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8)《善堂﹑善人﹑善書﹑善事》,香港《道緣》第25期,1999年。
(29)《中國民眾宗教世界中的希望》,《道教民間宗教論文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30)《拓寬近代史研究視野》,《人民日報》2000年4月27日。
(31)《中國人的根柢與精神食糧》,香港《道緣》第27期,2000年春。
(32)《千年的崇拜﹕佛牙在中國》,香港《菩提》2000年7期-12期(連載)。
(33)《陳國符與道教研究》,香港《道緣》第28期,2000年夏。
(34)《我對兩岸學術交流的見解筆談》,香港《亞洲研究》第35期,2000年6月。
(35)《目連戲與中國民眾宗教意識》,《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36)《晚清社會文化與民間史觀》,《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1年第2期。
(37)《明清時期的商人與儒家思想觀念》,《南開學報》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明清史》2001年第3期。
(38)《陳國符教授與道教研究》,(香港)《道緣》第28期,2000年6月版。
(39)《一代宗師:陳國符》,(香港)《弘道》第9期,2000年12月版。
(40)《尋聖影仙蹤—〈道教史資料〉掃描》,(香港)《道緣》第30期,2001年1月版。
(41)《天津天后宮與民間信仰》,(香港)《道緣》第30期,2001年1月版。
(42)《近代宣傳和提倡“仙學”的重要刊物〈揚善半月刊〉和〈仙道月報〉》,(香港)《道緣》第31期,2001年4月版。
(43)《關羽信仰在韓國》,(香港)《道緣》第31期,2001年4月版。
(44)《解讀近代中國民眾信仰民俗---以華北信仰民俗為例》,(韓國)《中國史研究》第12輯2001年2月版。
(45)《留學:近代中國人認識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途徑》,(韓國)《中國史研究》第13輯2001年5月版。
(46)《近代社會文化與民間歷史觀念》,《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7)《近代道教仙學的開拓者陳攖寧》,香港《弘道》第10期2001年。
(48)《國際社會充滿競爭,也需要合作—讀張力博士所著〈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韓國《中國史研究》第15輯,2001年11月版。
(49)《陳攖寧與近代道教仙學的弘揚》,韓國《嶺南史學》第15期,2001年。
(50)《集體的記憶——中國民眾社會的歷史》,《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5月。
(51)《龍與中國民俗》,韓國《慕山學報》第13輯,2001年。
(52)《英斂之與近代開民智》,《天津師大學報》2001年第6期。
(53)《梁啟超在天津的佛學研究》,《梁啟超與飲冰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
(54)《道家、道教與中國民眾意識》,香港《弘道》第12期,2002年。
(55)《〈民俗曲藝〉與目連戲研究》,韓國《東亞人文學》創刊號,2002年6月。
(56)《Mulian Drama:A Commentary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Source Materials》,《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A Critical Assese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002.
(57)《中外文化衝突與融合——以<大公報>為中心探討晚清中國社會文化的變動》,《變動期的東亞社會與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58)《近代留美學生群體的歷史紀錄——讀李喜所教授等著<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59)《辛亥革命前十年天津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大公報>與閱報社為中心》,《近代中國維新與革命的歷史軌跡》,香港凌天出版社2002年版。
(60)《陳攖寧與呂碧城的道緣》,香港《弘道》第13期2002年。
(61)《評鄧子美先生的<論中國佛教的主要社會功能>》, 《普門學報》2002年讀後感。
(62)《中國七夕節民俗文化考略─從華北到全國的初步考察》, 《七夕文化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版。
(63)《英斂之、<大公報>與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64)《<大公報>與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65)《清代女性與社會文化的轉型——評黃嫣梨教授<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韓國《中國史研究》第26輯2003年。
(66)《清末民初中國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初探——以縣級政權為考察重點》,《全球化與東亞政治、行政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陳垣與中國道教史研究》,香港《弘道》2003年第14期。
(68)《關於中國尊老、敬老傳統的探索》,《老人文化的正體性》,韓國嶺南大學校出版部,2003年版。(韓文)
(68)《男女性別的雙重變奏——以陳攖寧和呂碧城為例》,《山西師大學報》 2003年第3期。
(69)《英斂之與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轉型》,《歷史教學》,2003年第9期。
(70)《滿族奇人——英斂之研究》,《清史論集》,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71)《對於近代中國社會變動和停滯的全面探索-----讀陳旭麓教授遺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釜山慶南史學會《歷史與境界》43,2003年版(韓文)
(72)《突出生態視角,解讀民眾歷史_讀王爾敏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韓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4輯。
(73)《作為基督徒的教育家張伯苓》,韓國《東亞人文學》,2003年12月第4輯。
(74)《山東黃海沿岸地區民間信仰研究》,韓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3輯。
(75)《中國民眾的多神信仰》,《亞洲研究》2003年10月第47期。
(76)《近代社會性別關係的變動——以呂碧城與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實踐為例》,《天津師大學報》,2003年第6期。
海內外學術交流
1、接待海外學者來訪:
1994年,美國加洲大學歷史系教授周錫瑞(Joe Esherick)講學。
1997年,猶他州立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高愛德訪學。
2000年,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歐大年(Daniel﹒L﹒Overmyer))講學併合作研究;
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福增講學。
美國聖迭亞戈州立大學朱葆瑨教授講學。
2001年,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歐大年(Daniel﹒L﹒Overmyer)講學併合作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福增講學。
2002年,3月18-19日,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梁家麟、主任邢福增講學。
5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教授司徒琳講學。
5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教授范德講學。
5月,香港佛教法住文化書院院長霍韜晦教授訪問、講學。
2003年4月,台灣大學李炳南教授訪問、講學。
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張玉法教授訪問、講學。
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張力教授訪問、講學。
12月,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溫偉耀教授訪問。
12月,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吳梓明教授訪問、講學。
12月,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盧龍光教授訪問、講學。
2、出訪:
1995年1月,日本名古屋學院大學訪問學者,出席《有關中國的綜合情況的多媒體體系化整理》國際會議。
1996年3月--8月,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歷史系訪問學者。出席《燕京大學與近代教會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宋以前中、日、韓婦女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等。
1996年8月--9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
1998年2月--7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進行香港宗教田野調查。出席《人種志在今日中國:方法與成果的評估》、《第一屆中國商業史》、《第一屆中國近代基督教史》、《第一屆中國近代海防史》、《戊戌變法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多篇。
1998年12月--1999年2月,法國遠東學院訪問學者,發表演講《目連戲與中國民眾宗教》,訪問年鑒學派。順訪香港、韓國、義大利、奧地利。
1999年6月,香港嶺南學院訪問學者,並出席由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機遇與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並在香港珠海書院發表演講。
2000年1月--2月,香港珠海書院訪問學者。出席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論文,並作《我對兩岸學術交流的見解座談會》引言人。
2000年9月--12月,韓國嶺南大學校交換教授。先後出席由韓國慕山學術研究所等主辦的《高麗文學與宋元文學的比較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慶北大學校出席第2回韓國中國史學會國際學術大會,發表論文《解讀近代中國民眾信仰民俗---以華北信仰民俗為例》。並在嶺南大學校和東亞大學校發表演講。
2001年10月,赴台灣參加《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並在輔仁大學、成功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校發表演講,並在香港建道神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講學。作為嘉賓出席香港電台訪談節目。
2002年4月--5月,赴韓國仁荷大學參加由中國史學會主辦的《黃海沿岸民間信仰》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併到嶺南大學訪問,在東亞大學演講。
2003年7月—8月,帶研究生多名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主辦的暑期密集課程,併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科目、香港道教學院等高等院校訪問。
2003年12月,赴香港出席《香港及華南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和《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均有論文發表。
承擔科研項目
(1)《近代中國農民宗教意識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992年。
(2)《有關中國的綜合情況的多媒體體系化整理》,國際合作項目,1993-1996年。
(3)《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戲劇化》,國際合作項目,1996年。
(4)《明清以來的儒商》,海外合作項目,1998-1999年。
(5)《當代中國之儒學研究》,海外合作項目,1998-2000年。
(6)《北方女性的天主教信仰問題》,海外合作項目,1998年。
(7)《中國基督教教會大學與中國民眾宗教研究》,國際合作項目,1998年。
(8)《徽商的散財觀念及其行為》,海外合作項目,1999年。
(9)《近代中國華北民俗調查與研究》 ,國際合作項目,2000年。
(10)《道教與中國社會文化》,海外合作項目,2000年。
(11)《中國尊老敬老傳統》,國際合作項目,2002年。
(12)《英斂之、〈大公報〉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國際合作項目,2002年。

獲獎記錄


(1)《紫禁城下之盟——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一書作為《不平等條約書系》之一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4。
(2)《晚清早期改良派的思想特徵》一文獲得首屆全國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家提名獎,1994年
(3)《中國民眾宗教意識》一書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家提名獎,1997年;華北十五省市優秀圖書獎,1995年。
(4)《留日學生黃興與中國現代化》,獲得日本《留日百周年紀念大會文集》徵文比賽二等獎,1997年。
(5)《中國民眾意識》一書獲得山西省優秀圖書二等獎,1999年。
(6)獲得南開大學優秀教師二等獎,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