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繩祖
王繩祖
徠王繩祖(1905—1990),男,江蘇高郵人,字伯武,著名歷史學家。1905年12月8日出生,1918年入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今金陵中學)。1923年考入金陵大學化學系,次年轉入歷史系。1927年夏畢業,1929年9月受系主任貝德士之聘擔任金大歷史系助教。在此期間,撰寫了《歐洲近代史》講義,編入大學叢書,改變了中國高等學校世界史教學由外國課本壟斷的情況。1936年考入英國牛津大學布拉斯諾斯學院,專攻世界外交史。1939年回國任金陵大學(當時在成都,1946年遷回南京)歷史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任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1952年院系調整后,先後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副系主任、英美對外關係研究室主任。1980年任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現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歐洲近代史》、《近代歐洲外交史》、《國際關係史》等。
[span]
他治學嚴謹,著述豐富,學術造詣精深,並且為史學界培養了大量專門人才。曾任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現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歐洲近代史》、《近代歐洲外交史》、《國際關係史》等。另有同名軍事家王繩祖。
逝世
1990年12月19日,王繩祖教授逝世於南京。
《歐洲近代史》是他在金陵大學的講義,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在44年後,出版了此書的第二版。此書洋洋50餘萬字,分六卷26篇,並有導論一章。金大美籍教授貝德士為之作序,稱“其品質,宜為此類書中之佳者。”他作自序強調,此書雖為教科書,但仍以大量史料為基礎,凡有關史料“不惜盡量搜羅,寧願選擇,或有遺漏,而不敢作事實之拼湊堆疊也。”30頁的參考書目即可看出此點。此書的結構亦甚可取,它結合了按照時間順序或問題類別的綜合敘述和按照國別的分別敘述,以適應通史著作各方面內容的需要。書中內容最值得注意的,是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對它的批評。他在書中還表現了當代事態的深切理解,特別是剖析德國納粹勢力興起的根源,其全面和精湛,當令今日專家稱道。
在牛津大學讀書時,他除聽課和在學校圖書館看書外,利用假期在倫敦檔案館查閱了大量外交檔案。當時,倫敦檔案館所藏檔案公開到1886年,中英關係的檔案有關1833—1860年和1880—1885年已由科斯廷和另一名英國歷史學家季南研究過。中間一段即1860—1880年的檔案還未用過。在這段時間裡,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煙台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而這一段歷史,無論中外,當時都沒有人研究過。他決心填補這個空白。1938年他完成了文學碩士論文《馬嘉里案和煙台條約》。194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者的歷史學學位論文在牛津刊印成書,這是第一次。《馬嘉里案和煙台條約》一書,利用中英兩國大量外交檔案和史料集,論述了馬嘉里案和煙台條約的背景、馬案的發生、英國利用此案從清政府榨取在華權益的經過、煙台條約的締結及其意義。該書出版后,立即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論。中國著名史學家陳恭祿在《星期評論》雜誌上專文予以介紹,讚揚王繩祖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使中國人了解到當時英國外交的詳情和真相。英國中亞研究會在其會刊上發表書評,認為該書對研究“中英關係史中一段重要插曲的來龍去脈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披露了“從今天的國際道德觀念來看令人不快的”英國對華外交,並稱讚該書公正不偏,行文簡潔,英語運用出色。美國研究遠東的著名學者勞倫斯·羅辛格在《太平洋月刊》上著重指出了該書的現實意義。他說:“有眼力的讀者,將在這裡看到一項關於帝國主義發展史的有益的實例研究。”他還認為王繩祖對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的刻畫特別富有教益。此外英國《泰晤士報》也專門作了肯定性的書評,美國歷史學會所編《歷史文獻指南》將該書列為研究中國國際關係史的必讀參考書。
抗戰時期,王繩祖在金陵大學任歷史系教授時,根據助手的聽課筆記,整理出一份《近代歐洲外交史》講義,於1945年5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國際均勢問題是貫串這本書的主線,而其特色是在充分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族運動等因素的同時強調個人的作用。書中內容最精彩者,是對維也納會議、克里米亞戰爭和英國孤立政策之結束的論述。
寄居成都期間,他還在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文章,主要談論史學理問題和介紹西方史學界動態,但也有研究具體歷史問題的,在後一方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43年7月發表在《世界政治》上的論文“九龍租借地問題”(后被收入包尊彭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一冊,台灣中正書局1958年出版)。該文揭露了英國如何迫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新界,又如何違背《專條》,藉故盡驅中國官員於租借地界以外,文章認為,根據國際法“情勢變更原則”和其它若干理由,英國政府應將九龍租借地立即交還中國。
1956年,他發表了長篇論文,依據德、英、法三國的外交文件集,論述了1884—1914年間英德兩國爭奪殖民地的鬥爭。他與著名國際法學家王鐵崖合作從英、德、俄、法、奧等國外交文件中精選史料,編譯了《1898——1914年的歐洲國際關係》,於1957年出版。1962年他撰文綜述近代外交史學的發展和各國外交檔案的發表和解密情況,批評舊外交史學。
他自1979年以來,學術生涯進入了最佳時期,就近代中外關係史、歐洲國際關係史、史學理論和方法發表了許多論文,其數量多於先前幾十年論文的總和,總的學術水平和影響,亦超過以往。他還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國際關係史》教科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國際關係史卷》,參與創立並領導了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為開創我國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新局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王繩祖1979年以來發表的論文中,最重要的是有關19世紀後半葉中國沿邊危機的一組論文,它們被彙編成《中英關係史話叢》一書,由人民出版社於1981年出版。這組論文共有六篇,其中《馬嘉里案和煙台條約》系修改舊作,《中英商務和外交(1864—1874)》系此舊作第一章的擴充,其餘分別論述1874年日本侵佔台灣和英國的外交活動,19世紀60—70年代英俄在新疆的角逐,中法戰爭期間英國對華外交,英國第一次侵藏戰爭和1890年《中英藏印條約》。這些論文具有紮實的史料基礎,利用了中英兩國大量檔案文件,第一次揭露和闡明了英國在清末中國沿邊危機中的外交政策和活動。
[span]