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葉斑病

花生葉斑病

花生葉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兩種。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稱“黑疽病”。這兩種病遍及我國主要花生產區。多混合發生於同一植株的同一葉片上。輪作地發病輕,連作地發病重。重茬年限越長,發病越重,往往不到收穫季節,葉片就提前脫落,這種早衰現象常被誤認為是花生成熟象徵。花生受害后一般減產10%~20%,甚至30%以上。

癥狀


花生葉斑病是葉部黑斑病、褐斑病和網斑病的總稱,病害能混合發生於同一植株甚至同一葉片上。褐斑病發生較早,約在初花期即開始在田間出現;黑斑病和網斑病發生較晚,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間開始出現。黑斑病和網斑病發病較重,引起嚴重落葉。
3種病斑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柄、托葉,莖上也受其害。先在下部較老葉片上開始發病,逐步向上部葉片蔓 延,發病嚴重時在莖稈、葉柄、果針等部位均能形成病斑。葉片正面的葉斑周圍有清晰地黃色暉輪;葉片黃褐色至暗褐色。
1.褐斑病。多發生在葉的正面,病斑為黃褐色或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4~10毫米。病斑的周圍有一清晰的黃色暈圈,似青蛙眼,葉背顏色變淺,無黃色暈圈。有時在病斑上產生灰白色的霉狀物。在莖、葉柄和果針上形成橢圓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
2.黑斑病。發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圓,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徑1~6毫米。病斑邊緣較褐斑病整齊,無黃色暈圈或不明顯。葉背著生許多黑色顆粒點,排列成同心輪紋,其上著生成叢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花生葉斑病
花生葉斑病
Cercosporidium state of Mycosphaerlla berkeleyi W.A.Jinkins 稱落花生小球殼的短胖孢階段。異名Cladosporium personatatum、Cercospora personata等。子實體生於葉兩面,以葉背居多。梗座生於表皮下,近球形或長條形,褐色至黑色,寬75-197μm。分生孢子梗極緊密簇生,青褐色至煙黑色,色澤均勻,寬度較規則,直立或稍曲,具曲膝狀折點1-3個,不分枝,平滑,孢痕疤明顯,厚而突出,寬1.8-3.1μm,座落在折點處,具橫隔膜0-1個,大小16-59.6×4.4-7.9(μm)。分生孢子暗青黃色,圓柱狀,倒棍棒形,直立或略曲,頂部鈍圓,基部倒圓錐平截,基臍明顯,寬1.9-3.1μm,具1-8個橫隔膜,多為5個,不縊縮,大小18.1-69×5.2-8.8(μm)。除為害花生外,還為害豆科植物。

傳播發病


病菌以子座或菌絲團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組織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適宜條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孢子落到花生葉片上,遇適宜溫度和水滴,萌發產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進入組織內部,產生分枝型吸器汲取營養。病菌生長溫限10-37℃,最適為25-28℃。秋季多雨、氣候潮濕,病害重;少雨乾旱年份發病輕。土壤瘠薄、連作田易發病。老齡化器官發病重;底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重。魯花3號、海花1號、蔓生型小粒種易感病。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清除病殘體:收花生時,儘可能將病殘體或落葉收集起來,作牲畜粗飼料。播種前及時處理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滅病害初次侵染源。
(2)輪作換茬:花生葉斑病的寄主單一,只侵染花生,因此與甘薯、小麥作物隔年輪作或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都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2.藥劑防治。
花生葉斑病
花生葉斑病
在花生生育期內,自始花起根據病情每10~15天噴1次葯,連續噴2~4次,每次每畝噴藥液50~75升,能達 到預防和控制病害發展的效果。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80%代森錳鋅4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波爾多液200倍液(硫酸銅:生石灰:水為1∶2∶200)。生育後期不要噴施多菌靈,以防誘發鏽病。採用進口的12.5%“消斑靈”每次每畝32克兌水60升,於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共噴兩次,防病效果達85.81%,而且不會誘發後期鏽病的發展。還可應用抗枯寧500倍液於6月底至8月中旬,每15天葉面噴施1次,每次用藥75毫升,共噴4次。並在第一次葉面噴葯時用100升藥液灌墩,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