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林鴞
鴞形目鴟鴞科鳥類
長尾林鴞(學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種中等大小及夜間活動的貓頭鷹,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樹枝頭,當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的偷襲方式。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每窩產卵2~6枚,雛鳥晚成性。
長尾林鴞
大小量度:體重♂452-551g,♀502-842g;體長♂488-532mm,♀450-538mm;嘴峰♂33-36mm,♀34-42mm;翅♂313-347mm,♀310-348mm;尾♂249-273mm,♀225-279mm;跗蹠♂55-68mm,♀46-73mm。(註:♂雄性;♀雌性)
(註:長尾林鴞圖冊網址)
長尾林鴞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
長尾林鴞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白天大多棲息在密林深處,直立地站在靠近樹榦的水平粗枝上,由於體色與樹的顏色很相似,因此雖然不算十分隱蔽,也很難被發現。有時白天也活動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樹洞中躲避風雪,有時甚至敲擊樹榦也不飛出。多活動於樹林的中下層,只有在進行遠距離飛行時才越過樹冠之上。當追捕松鼠時則隨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邊飛邊發出“呼呼”的恫嚇聲。飛行時兩翅煽動幅度較大,飛行輕快而無聲響。多呈波浪式飛行。一般飛行距離不遠,每次多在50~60米左右。
除繁殖期常發出“蹦蹦——蹦蹦——”的短促而粗獷的叫聲外,其他時候一般很少鳴叫。它的叫聲略似中杜鵑的聲音,但較中杜鵑的聲音長而響亮。求偶叫聲為深沉悠遠的whoohoo,四秒鐘後轉為whoohoo owhoohoo。也發出一連串約八個音的poo聲,升調收尾。雌鳥叫聲類似但較沙啞,也作似kuveh聲如鷺。告警叫聲khau khau似犬吠。
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
長尾林鴞分布圖
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樹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營巢。每窩產卵2~6枚。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為27~28天。雛鳥為晚成性,大約經過30~35天才能飛翔。
長尾林鴞(11亞種) | ||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長尾林鴞東北亞種 | Strix uralensis coreensis |
2. | 長尾林鴞四川亞種 | Strix uralensis davidi |
3. | 長尾林鴞九州亞種 | Strix uralensis fuscescens |
4. | 長尾林鴞本州亞種 | Strix uralensis hondoensis |
5. | 長尾林鴞日本亞種 | Strix uralensis japonica |
6. | 長尾林鴞俄羅斯亞種 | Strix uralensis liturata |
7. | 長尾林鴞歐洲亞種 | Strix uralensis macroura |
8. | 長尾林鴞台灣亞種 | Strix uralensis momiyamae |
9. | 長尾林鴞北方亞種 | Strix uralensis nikolskii |
10. | 長尾林鴞指名亞種 | Strix uralensis uralensis |
11. | 長尾林鴞西伯利亞亞種 | Strix uralensis yenisseensis |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種群減少的因素是棲息地破壞,森林被砍伐,人口增多,是適宜的棲息地逐漸減少,營巢地被破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動物 生效年代: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