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紀功柱

世界三大紀功柱

世界三大紀功柱(The World's Three Major Column),依次為中國武周王朝天樞(武則天紀功柱)、羅馬帝國圖拉真紀功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紀功柱是顯示戰功的紀念性建築,是源於古羅馬的獨特建築形式。

世界歷史上的紀功柱有許多個,而被評為世界三大紀功柱的,便是世界歷史上價值意義及影響最為巨大的三座紀功柱。

武周天樞銅柱


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天樞,武則天紀功柱。寓意“天下中樞”,是武周盛世的標誌、世界中心的象徵。由各國君臣籌資百萬億建於神都(今洛陽),位居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全稱“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是武周帝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統領萬國、協和萬邦的見證。
長壽二年(693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韋4國入侵,於次年(694年)二月被武周擊敗。八月,世界各國元首在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Abraham)等人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銘紀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批准。次年四月,天樞建成,高147尺(45.87米),柱身八面,蟠龍麒麟縈繞,上為騰雲承露盤,頂部四龍立捧火珠。東夷人毛婆羅造模,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天樞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各國為武周建天樞,寓意武周帝國統領萬國,四夷藩屬都像眾星朝著北極星一樣對武則天俯首稱臣。天樞又比喻國家中央政權,立於皇城前,表示皇權至高無上,神都洛陽為帝國權樞所在。
天樞被唐朝統治者視為武周政權帶給李唐的恥辱,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便下令銷毀天樞,熔了一個月也未能熔完,但終究化為烏有,存世僅20年。義大利教授Antonino Forte曾撰文討論天樞的營建始末,英國博士Joseph Needham亦把天樞視為“宏偉的紀念碑”。洛陽博物館前的觀光塔便是參照天樞而建。

圖拉真紀功柱


圖拉真紀功柱
圖拉真紀功柱
圖拉真紀功柱(或譯作“圖拉真凱旋柱”,義大利語:Colonna Traiana),位於義大利羅馬奎利那爾山邊的圖拉真廣場,為羅馬帝國“最佳元首”圖拉真所立,以紀念其征服達西亞、將羅馬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被譽為“實現羅馬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位列世界三大紀功柱(中國武周王朝天樞,羅馬帝國圖拉真紀功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之一。
圖拉真紀功柱完工於公元113年,至今已屹立1900多年,被稱為世上最恢弘、最不朽的“績效表”。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113年落成,屬於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圖拉真柱凈高29.55米,包括基座總高38.2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200米以上的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內,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是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巴dhamma-lipi)所建之圓形石柱,位列世界三大紀功柱(中國武周王朝天樞,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羅馬帝國圖拉真紀功柱)之一。
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鹿野苑豎立的阿育王石柱於19世紀出土后,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印度政府於1950年決定將其作為國徽圖案,以體現其印度悠久文化和國家獨立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