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鎮

東蘭鎮

東蘭鎮位於東蘭縣中部,東隔紅水河,與隘洞、長樂鎮相望,西與泗孟鄉接壤,南與蘭木鄉相徠連,北與長江鄉毗鄰。

總面積272.28平方公里,摺合40.84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8300畝,林地面積31219畝。現轄2個社區(城東、城西),17個行政村352個村民小組,92個小區、375個自然屯。2003年底總人口為50156人,其中縣城城區人口為1664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蘭鎮常住人口為69882人。

概況


東蘭鎮治東蘭縣城是一座具有460多年歷史的古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東蘭土知州韋起雲將州署由武篆舊州屯遷來,從此,東蘭鎮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世代相沿。

交通狀況


該鎮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即將建成的九圩至巴馬二級公路穿鎮而過,距首府南寧308公里,距桂西北重鎮金城江108公里、百色市204公里、鳳山縣55公里、天峨縣126公里。全鎮17個村有5個村通二級公路,8個村通油路,其餘村也都通了四級砂路,全鎮等級公路里程達298公里。紅水河航道傍鎮而過,同拉碼頭緊靠國道323線(二級公路),上可通南丹、天峨、貴州,下可達岩灘、大化、梧州、香港,可謂水陸交通便利。

農業


東蘭鎮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適宜於動植物的生存、繁衍和亞熱帶作物生長。主要生物資源有水稻、玉米、黃豆、板栗、油桐油茶、八角等,其中八角、油茶名列全縣之首。種植面積分別達1.8萬畝和1.2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木薯、旱藕、芋頭等;主要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八角、桑蠶;主要水果有板栗、臘月橙、李子、紅七柚、黃皮果、蕉類等;主要動物資源有牛、馬、羊、豬、雞、鴨、魚等。
該是東蘭縣八角的主要產區,其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主要分佈在巴拉、新煙、委榮、達文、板逢、拉岜等村,2003年八角產量達1950噸,油茶是東蘭傳統名特產品,其油茶因以其色澤光亮、氣味芳香,並具有防高脂肪、高血壓等保健功能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其產品遠銷區內外,主要分佈在拉岜、委榮、那亨、達文、百豪等村。2003年,全鎮油茶籽產量達483.7噸。
東蘭鎮的山羊以黑山羊為主,分佈在水洞、五聯、仁義、弄華、田洞等高寒山區,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以及豐富的牧草資源,加上常年自然放養,這裡的山羊體型小、肉質鮮嫩,湯汁醇厚、多食不膩。2003年末,全鎮出欄山羊16365隻,年末存欄28340隻。

工業


骨幹鄉鎮企業主要有水泥砌塊成型機械廠、破碎機廠、火磚廠、機修廠、木材加工廠等,其中新型牆體材料專用機械空心砌牆成型機,以其先進的性能榮獲國家和自治區科技進步獎,公司進駐廣州市白雲區,產品佔有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非洲市場。東蘭鎮機械廠生產的破碎機系列產品,以其經濟、實用擠入周邊市、縣及西南市場。2003年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1267戶,從業人員4127人,每年為國家提供稅收543萬元。

旅遊景區


東蘭烈士陵園

原名“革命烈士公園”,位於東蘭縣城西更鬧坡上,1957年修建,陵園佔地總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50平方米,園內有韋拔群、陳洪濤、黃大權等三位烈士石雕像、農軍英雄群雕塑像、革命文物陳列館、革命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重要建築物。陳列館內展出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種文物、照片、文獻、史料等共600餘件。1963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把東蘭“革命烈士陵園”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馬鞍山

良風洞 位於馬鞍山腳的古榕樹下,洞口寬約10米,洞深20多米;洞內有許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馬鞍山後,洞內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涼風習習,故名"良風洞"。1934年間,陸川蕭道龍曾於洞邊石壁鐫刻"良風洞"三字,該洞歷來為東蘭山城百姓盛夏納涼爽消遣去處。
石雲洞(又稱小月宮)位於馬鞍山腰,山腳至洞口修有石階60多級;洞深20多米,寬10多米;洞頂乳石垂吊,形狀千姿百態,有如天上雲朵,有如春筍倒立,栩栩如生。洞內尚有天然神台,卧態石龍等,每到春秋季節,洞內霧氣升騰,景緻獨好。抗日戰爭時期,該洞曾是抗日軍隊秘密通信指揮電台設置地。1978年曾是電影"拔哥的故事"拍攝景點之一。
天然石門 位於良風洞與石雲洞之間的三角地,門高1.8米,天然雕鑿,可供人穿入,門項端古人曾鐫刻"石門"二字。
石壁崖刻 位於良風洞景區內之石壁上,多處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萬家生佛"、"霸陵小橋流水人家"等讚美東蘭山城景色詩句。
百年古榕 位於育風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盤根錯節,枝葉繁茂,鬱鬱蔥蔥,樹蔭覆蓋數米,景色迷人。
馬徠鞍山營盤 位於馬鞍山頂,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營盤嶺。登至山頂營秀,可飽覽東蘭山城全景。

益壽橋

益壽橋,位於東蘭縣縣城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為三拱結構石橋。長38.7米,高8.5米,寬4.6米;兩端為石級,橋面兩旁以石條作欄,系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六十壽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壽橋"。據考證該橋是廣西境內建築年代較早的兩座石橋之一(另一座在貴港市)。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蘭鎮常住人口為698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